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医疗

卫生医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卫生医疗事业。1950年代,江苏卫生工作根据全国卫生会议确定的“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以整顿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农村、厂矿卫生单位,开展防病治病工作为重点。各级政区成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发动机关干部,依靠广大群众,开展以清洁扫除、消灭蚊蝇老鼠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

爱国卫生运动后来加入了消灭钉螺的内容,这是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延伸。江苏水网密集,是血吸虫病流行严重的省份之一,1953年恢复建省前,省内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地、市、县就已相继建立血吸虫病防治所、站。1955年,党中央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各级党组织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广大专业人员和干群紧密结合,以改造山河的精神开展防治斗争,消灭钉螺数亿平方米,治疗病人数十万,取得了重大成果。

卫生机构方面,不仅各县都建立了卫生院(县人民医院),部分城市还率先成立了中医院。1956年,南通市中医院成立,南通市卫生局将许多知名中医吸收入院,其中有以治疗蛇伤著称的季德胜。季德胜技艺高超,医德高尚,但因旧社会对民间行医人员缺乏保障,他的前半生流荡江湖,很是艰辛潦倒。1955年,南通市卫生局为贯彻落实团结中西医的政策,采风访贤,认真发掘散落在民间的中医秘方、单方、验方,对季德胜治疗毒蛇咬伤的医技和疗效神奇的蛇药秘方极为重视。卫生局领导三次造访季德胜,并随访他治疗过的多例病人,确认了他的诊疗水平。南通市中医院建立后,为季德胜开设了蛇毒专科门诊,过去的“蛇花子”从此成为国家医院的专科医生

晓庄还采访过在通扬运河沿线农村行医的几位“赤脚医生”。赤脚医生是中国卫生史上的特殊产物,是指乡村中那些并非从正规医学院毕业,且未被纳入国家编制的半医半农的“土医生”,在1950—1960年代,农民称呼他们为卫生员。1965年6月,党中央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土医生”随即在全国农村遍地开花。因为他们平时还要光脚下田参加劳动,所以又被称为“赤脚医生”。当时,政府培养赤脚医生主要从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中挑选,送至县卫生系统短期培训。他们不吃国家“皇粮”,没有固定薪资,除了自己参加劳动挣工分外,还在生产大队或生产队拿生活补贴。他们尽职尽责,田头、场头、病人家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尽管赤脚医生的医术不高,但能治好普通的小毛病,不但让农民省去了跑几里路去公社医院看病的麻烦,还可节约医药费开支,所以深受农民欢迎。那时,国家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赤脚医生在缓解农村缺医少药问题、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方面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无锡市私营和新布厂运用黑板报向职工开展卫生宣传教育(1953年8月17日)

徐州市卫生红旗单位铁货街居民委员会正在打扫卫生(1960年)

丹徒县卫生防疫站为民工防治血吸虫病(1957年)

为防治血吸虫病,吴江县同里公社社员沿着河道挖钉螺(1965年)

南通蛇医季德胜在治疗蛇咬伤(1957年)

无锡振新纱厂医务人员在车间巡诊(1958年)

淮安医院培训“赤脚医生”(1962年)

海安县墩头公社卫生员在田头为社员治疗(1965年)

海安县平等公社卫生员钱俊芳田间巡诊(1962年)

南通市小红花宣传队的小演员表演“赤脚医生”(197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