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渊源
1 口传家谱
在人类存在的三百多万年历史中,约有二百九十万年是处在原始群时期,直到距今十多万年才开始产生氏族制度。原始人群开始分为若干小群时,辨别亲疏的族群观念也就产生。人们由最初以言传身教方法,来辨别彼此之间的关系、世系和传承。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产生了最原始的谱牒,据《国语》记载:“瞽矇主诵诗,并诵世系,以戒劝人君也。”又据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吕思勉考证,“瞽矇之职,盖尚在小史之前。”这就是说“诵”是一种职业,是最原始的文化传播者,只不过这些人基本上都是盲人。这一传播方式千古流传,解放前我国北方还存在一批说书的盲人。
人类社会发展是先有语言后又文字,所以出现前文字之前,人际沟通、知识传播和保存记忆主要靠语言。口传家谱是最原始的家谱,如蒙古族、苗族、高山族、彝族、瑶族等,都保留口传家谱的习惯,他们采取父子连名的形式,即父亲名字之后的一二个字,是儿子名字的前一二个字。彝族土司甚至能背114代世系。
2 结绳家谱
当出现结绳记事后,人们利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来达到记事的目的。据《说文解字》记载:“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说明神农时期已经有“结绳”记事的说法。
一些少数民族直到近现代时期还在使用这种方法,他们在绳子上打结,以打结的形状、多少等来记录发生的事情、人口数量、男女比例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等。通过结绳来记录人口传承世代的做法近似于家谱,因此这类的结绳也被称为结绳家谱。如锡伯族、满族、鄂伦春族等民族,就是通过绳结方式记载族人分支。也有结一个小弓箭表示男子,结一个小布条表示女子。这个索绳被家族之人视为珍宝,挂在房梁正中,或者墙壁高头,遇到盛大节日请下来隆重祭祀。
3 甲骨文家谱
文字的出现,使得家谱有了另一种记录的方式,殷商时期甲骨文取代口传家谱和结绳家谱,担当起了记录家谱传承历史的责任。
甲骨文是殷商王室、贵族用于占卜或祭祀、狩猎的记录方式,因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而得名。在目前发现的甲骨文文字家谱记录着兒先祖曰吹,吹子曰卫、卫子曰燕、燕子曰帷、帷子曰壹、壹弟曰启等兄族11代人的世系。
4 青铜器家谱
青铜家谱也是金文家谱,始于殷商朝。殷商晚期青铜器的使用非常广泛,而被刻在青铜器器皿上的一些具有家谱性质的文字,被后世称为金文家谱。如被称为“祖丁戈”的青铜器,上面的铭文是“祖丁,祖已,祖乙”,含义应是以干支命名的祖先的名字。随着考古中青铜铭文的破译,出现了一些家族世系脉络和辅佐王朝的具体记载,证明了青铜谱系的成熟和发展。
5 简牍家谱
简牍几乎与甲骨文、金文同时出现,春秋到东汉末年是其最盛行的时期。纸张发明后,竹木简牍又与纸张并行数百年。在湖北地区发现的睡虎地11号秦墓主人“喜”,在随葬竹简《编年记》中有“葉书”即“世书”的记载。他的头部枕着竹简,背后靠着竹简,脚下还放着竹简。由此可见,竹简在记录世系中的重要性。
据《清华简·楚居》记载:“季连初降于隈山,抵于穴穷,前出于乔山,宅处爰波,逆上洲水,见盘庚之子,处于方山,女曰妣隹,秉兹率相,詈胄四方。季连闻其有甹,从及之盘,爰生伯、远仲,游徜徉,先处于京宗,穴酓迟徙于京宗,爰得妣列,逆流哉水,厥状聂耳,乃妻之,生侸叔、丽季。”这无疑是一个世系的延续。
6 石碑家谱
石碑家谱在汉代就开始,主要作用是“刻谱于石,以垂永久”。较之甲骨、青铜家谱,石碑家谱要成熟得多。如民国初年,广西南丹县壕塘村竖“莫姓哨目族谱”,共412字,不仅记载莫姓家族世系,而且记载了家族源流。就是刻在石碑上的家谱。
7 布质家谱
布质家谱即写在布上的家谱,也叫做影轴、神轴、神子、绳子。布质家谱的卷轴,一般幅面较大,内容程式自上而下分为二部分。上部绘厅堂楼阁、松竹等吉祥之物。楼阁有一供桌其上置一牌位,书写“供奉历代祖宗之位”等字样。供桌的下面有长长的甬路,两侧及下面画有一排排规整的格子,按辈分次序记录已逝先人的名讳。辈分最高的在顶层一格,其他按辈分依次向下排列。有新去世的族人,按一定程序,填写在格内。影轴很受家族重视,在一些地方拜年祭祖、婚丧嫁娶等都要隆重祭拜的的活动。
8 书本家谱
书本家谱即是书写、印刷在纸上的家谱,又分古籍和铅印家谱。这是我国目前存世的最主要的家谱,数量约几万种,而且一直被人们沿用。
9 电子家谱,是一种通过电子文档、电子表格、图片、视频等数字形式保存的家谱文献资料,便于保管和传播。是一种新兴的家谱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