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孩子把话说完

允许孩子把话说完

亲子关系中,孩子虽然得到了父母的爱,实际上却处于弱势地位。这是因为大多数父母都没有耐心倾听孩子,更无法等待孩子完整地表达完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情绪感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很多父母都对孩子怀着先入为主的态度,觉得孩子心智发育不够成熟、人生经验不足,所以说出来的话一定全无道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观念。孩子虽然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意识,年幼的孩子在两三岁前后,自我意识就不断增强,更何况是青春期孩子呢?父母要想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一定要尊重孩子,这样才能得到孩子的尊重。而允许孩子把话说完,就是对孩子最基本的尊重。

孩子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过程中,所谓言为心声,说明孩子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很多父母因为心急而打断孩子的表达,却没想到这同时中断了孩子的思考。孩子思维总是被中断,长此以往,思维能力就会渐渐地受到影响,以致无法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每天放学后回到家里,乐乐尽管已经是少年,却依然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妈妈自己一天的校园生活。今天乐乐显得很兴奋,因而对着妈妈滔滔不绝:“妈妈,我今天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因为我在语文课上表现非常好,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所以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大家都要向乐乐同学学习,虽然乐乐此前因为骨折一个多学期都没有上课,但是学习上丝毫没有落后,甚至比那些天天上课的同学表现更好。’”乐乐说完之后期待地看着妈妈,妈妈正在忙着做饭,似乎对乐乐的话没有听真切。为此,乐乐再次提醒妈妈:“妈妈,我是不是很值得表扬呢?”妈妈敷衍道:“的确,今天表现还不错,不过你现在的任务是去完成作业,然后才能按时吃饭。”

听到妈妈的话,乐乐脸上的神采明显黯淡下来,他噘着嘴巴失落地去写作业,满脸都是不高兴。妈妈感受到乐乐的沉默和失落,因而赶紧对乐乐说:“乐乐,你的确非常棒,妈妈为你骄傲。不过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时的成功和失败都不代表什么,你要更加积极努力,才能始终保持进步。”乐乐还是一脸的不高兴,妈妈只好放下手里的活儿,真诚地询问乐乐:“乐乐,老师提问你什么问题了?你是如何回答的?”乐乐这才兴致勃勃地告诉妈妈:“老师提问,人从贫穷的生活中能够得到怎样的养料,我与你、爸爸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所以我回答,‘贫穷可以为生活提供养分,让人拥有不屈服于苦难的精神,让人在面对生活的磨难时能够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妈妈很惊喜:“你的回答非常厉害啊,老师一定大力表扬你了吧!”乐乐自豪地点头:“当然,老师说我的回答很有深度,也很有条理。”妈妈由衷地赞扬乐乐:“乐乐,以后还是要多思考,这样,在遇到很多问题的时候,才能回答得井井有条,也有深度,对不对?”乐乐点点头,脸上绽放出笑容。

在这个事例中,乐乐之所以感到不高兴,是因为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妈妈就催促他去写作业,也因为妈妈没有给予他期望的肯定和赞扬。后来,妈妈意识到问题所在,当即对乐乐表示赞许,乐乐这才转忧为喜,对于妈妈耐心的询问积极回答,对于妈妈的赞扬感到高兴。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自我认识能力不足,也因为对父母的信任,所以孩子最在乎的就是父母的评价。作为父母,面对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我们都要表示认可,也要对孩子的优秀表现表示赞许,这样才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作为父母,在孩子积极倾诉的时候,我们不管是正忙于自己的工作或者手里的家务活,还是急于催促孩子去完成学习上的任务,都要有耐心,给予孩子时间把该说的话说完,并积极地回应孩子、鼓励孩子、表扬孩子。父母要认识到,孩子之所以积极地向父母倾诉,目的就在于通过表达得到父母的理解和认可,假如父母粗暴地打断孩子的表达,孩子就无法实现预期的目的,不但思维和表达被打断,心理需求也得不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