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理解和体贴孩子
众所周知,在人际交往之中,一个人要想理解和体贴他人,就要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就要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与苦衷,而不能总是对他人主观臆断,以致误解和委屈他人。在亲子关系中,尽管父母生养了孩子,但是父母未必完全理解孩子。要想有效改善亲子关系,就要对孩子换位思考,理解和体贴孩子、帮助和支持孩子。
很多事情,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父母和孩子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所以,很多事情对于孩子而言至关重要,但是在父母心中则不值一提。在出现这样的分歧时,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发生矛盾、产生争执。面对孩子的强烈反应,父母往往不能理解,实际上这并不是孩子的错误,而是因为父母不理解孩子,导致孩子遭受误解,感到内心委屈,从而对父母越发失望。要想成为合格的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的内心,要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理解和体贴孩子,从而与孩子产生共情,进而对陪伴和引导孩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周末去花鸟鱼虫市场时,乐乐坚持买回来两只仓鼠。实际上,妈妈一开始是反对乐乐购买仓鼠的,因为妈妈有洁癖,觉得仓鼠是老鼠的一种,不但脏兮兮的,而且会携带病菌。然而,因为乐乐坚持,妈妈也不好强烈反对,就答应了乐乐的请求。仓鼠买回家里后,因为妹妹还小,所以妈妈只允许乐乐把仓鼠放在公共走廊里。每天放学后,乐乐都会给仓鼠换木屑、换水,还给仓鼠喂食物。
起初,妈妈觉得乐乐是三分钟热度,一定很快就会改变心意,不再愿意伺候仓鼠。然而没想到的是,乐乐坚持了一个月,还是乐此不疲。有的时候,乐乐放了学,饥肠辘辘回到家里,连饭都来不及吃,就先给仓鼠换各种用品。眼看着暑假到了,乐乐要去姥姥家里过几天。临行前,乐乐千叮咛万嘱咐让妈妈帮助他照顾好仓鼠,妈妈虽然答应得好好的,但是工作那么忙碌,半夜三更回到家里,完全把仓鼠忘到九霄云外了。接连几天下来,仓鼠缺吃的少喝的,很快就一命呜呼了。乐乐回到家里,看到两只仓鼠都死了,忍不住质问妈妈:“我不是我让你帮忙照顾仓鼠了吗?为什么会这样?”妈妈不以为意:“不就是两只仓鼠吗?用得着这么难过么!”听到妈妈这么说,乐乐更生气了:“这么说,你是故意把我的仓鼠弄死的?”妈妈看到乐乐产生误解,赶紧解释:“当然不是。我只是工作太忙,回到家里太晚,就把仓鼠忘记了。”乐乐的眼泪簌簌而下,妈妈意识到乐乐真的很伤心,因而对乐乐说:“我知道,你很喜欢仓鼠。这样吧,等到周末,妈妈再带你去花鸟虫鱼市场买两只仓鼠,好吗?”乐乐睥睨着妈妈,说:“用不着,谢谢,买回来还不是要被你饿死!”妈妈看到乐乐这么愤怒,也很无语。
在这个事例中,也许是因为妈妈一开始就不允许乐乐买仓鼠,所以乐乐对于让妈妈喂养仓鼠不够信任。再加上妈妈对于仓鼠死去不以为意,更是让乐乐误解为妈妈是故意把仓鼠弄死的。实际上,如果妈妈能理解乐乐的心情,感受乐乐的悲伤,用心地与乐乐解释,事情就不会那么糟糕,母子之间也不会产生隔阂。
很多父母都抱怨自己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这一则是因为孩子渐渐长大,二则是因为父母总是对孩子滥用权威。其实,父母要想了解孩子也很容易,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体谅孩子的情绪,与孩子产生共情,唯有如此,父母才能拉近与孩子的关系,并加深亲子感情,促进亲子沟通。尤其是当对孩子的某些行为表现觉得不以为然时,父母一定不要对孩子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要知道,孩子的自尊心非常强烈,感情细腻而又敏感,所以父母要更加理解和体谅孩子,如此才能打开孩子的心扉,走到孩子的心里去,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而又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