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肥

积肥

历史上,江苏农业生产以利用厩肥和堆沤肥等农家肥料为主,后来大量种植和利用绿肥作物。早在明清时期,吴县农民就有“处暑不放本,白露枉费心”的稻田追肥农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机肥的种、积、造、使用有明显增加。

1958年,伴随“大跃进”的开展,全省各地根据省委要求,纷纷开展大规模的全民积肥运动。当时,全民积肥可谓挖空心思打硬仗,在农村经常能看到“积肥万担,亩产万斤”的标语,只有多积肥、多施肥,才能保证粮食产量“放卫星”,达到亩产万斤粮的指标。当年晓庄在常熟大义乡,沿途所见的田埂、小路、打麦场等,凡是有人走过的地方都凹凸不平,连社员家住房和堂屋里的泥土地也是坑坑洼洼的——土都被人铲掉当肥料了。这种人们日常脚踏的泥土被称为“千脚土”,也被当作肥料,实际上“千脚土”是没有任何肥效的,只是为积肥运动的成绩增添了数据而已!由此也足见当时群众运动声势之浩大。

在有河、塘之处,人们普遍使用塘泥积肥,这是一种肥效很好的有机肥料,当时就连大运河河道也成了积肥的取材地。1980年代后,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塘泥积肥的施用日趋减少。另一方面,1960年代,江苏加快化肥工业生产,增加化肥供给,农业生产走上了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的路子,化肥投入量的不断增加,也使有机肥日益退居次要地位。

吴县保安乡,人们在大运河中罱泥积肥(1958年3月)

吴江县金星农业社社员在家前屋后积肥造

徐州环城公社社员向田头运送肥料(1959年)

江都县嘶马公社社员收集肥料保粮食增产(1959年)

泗阳县仓集公社社员戽塘泥积肥(1962年)

泗阳县仓集公社老农拾牛粪积肥(1962年)

邳县运河公社的运肥大军(19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