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幼园所

托幼园所

为节省工人时间,减轻劳动妇女的家庭负担,托儿所这一事物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已出现。1950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被动员起来参加社会劳动,幼儿托育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城镇,机关单位、厂矿企业设有托幼机构,基层街道也有民办的托儿所、托儿站。在乡村,则成立了抱娃娃组、农忙托儿所等。后来,国家按幼儿年龄对托儿所、幼儿园进行了区分,明确托儿所归卫生部领导,幼儿园归教育部领导。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受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影响,托幼机构狂飙突进、数量猛增。然而到了“文革”,托儿所和幼儿园被认为是培养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温床,致使全省托幼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大量幼儿园和托儿所被关停,保教队伍受到冲击。直到改革开放后,托幼事业方才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无锡振新纱厂为照顾女工安心生产开办托儿所(1956年6月1日)

常州民丰纱厂幼儿园(1959年)

无锡庆丰纱厂托儿所为幼儿体检(1956年)

丹徒县谏壁公社幼儿园,孩子们在唱“找朋友”(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