王之涣
薛用弱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2]、高适[3]、王之涣齐名[4],时风尘未偶[5],而游处[6]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7]小饮。忽有梨园伶官[8]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隈映[9],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10],都冶[11]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12]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13]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14]。”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15]。”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色,犹带昭阳日影来[16]。”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之涣自以得名已久[17],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18]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19]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20]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21],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22]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23]。”之涣即擨歈二子曰[24]:“田舍奴[25],我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诣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26],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1] 王之涣:字季陵,唐并州人。少时以豪侠著称,好使酒击剑。曾任主簿、县尉等官职。与王昌龄、高适同为盛唐时诗人,时相唱和。但作品多已散佚。
“王之涣”:标题原作“王涣之”,应误,改。本篇记述伶官歌唱他们诗篇的故事,不一定真实,但这种情况可以看作当时诗人生活的一种反映。
[2] 王昌龄:字少伯,其籍贯有江宁、京兆、太原诸说;据近人考证,以太原说较可靠。玄宗时曾任校书郎、丞、尉等官职,后被刺史闾丘晓杀害。著有诗集五卷。
[3] 高适:字达夫,唐渤海(今河北沧县)人。玄宗时历任刑部侍郎、西川节度使、散骑常侍等官职。著有《高常侍集》十卷。
[4] 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之涣”,原作“涣之”,改。
[5] 风尘未偶:“风尘”,指在社会里经历着艰辛困苦的样子。“未偶”,没有走运。参看前《柳氏传》篇“郁堙不偶”注。
[6] 游处:“游”,指在外游历。“处(chǔ)”,指在家居止。
[7] 贳(shì)酒:赊酒。
[8] 伶官:掌管乐曲的官员。
[9] 避席隈映: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映”,阴隐的意思。“隈”,角落里。
[10] 曳:形容行走时摇曳生姿的样子。
[11] 都冶:漂亮而妖媚。
[12] 名部:指有名的乐曲。
[13] 拊节:“节”,音乐中控制节奏之具,如拍板。“拊节”,打着拍子。
[14] 这是王昌龄的一首七言绝句,题为《芙蓉楼送辛渐》。古时吴、楚两国疆域是相接的。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友人去后,遥望楚地山影,予人以孤寂之感。“平明”,天亮时。末句的意思是说:自己虽然在外,但却清廉自持,不企求功名富贵,有如冰在玉壶里一样地纯洁。鲍照《白头吟》中有“清如玉壶冰”一语,这里即引用此典。
[15] 这是高适的一首题为《哭单(shàn)父梁九少府》的五言古诗的头四句,这里摘引单作为一首诗,故称为“绝句”。“夜台”,指坟墓。“子云”,汉代文学家扬雄的字。高适以扬雄比喻死友梁九少府,说他虽然死在地下,但那里仍然是一个文学家的住所。
[16] 这是王昌龄的一首乐府,题为《长信怨》(长信,汉宫名)。这首诗表面上是代班倢伃发抒哀怨之作,实际却反映了一般宫女悲惨苦闷的处境,也指出了专制帝王只知玩弄女性,并没有真正的、专一的爱情。班倢伃最初很得汉成帝的宠爱,后来赵飞燕姊妹入宫,她就失宠了,于是请求到长信宫里去侍奉太后。“奉帚”,捧着扫帚,指做洒扫一类的事,就是服侍太后的意思。班倢伃曾作《怨歌行》这一首诗,“强将团扇共徘徊”,就是引用诗中典故,比喻君恩断绝。参看前《霍小玉传》篇“秋扇见捐”注。“”,同“鸦”字。“昭阳”,汉成帝和赵飞燕姊妹常住的殿名。“昭阳日影”,象征成帝的宠幸。
[17] 之涣自以得名已久:“之涣”,原作“涣之”,改。
[18] 潦倒:本是放荡不羁的意思,这里作倒霉、不如意解释。
[19] 《巴人下里》之词:战国时,楚王问宋玉说:是不是你的行为不好,所以有许多人批评你?宋玉于是作了一篇《答楚王问》,引用唱歌的事情做比喻,认为是别人不了解他。他说:有人在郢(yǐnɡ)中唱歌,先唱《下里巴人》这一俚俗的曲子,跟着和唱的有好几千人;后来再唱《阳阿薤露》,这是文雅一点的曲子,跟着和唱的少到几百人;最后再唱最高雅的曲子——《阳春白雪》,跟着和唱的就只有几十人了。他因此得出结论:歌曲的格调越高,能和唱、欣赏的人就越少。这只是宋玉借以比喻的话。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完全正确的,因为通俗而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往往正是好歌曲。
[20] 争衡:“衡”,秤杆,是秤量轻重的东西;“争衡”,犹如说较量轻重、比较高低。
[21] 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原无“列”字。似有“列”字义较胜,据虞本增。
[22] 次至:轮到。
[23] 这是王之涣的一首乐府,题为《出塞》(一作《凉州词》),它抒写了塞外荒凉景况和战士久戍思家的苦闷心情。古以八尺为“仞”;“万仞”,极言其高。“羌笛”,古乐器,长一尺四寸,有三、四、五孔诸说,出于羌中(古时西方少数民族的名称),故名。“杨柳”,《折杨柳》的简称,描写征人愁苦的乐曲。“羌笛何须怨杨柳”,羌笛何必吹出《折杨柳》这一种哀怨的曲子;也以杨柳指实物,意含双关,因“春风”既“不度玉门关”,则塞外无杨柳,也就不须怨它了。“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是古时通西域的要道;出此关,就是塞外了。那时塞外是一片沙漠的荒凉之地,和今日建设成“塞上江南”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有“春风不度玉门关”这种象征的说法。玉门关距黄河甚远,这里只是以之泛指塞外而已。“黄河”,一作“黄沙”。究竟应作何字为是,近人曾有讨论,尚未解决。
[24] 擨歈(yé yú):同“揶揄”,作手势来加以嘲笑的意思。“之涣即擨歈二子曰”:“之涣”,原作“涣之”,改。
[25] 田舍奴:乡下人。封建社会里,剥削阶级轻视辛勤劳动的农民,因此,称人“田舍奴”是鄙视的话。
[26] 降清重:“清重”,指清高贵重的身分。“降清重”,请清高贵重身分的人降临,客气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