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一无二的习俗
福建省最南端的东山岛,关于中轴线基本对称,像一只展翅飞翔的蝴蝶。东山岛面积只有二百二十平方公里,步行一天就可以绕岛一圈。东山岛虽然小,名气却很大哟!六十年前,一位石匠出身的县委书记,带领东山人民把风沙肆虐的荒凉海岛变成了东海绿洲,把这只“沙土蝴蝶”变成了“绿色蝴蝶”。这位县委书记的名字叫谷文昌,上网搜索一下这个名字,有关他的信息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东山岛有一个在全国独一无二的习俗:清明节要“先祭谷公,后拜祖宗”。“谷公”是谁呢?对了,就是我们敬爱的谷文昌爷爷。如果你来到位于东山岛赤山林场的谷文昌陵园,就会看见谷公坟前摆放着一个花岗岩香炉,香炉上刻着“谷公——人民敬仰”六个字。你会发现,这个平常的香炉来自民间,香炉上的字也不是什么书法家题写的,是一笔一笔刻上去的,那可是工匠的一片心血呢。
这个香炉让人心潮澎湃:一个县委书记去世三十多年了,百姓还铭记着他,这是为什么呢?背后隐含着哪些感人的故事?
好了,下面就让我们来讲讲谷文昌爷爷的故事。
六十年前的东山,每年都要刮台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刮六级以上大风的时间超过一百五十天,也就是说,一年四季差不多有一半时间在刮大风。全岛面积二百二十平方公里,林地仅仅一百四十七亩,计算一下,森林覆盖率只有0.12%。天哪,这一丁点的树木,怎么挡得住风沙?怪不得一旦狂风吹起,就沙尘滚滚,遮天蔽日,像电影里的沙漠风暴。
风沙不断吞没家园,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东山岛的父老乡亲在风中挣扎,在沙中刨食。风沙劈头盖脸,人们揉坏了眼睛,眼病泛滥。那时候,地处风尖的山口、湖塘两个村,一千六百多名村民中,有四百多人患红眼病和烂眼病,甚至有四十多人成了盲人和半盲人。
山口村的风沙最严重,村民“春搬沙,夏种地,秋抢收,冬又埋”。为了活命,只好拖儿带女四处漂泊乞讨,全村九百多口人,常年流落在他乡讨饭的就有六百多人,山口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乞丐村”。
“这里不是住人的地方呀!”老一辈的人都这么说。那时候的东山老百姓,十个中就有一个到海外谋生,出外当乞丐的更是不计其数。
“大风起兮沙飞扬,民生苦兮号凄凉。”这两句诗描写了当时的东山,大风吹起,沙土飞扬,老百姓的生活困苦凄凉。还有更通俗的一首民谣,反映当时东山的状况:“夏天出门沙烫脚,走起路来三七抽。秋冬风沙难睁眼,无处倾吐苦和愁。”
山口村是全东山岛土地最贫瘠、风沙最严重的贫穷村庄,村里祖祖辈辈流传的民谣更让人心酸:“沙滩无草光溜溜,风沙无情田屋休。春早无雨粮草绝,作物十种九无收。夏天出门走火路,走起路来三七抽。秋冬风沙扑目睭,何时能解苦和愁。”
“三七抽”是本地方言,意思是在风沙中行走,往前走十步要后退三步;“目睭”是眼睛的意思。
这么严重的沙灾,这么恶劣的环境,谷文昌能改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