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土蝴蝶”变成“绿色蝴蝶”
东山岛先后植树八万二千亩,四百多座山头,三万多亩沙滩,全部披上了绿装。一百七十七条宽五十至一百米,总长达一百九十四公里的林带,覆盖了东山全岛。一排排木麻黄四季常青,昂首挺立,在三十八公里长的海岸线上构成第一道屏障。接着,美国湿地松、日本银桦、法国梧桐也相继站稳了脚跟,形成第二道绿色屏障。蜿蜒的海岸线上,两道绿色屏障牢牢缚住肆虐千年的风灾,昔日风沙的怒吼已成了林涛阵阵。
用材林、经济林次第展开,纵横交错,宛如一条条绿色长龙,顶狂风,镇飞沙,抗怒涛,环护着田园村舍。东山县林地面积已达十二万亩,整个海岛森林覆盖率达36%,绿化率达96%以上,岛上林带风力减弱了41%—61%,冬天气温平均提高了一点五摄氏度,蒸发量减少22%,相对湿度提高了10%—25%。
“林成片,地成方,大路两旁树成行”,岛上不仅美景如画,而且扩大耕地一万多亩,改良农田七万多亩,提高了复种指数,出现了林茂粮丰、百业兴旺的景象。过去颗粒无收的沙地,如今什么都能种,什么都种得好。荔枝、龙眼、芒果等,在这里安家落户,种什么,收什么。
在谷文昌的倡导下,全县村村订立了护林公约,成立了护林队。昔日的一个个沙荒村,彻底摆脱了风沙之苦,人们生活在绿树成荫、花红草绿的优美环境中。群众高兴地说:“人种了树,树保了地,地增了粮,粮养了人”,“林带就是粮带、钱带、生命带”。一片片枝繁叶茂的木麻黄树林,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文昌林”。东山的百姓说:“没有谷书记,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谷文昌兑现了他对全县人民的承诺,他描绘的蓝图变成了现实:东山人终于从根本上治服了风沙,改变了恶劣的生态环境,创造了奇迹。
东山岛这只“沙土蝴蝶”变成了“绿色蝴蝶”,展翅飞翔在祖国的东南沿海。
东山造林成功,轰动全省,乃至全国。东山岛成为福建,乃至华东区林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当时,福建全省沿海沙荒面积多达七十万亩,受到不同程度风沙侵害的农田一百多万亩,风沙是福建最大的灾害。谷文昌的“东山经验”,给八闽大地提供了范本。一九六二年十月十八日,《福建日报》在头版刊登消息,并发表社论《学东山大造林》。福建省委书记叶飞号召:“希望我省沿海地区有更多的东山县。”很快,全省掀起了“学东山大造林”的热潮,木麻黄为绿化福建再建奇功。
一九六四年四月,谷文昌接到周恩来总理签发的任命书,让他到福建省林业厅担任副厅长,在福建治理风沙的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即将阔别工作生活十四年的东山岛,谷文昌心情难以平静。蔡海福陪同谷文昌登上赤山林场山丘上小小的八角楼。谷文昌已记不清自己多少回在这里观测木麻黄林,可今天,他有着与往常不一样的感受。谷文昌深情地眺望着无垠的林海,聆听此起彼伏的涛声,不禁心潮澎湃。十四年啊,是艰苦的十四年,也是快乐的十四年,更是成功的十四年。
此时此刻,谷文昌的眼里噙满了泪水,他想起可亲可敬的东山群众,想起英雄的驻岛解放军,想起一起工作的干部,正是他们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共同战胜了沙灾,见证了时代巨变。再见了,英雄的海岛,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军队;再见了,我心爱的木麻黄;再见了,我的第二故乡……
多年后,谷文昌在病重弥留之际,一只绿蝴蝶停在病榻前,他深情地说:“看哪,它就是美丽的东山,我和东山在一起。我喜欢东山的土地,东山的人民。我在东山干了十四年,有些事情还没有办好。死后,请把我的骨灰撒在东山,我要和东山的人民、东山的大树永远在一起,我要长眠在绿蝴蝶的怀抱!”
临终前,谷文昌吩咐家属,要将家中的电话机、自行车交还公家。在谷文昌人生的最后时刻,漳州市区天降大雨,雷声震响。
一九八一年一月三十日,谷文昌在漳州病逝。噩耗传到东山,东山的树静静地默哀,东山的水呜咽悲鸣,东山的人民泣不成声:“谷书记,没有你哪有我们的今天!”
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谷文昌的骨灰被安葬在东山县赤山林场,在茫茫林海中树起一座“谷文昌同志万古长青”的丰碑。
一九九○年,东山全县党员、干部、职工、学生几万人捐资,为谷文昌建造了一座半身雕像,十二月十日,上万人参加雕像揭幕仪式。昔日的乞丐村——山口村全村老幼来到雕像前表达他们的思念:“谷书记,您生前种树,死后还回东山看护着树林。”
一九九一年,福建省委、漳州市委发出“向谷文昌同志学习”的号召。
二○○九年九月,谷文昌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谷文昌南下后把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工具介绍到东山,又把南方的生产经验传播到他的家乡河南林县。两县人民合力在他的家乡建立“谷文昌纪念馆”。
四十多年过去了,东山群众面对蓝天碧波,目睹“绿色蝴蝶”翩翩起舞,无忧无愁,抚今追昔,怎能忘怀当年与他们同甘共苦的谷书记呢!
今天,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东山,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东山,是一个和谐幸福的东山,是一只展翅高飞的“绿色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