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支农
2025年10月13日
知青支农
在公社的劳动大军中,知识青年是不可忽略的一个群体。
知青下乡并非“文化大革命”期间方才出现的事物。早在1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全国就有超过百万的知识青年被动员下乡支农。江苏省下乡的知识青年中,74%被安插到农村生产队,25%被安插在国营农场,其余则安排在知青农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触农村社会生活,参加农业生产实践,对于培养年轻人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不无益处,对于帮助农村地区发展经济和普及初等教育等工作也有一定好处。但在极“左”错误路线的指导下,在各种现实困难的压力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被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化、固定化,无疑会带来不良后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开始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向解决历史遗留问题。1981年底,国务院知青办并入国家劳动总局,开始把作为政治运动的上山下乡定位为劳动就业的社会问题。江苏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开始逐步安排知识青年返回城市就业。此后,江苏下放知青的问题陆续得到基本解决。

吴江县平望公社知青郑平、吴音扎根农村干革命(1958年3月)

邳县运河公社知青在麦场自娱自乐(1962年)


吴县汤浜大队老农教知青脱粒(19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