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县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县造县有,社造社有,房前屋后植树归个人所有”的鼓励政策,也就是说,县里造林归县里,集体造林归集体,个人造林归个人。集体种树实行包工、包产、包成本、包质量,相同的劳动,相同的报酬。把土地让出来当苗圃,还有粮食做奖励。

实验坚定了群众的信心,政策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全县有造林任务的六十二个生产大队都建立了造林专业队。一个个孕育森林的苗圃建立起来了,他们撒下希望的种子,长出绿色的树苗,就等着大规模种植。

一九五八年春节前夕,谷文昌和樊生林、陈维仪、王治国等县委领导纷纷下乡,到各乡镇和村去发动群众种树。他们发现,受风沙危害的东山群众都明白一个道理:不改变恶劣的环境,人们就无法生存,无法劳动,无法延续生命。只是要在沙丘上种树,他们没有必胜的信心。

谷文昌在群众面前指天发誓:“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大家吓了一跳,这可不像一个县委书记说的话。

一九五八年二月二十四日,农历大年初七,在东山县委的会议上,谷文昌做了题为《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东山》的报告,代表东山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号召:“今年绿化光秃山,明年绿化飞沙滩,四年绿化全东山。”

紧接着,县委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把号召概括为:“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这四句话,听起来铿锵有力,简单明了,老阿婆能记住,小学生也能记住。

一九五八年三月十二日,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谷文昌带领陈掌国来到林业站,他像一个决战前的将军做着最后的检查部署。林业站的吴志成、蔡海福、林嫩惠几个人,春节期间都住在站里,一切准备工作就绪,谷文昌很满意。

东山县全民植树造林的总攻就这样打响了。县直机关干部、驻军、工人、农民、店员、学生,全县主要劳动力派往两个地方:一是到海滩运输淤泥,二是到山口村、湖坛村和白埕村挖坑倒泥和植树。这是一场人民与沙灾的大决战,谷文昌担任总指挥,驻岛解放军首长和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副指挥。

这一天,天气阴沉沉的,刮着南风。谷文昌和东山县直机关干部扛着锄头步行四公里,来到白埕村造林地点,和五百多名群众一起,在千亩飞沙滩上种下了两万多株木麻黄。第二天,谷文昌他们又在湖塘、山口、梧龙等地摆开战场,赵林春、吴志成、蔡海福、林嫩惠、林龙光都是现场的技术指导。

大家按照林业技术员的要求,用泥浆把树的根部包好,然后将树放入挖好的坑内,再用泥浆填满,用脚踩实,浇上水。山口村、湖坛村、白埕村这些风沙重灾区,过去是很少有人能把脚印留在沙滩上的,而今竟然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这里的荒沙滩种下希望之树。

在这个庞大的队伍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裹着小脚的妇女,甚至有怀抱婴儿的母亲,母亲边植树边给孩子喂奶,心中渴盼着等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不再受风沙的侵扰。还有那些嘲笑过谷文昌的老农民,今天成了表现最积极的种树人,仿佛要向谷文昌表达歉意。在红领巾的队伍中,可以看到谷文昌的孩子,从大女儿谷哲慧,儿子谷豫闽,到小女儿谷哲芬。

谷文昌在现场除了自己种树,还指导别人种树。他对种树的要求比林业技术员还严格,要求每个树坑的深度、宽度都必须达标,要求多浇水。“这里是沙地,水要多,要把根踩实,才经得起风沙。”谷文昌说。

很多很多人,都是在这几天见到谷文昌的。以前,人们常听说谷文昌要种树,而且非种不可,大家是半信半疑的。今天,人们终于看到这个谷文昌真的在树种,而且跟大家一样,吃的是夹着风沙的馒头,喝的是苦水。

在那些种树的日子里,谷文昌强忍着胃病、肺病的折磨,全身心扑在植树造林工作上。在沙滩上,在苗圃里,在荒山坡,处处都有谷文昌身披斗篷、永不疲倦的消瘦身影。人们很难相信,这个衣服上打着补丁、脚上没有穿鞋的人,竟然是东山县最大的官。东山人民从未如此团结,从未有过如此巨大的力量,他们迎着扑面而来的狂风,奏起绿化进行曲。

谷文昌挥汗如雨,群众从他身上看到了盼头,看到了时代之光,看到了东山的未来;体会到心系百姓、造福人民的情怀;学习到他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感受到他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谷文昌鼓舞、激励着东山人民,勇敢地与风沙搏斗,与贫穷落后抗争,用辛劳和智慧,去实现祖祖辈辈的绿色梦想。

东山人民世代积蓄的那种求生存的本能,化作了高涨的热情,一连四天,东南沿海的茫茫飞沙滩上人山人海,一片沸腾,共种下二十多万株木麻黄,并在全县各个山头种上了大量的相思树、桉树、马尾松等树苗。

人们欣赏着这绿色的生命,忘记了疲劳,翘首企盼新生命的复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东山连降喜雨,种下的木麻黄大面积成活了。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日,东山县再次举行植树造林誓师大会。这一次的大会,是在总结经验教训、掌握科学规律、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的。

群众奔走相告,他们互相问:“东山这只‘沙土蝴蝶’,真的可以变成‘绿色蝴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