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喇叭里谈种树
一九六二年,广播站干部朱才茂去省城福州开会回来,找谷文昌汇报工作,反映广播站发不出工资、职工生活有困难的情况。
谷文昌听完,马上挂电话到县财政预算股股长刘姜办公室:“老刘呀,广播站的同志工资领不到,应该给人家饭吃嘛!”
刘姜马上答复:“我这就拨钱过去。”
谷文昌又说:“还有件事,现在中央对有线广播很重视,尤其是海岛边防,要求不能利用电话线搞广播,要建立独立的广播网。你想啊,广播和电话同一根线,广播一响通不了电话,有人打电话就中断广播,那怎么能行呢?村村埋电杆、拉铁线,户户安喇叭,都要钱呢。”
“需要多少钱?”刘姜直接问。
谷文昌转头问朱才茂,得到确切的回答后,对着话筒说:“广播站的同志预算过了,需要十万元。”
“可是谷书记,县财政没这么多钱呀!”刘姜急了。
谷文昌略加思忖说:“你看这样行吗?让七个公社各自出一万元,其他的三万元由县盐业管理处出。”
过了两天,刘姜找到朱才茂,告诉他建立广播网的经费已经落实。朱才茂听了特别高兴,他从电线杆上下来,握住刘姜的手,连声说谢谢。就这样,福建省第一个县级有线广播网在东山建成了。
建好村村通、户户通的小喇叭,谷文昌开始思考怎么让小喇叭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为植树治沙做贡献。谷文昌到广播站看望工作人员,希望他们经常下乡采访,多报道基层植树造林的典型。谷文昌对他们说:“广播站是全县人民的,应该多了解群众爱听什么,要让小喇叭成为老百姓的朋友。”
后来,东山县广播站的小喇叭里就增加了医疗卫生知识、评书故事等内容,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有一个妇女,边煮饭边听小喇叭讲故事,竟然把水烧干都忘记下米。一个老大娘说:“看病不用去医院了,广播里有医生。”
有一次,谷文昌散步来到广播站,与工作人员谢溪添聊天。讲到如何让广播节目通俗易懂,谷文昌给他提了个建议:创作一首以植树治沙为题材的方言故事诗。“植树造林治风沙的工作需要再鼓劲,再加温,同时还要让大家知道,造林难,护林更难。故事诗便于朗诵,既有故事可听,又像诗一样朗朗上口。我们的听众大多是文盲,不懂普通话,用方言创作,他们听起来亲切。”谷文昌一席话,说得谢溪添频频点头。
谢溪添有了信心,很快就创作出方言故事诗《兰投伯回乡记》。“兰投”在东山方言中是一种草本植物,故事讲的是:以前东山岛的沙滩贫瘠得连兰投都种不活,兰投伯只好下南洋到了新加坡,后来它回到故乡,才发现这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故事诗播出后,听众反响非常大,好评如潮,进一步鼓舞了群众植树造林的士气。人们津津乐道兰投伯的故事,同时批评故事中有人贪小便宜乱砍树枝的行为。谢溪添还把这首故事诗投稿到《侨乡报》发表,扩大了影响。
谢溪添再接再厉,又创作了一篇讲移风易俗的故事《林大姨好教示》。这个故事在东山播出后参加福建省会演,成为东山县第一个在省里获奖的文艺作品。
“同志们,同志们,请大家注意了,明天有中雨,是种树的好日子。大家今天抓紧准备树苗和工具,机关除了值班人员全部参加植树造林,学校停课,工厂停工,让我们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把植树治沙进行到底……”
一到中午、晚上吃饭的时间,东山家家户户门框上面的小喇叭就开始广播。那个时候没有电视,能看懂报纸的人很少,小喇叭就是信息沟通的最重要渠道。这阵子是雨季,是种树的黄金时期,动员种树的通知,小喇叭隔三岔五就播一次。
小喇叭的人气越来越旺,听众越来越多。县委在小喇叭里一声令下,群众家家收得到,听得进,入耳入脑入心,种树的进度更快了,养林护林更有效了。
东山人打招呼不再问:“你吃了吗?”而是问:“你听小喇叭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