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棵树,三颗定心丸
信心不等于办法。谷文昌有植树治沙的信心,但如何植树,却是一道解不开的难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县委召开三级干部扩大会议,就是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拿出切实可行的植树造林方略。这时,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刘金才打来电话,说白埕村发现了三棵成活的木麻黄。
这真是喜从天降,心情沉重的谷文昌眼睛一亮,立刻带着林业技术员赶到白埕村。三棵木麻黄长在农户的屋后,户主林马甲告诉谷文昌:“我扫墓时捡到三棵树苗,也不懂是什么树,回来后就胡乱种上了,看起来长得不错。”
谷文昌喜不自禁:“老乡,它叫木麻黄,我的救命树,也是我们东山的宝贝树。”
谷文昌蹲在木麻黄跟前,像慈母爱抚婴儿,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甚至把脸贴近树枝,用鼻子闻,感受这三棵树发出的清新气息,他的眼前升腾起绿色的希望。“有三棵,就有三十棵,三百棵,三千棵,三万棵,这不是三棵树,是我们的三颗定心丸。”
第三天,谷文昌把正在县里参加干部扩大会议的三百多名县、区、乡干部,全部拉到木麻黄树下,对大家说:“木麻黄在这里能种活,在别处也一定能种活。这三棵木麻黄,就是东山的希望!”
“只要我们有决心,东山岛这只‘沙土蝴蝶’,就一定会变成展翅飞翔的‘绿色蝴蝶’。”谷文昌实在太高兴了,风趣地说,“等木麻黄长高了,我们要仰起头来看,还得当心帽子掉下来呢!”
在场的干部都笑了。是啊,他们的心里太压抑,已经好久没有这么开心了。
从见到这三棵树时起,谷文昌就在思考:种活它们需要什么条件。因此,谷文昌问大家:“你们说说,为什么这三棵树可以活,别的树不能活?”
林嫩惠的书生气上来了,按书上的知识说:“这三棵木麻黄能在凛冽的寒风中存活下来,是因为树种的特殊性。木麻黄树叶短小,表皮厚,枝干柔韧,因此耐风沙袭击。叶短,受风面积小,抗风能力就强;叶小,蒸发量小,因此耐旱、耐湿、耐贫瘠。”
谷文昌摇摇头:“这三棵木麻黄能活,为什么其他的不能活呢?难道其他木麻黄没有这些特点吗?”
对呀,林嫩惠没有说到点子上。大家不敢吭声,等待谷书记拿主意。
谷文昌果然有主意:“我们现在建立造林试验小组,我来当组长。吃一堑,长一智。我们一定要摸准木麻黄的生长规律,按规律种树。”
以谷文昌为组长的造林试验小组就这样成立了,小组成员有相关领导干部、林业技术员、经验丰富的老农民等,蔡福海、刘栋梁等人都在这个小组里。
试验小组在沙滩上种木麻黄,每十天种一次,定时观察气候、湿度、风向、风力对树苗的影响,看哪个时段种下的木麻黄成活率最高。与此同时,谷文昌在白埕村与村林业队一起,种下二十亩的试验林,观察木麻黄如何回青、怎样成活。木麻黄作为先锋树种已确定无疑,试验小组关键是要弄清楚在东山的特定环境下,什么温度、什么时段种植最合适。
谷文昌告诉试验小组的成员:“我们东山有块风动石,如果方向不对、方法不对,多少人都推不动它,可是一旦找准了角度,一个人就可以推动它。现在,我们就是要找准植树造林的角度,四两拨千斤。就像我当年在太行山老家打石头一样,去掉不合适的,就是合适的。”
试验小组采取谷文昌的“笨”办法:旬旬造林!每隔十天种一批树。木麻黄有四十多个种类,试验小组全部引进过来,各个种类都试种。这次种一米以下的小苗,下次种一点五米的大苗;这次早上种,下次下午种;这次晴天种,下次雨天种……他们在沙滩上搭工棚,吃住在现场,时时做记录,天天做比较,像照顾婴儿一样呵护树苗。
功夫不负有心人,试验小组终于得出一份极为宝贵的观察分析报告:木麻黄的最佳种植气温为二十五摄氏度,地温为二十三摄氏度。在东山,五月下旬至七月气温较稳定,种下的木麻黄三天就可以成活。种植木麻黄必须掌握六大技术要点:良种壮苗、适时种植、带土栽种、大穴栽种、适当密植、雨天造林。
木麻黄的脾气秉性渐渐被摸透,适合东山实际情况的造林操作指南也更加完善:改春季植树为夏季植树,改晴天植树为雨天植树,改小苗植树为大苗带土球植树。
谷文昌要求把六大技术要点印成小册子,分发到各大队、生产小队,每个社员人手一册。
箭在弦上,不射出去不行了。但是,仍然有干部不放心,他们问谷文昌:“大规模种植木麻黄的时机真的成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