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具

农具

农具的发展是影响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1949年之前,由于战乱频仍、经济凋敝、政府动员能力低下,农业机具的普遍革新和机械化只是一个萦绕人们脑际的梦想。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江苏农村仍基本靠人力、畜力和旧式犁耕作。

1950年代,政府给广大农村增补传统农具的同时,改进了原有的木辕犁,提升了耕作效率和耕作质量。为提高水稻插秧效率,苏南地区曾推广一种人力插秧机,通过人的踩踏使机组行进、秧爪滚动,使用者足不沾地,就能快速将秧苗插入泥中。

在里下河常年积水的沤田地区,电犁得到推广。电犁使用者或坐在小船上操控牵引犁头的动力设备,或坐在犁头旁的座椅上扶控犁头,全程不必涉水下田,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1970年代起,里下河地区实行沤改旱的耕作制度改革,沤田变成一般水田后,人们可以改用牛耕和手扶拖拉机,电犁退出历史舞台。

拖拉机等机械化水平更高的农具,起初因我国自主生产水平较低,缺乏在广大农村推广的条件,主要集中于国营农场和国营拖拉机站,在农忙时节则会外出支援各公社的生产。在以集体经济为主的1960—1970年代,农业机械得到大力发展,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农业机械化浪潮,手扶式拖拉机等农机大量生产,以此为契机,运河沿线的农业生产走上了快速现代化的道路。

晓庄在省农科院拍摄水稻插秧机(1958年)

社整修农具准备春耕(1956年)

吴江县松陵农业社试用双铧犁(1958年)

邳县运河公社为解决粮食加工而改良石磨(1958年11月)

江都县小纪公社女电犁手张红芳(1964年)

镇江丹徒区荣炳镇农民在承包田里春耕(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