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唠叨,让孩子翱翔人生
有人说,妈妈的唠叨是爱,也有人说,妈妈的唠叨是魔咒。不同性格的孩子,对于妈妈的唠叨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然而,随着渐渐成长,大多数孩子都不喜欢妈妈的唠叨,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越来越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与尊重,越来越渴望拥有自由成长的独立空间。然而,很多父母都不能做到跟随孩子成长的脚步与时俱进,尤其是妈妈,往往始终把孩子当成襁褓中的婴儿、当成刚刚学会蹒跚学步的幼儿,总是对孩子有各种担心。在担心和焦虑的趋势下,妈妈也总是无法控制自己,始终对孩子唠唠叨叨。殊不知,对于孩子而言,随着越来越大,原本代表浓浓爱意的唠叨已经变成一种束缚和禁锢。
如果父母只知道以爱包围孩子,那么只是施展了爱孩子的本能。孩子总要长大,只有懂得给孩子自由的父母,才算得上是合格的父母;而真正让孩子享受到自由的父母,才是优秀的父母。然而,对于孩子放手,说起来固然容易,要想真正做到却很难。仅就控制唠叨这一项,就有很多父母无法做好。然而,唠叨会让孩子感到心神不宁,也常常让孩子失去自信。对于已经成长的孩子,父母与其对他们唠叨,不如默默地守候着他们,给予他们无声的支持,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更为有利的,也是更加重要的。由此可见,父母除了要无私地爱孩子、无条件地支持孩子之外,还要与时俱进地陪伴孩子成长,并以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对待孩子。
斯诺要去春游,妈妈头一天专门去超市,为斯诺购买了很多零食、水果、牛奶等。回到家里,妈妈一边帮助斯诺收拾背包,一边不厌其烦地叮嘱斯诺:“斯诺,背包外面的小包里,有防晒霜、驱蚊喷雾,还有手帕纸和湿纸巾。背包里面,有火腿肠、面包、酸奶、纯净水,还有一小包榨菜。对了对了,还有一次性野餐垫,可以铺在草地上用。”斯诺正准备睡觉,妈妈又开始唠叨:“斯诺,我还给你放了一把折叠伞,万一太阳太大,或者下雨,你都可以用。”斯诺耐心地说:“妈妈,我知道了。”
斯诺才刚刚睡着,妈妈突然想起来还没告诉斯诺包里有拉肚子的药呢,又怕次日早晨会忘记叮嘱斯诺,因而在写了一张大大的字条放在斯诺的书包上。次日清晨,妈妈继续唠叨:“斯诺,一定要注意安全。”斯诺有些厌烦,说:“妈妈,我知道了,我又不是第一次去春游。”妈妈说:“虽然不是第一次去春游,但这是第一次去绿博园啊!绿博园靠着长江,一定不要去江边。对了,你的手机有电吗?电够用一天吗?你必须保证随时接电话啊,不然我就要没收你的手机……”妈妈还没说完,斯诺就背起书包走了:“妈妈再见,放心吧!”
在这个事例中,妈妈对于斯诺的叮嘱其实已经是每年春游、秋游的老生常谈了。但是,妈妈怎么也无法忍住不和斯诺说。在妈妈心里,斯诺也许永远都是那个刚刚入学一年、对于集体出游感到特别新鲜的小豆包吧! 常言道,有理不在声高,实际上,叮嘱也不在于次数多少。斯诺已经是大孩子了,有一定的独立能力,所以妈妈最好只告诉斯诺一些重要的事情,这样既可以引起斯诺的关注,也可以让斯诺更加重视,且不会对妈妈表现出厌烦。
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很多父母都已经习惯于以唠叨的方式和孩子沟通,这似乎是为人父母者的专利,也不知不觉间成为亲子沟通的障碍。作为父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不要总是对孩子唠唠叨叨。亲子之间,既要把握时机说些悄悄话,也要在必要的时候精确发言,把每句话都说到刀刃上。现代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一面打着给孩子自由的旗号,一面处处限制和禁锢孩子,且总是对孩子唠叨。殊不知,如果父母把很多话重复了无数次,却没有对孩子起到积极的作用,孩子渐渐地就会轻视父母的话,甚至对父母的话产生叛逆心理。还有些父母总是对孩子唠唠叨叨,导致孩子养成了除非被父母唠叨、否则不能把事情做好的坏习惯,乃至对父母的唠叨产生依赖性。那么试问:父母能跟在孩子身后唠叨一辈子吗?当然不能。既然如此,父母对于孩子放手就又多了一项内容,那就是戒掉对孩子唠叨的坏习惯,增强孩子的自律力,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曾经有一家教育机构,针对很多中学生进行调查,目的在于了解中学生们对于父母哪些方面感到不满意。结果证实,大多数孩子对于父母的唠叨都是最为反感的,由此可见,父母即使唠叨,也未必能对孩子起到积极的约束作用,反而会导致孩子心生叛逆,更有可能导致事与愿违。明智的父母要么就说少而精的话管教孩子,要么就放给孩子自由,让孩子以自律力约束自己,把每件事情做得更好。要想避免唠叨,父母一定要记住以下几点:首先,在孩子面前三思而言,不要不假思索地说出不负责任或者做不到的话,导致在孩子心中的威信降低。其次,改变方式与孩子沟通。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以过来人的身份自居,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样子,却不知道孩子缺乏人生经验,也无法理解父母所说的肺腑之言,因而未免觉得父母说的话都是假大空的,乃至对父母心生抵触。最后,叮嘱孩子要点到即止。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叮嘱的效力和叮嘱的次数并非成正比,有的时候,父母对孩子叮嘱的次数越多,反而效果越差。为此,父母要控制叮嘱的次数,有什么话点到即止,而不要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导致孩子产生抵触心理。总而言之,随着渐渐长大,孩子再也不是父母心中那个凡事都需要父母保驾护航的小孩子,父母要紧跟孩子成长的脚步,给予孩子更大的空间去自由成长,这样才能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与自由,给孩子快乐与幸福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