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比你想象得更优秀

孩子比你想象得更优秀

记得前段时间,网络上流行一个段子,大概意思是说,在孩子呱呱坠地之前,很多父母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孩子能够四肢健全、智力正常。越是到了与孩子见面的时候,父母越是担心孩子会有什么异常。而在孩子出生之后,看着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对于父母来说,只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不受病痛的侵扰。随着孩子不断成长,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越来越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表达。那么,作为孩子,他们又该如何承受父母的期望呢?在过高期望的驱使下,父母常常会对孩子感到失望。实际上,问题不在孩子身上,而在于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

作为父母,要想与孩子好好相处,激励孩子不断努力和进步,我们就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减少对孩子苛刻的要求。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他们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他们既会让父母感到失望,也会让父母感到喜出望外。作为父母,要想从孩子身上得到更多的惊喜和满足,我们就要接纳孩子本来的面目,也接纳孩子的一切优点和缺点。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一定要适度,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绝对完美的,孩子也是如此。过高的期望还会打击孩子努力的热情,甚至导致孩子自暴自弃。与其让孩子陷入沮丧的深渊,父母不如降低期望,以等待惊喜的心对待孩子,反而有时常从孩子身上得到满足。这样一来,父母才能真心诚意地肯定和赞许孩子。

然而,孩子正处于人生中的成长阶段,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都不够稳定,他们常常做出让父母感到惊讶的举动,也时常会因此而惹怒父母。对于孩子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很多父母常常不由分说就批评和否定孩子,对孩子进行一番疾风骤雨式的教育和批评。实际上,孩子的很多行为并非故意为之,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避免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否则就会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压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劈头盖脸地数落孩子一番,并不能让孩子认知自己的错误行为,如此,孩子自身积极地改正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与其用情绪的风暴对自己和孩子都洗劫一番,父母还不如控制好情绪,从而有的放矢地教育和引导孩子,并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她是一个单亲妈妈,有一个智力发育不太健全的女儿。她的女儿叫可爱,然而,可爱真的人不如其名,有的时候真的不那么可爱。看着木讷的女儿,她常常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有一天,她下班之后回到家里,疲惫不堪,心力交瘁,只想安静地躺在床上休息一会儿。正当她迷迷糊糊要睡着的时候,突然听到厨房里传来女儿的哭声。她的神经马上绷紧,她从床上弹起来,赤着脚就朝着厨房跑去。厨房里,水果刀扔在地上,女儿正捂着一个手指哭泣,鲜血已经滴到地上。她惊恐不已,检查之后发现女儿的一个手指被刀切上,她的眼泪也忍不住簌簌而下,当即穿好衣服,生气地带着女儿朝着医院走去。医院不是很远,她满心委屈,没有抱起女儿,而是拉着女儿的一只胳膊,快速地走向医院。女儿似乎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一声不吭,跟在她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往医院。到了医院,清创、缝合,又开了一些消炎药,她们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是下半夜了。她再次疲惫不堪地躺回床上,正在这时,她听到女儿蹑手蹑脚走入厨房的声音。她气愤不已,冲到门口对着女儿喊道:“你馋疯了吗?非要吃这个苹果吗?等到明天吃会死吗?”女儿拿着削皮一半的苹果,目瞪口呆地看着她,等到她吼完,才含着眼泪胆怯地对她说:“妈妈,你没有吃晚饭,你生病了,我想削个苹果给你吃。”女儿的话音刚落,她就崩溃地抱着女儿哭起来:“宝贝,妈妈对不起你,妈妈对不起你。你原谅妈妈,好不好?”

单亲妈妈带着一个智力障碍的女儿,日子过得有多难,可想而知。然而,不管日子有多难,也不是妈妈嫌弃女儿的理由。想一想女儿忍受着手指的疼痛和妈妈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医院,想一想女儿清创缝合的痛苦,妈妈的心都碎了。孩子看起来年纪小,还不懂事,而实际上他们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也有对父母深沉的爱。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对孩子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千万不要误解和委屈孩子敏感细腻的心。

即使孩子真的犯了错误,父母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对待孩子,因为,若父母情绪崩溃地大喊大叫或者训斥孩子,只会给孩子带来恐惧,而对于帮助孩子恢复情绪平静、反思自身、处理问题没有任何好处。曾经有儿童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很多孩子一旦遭到他人的负面话语,就会变得紧张焦虑、惴惴不安。实际上,尽管大多数父母都很爱孩子,也不乏有些父母总是对孩子说出暴力语言,向孩子传递负面消极的能量。孩子的心是敏感而又脆弱的,如果总是接受这样的粗暴语言,他们的心灵必然受到伤害。作为父母,我们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气愤而失去理智,更不要因为情绪冲动而对孩子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明智的父母会控制好自身的情绪,也会最大限度帮助孩子调控成长的节奏和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