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节 祠 堂
祠堂是由“庙祭”演变而来的,庙祭最早始于黄帝时期,据《博物志》记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其衣冠杖几而庙祀之。”这一祭祀成为一种习惯一直延续了下来,各个朝代的皇家均修建祖庙,殷周时期,同姓者有共同的宗庙。
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礼部尚书夏言上《献末议请明诏以推恩臣民用全典礼疏》,以及明世宗允许臣民“联宗立庙”祀先祖的诏令颁布,才产生了民间广泛修建祠堂的高潮。
南宋朱熹《家礼》中有立祠堂制之说。从此,“家庙”逐步改称为“祠堂”,广泛地流传于民间。明清时期,嘉靖皇帝以“大礼仪”为由,颁发了“允许民间皆联宗立庙”的诏书。此后,凡民间的宗庙,按朱熹《家礼》祠堂之说,改叫祠堂了。
祠堂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精神遗产和精神基础,也是一个家族的公共财产和聚集地。通过祭祀、学习和继承先辈的优良品格与道德风范,感悟人生的真正意义。水本源,树本根,养育之恩深似海。教育、引导子孙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目标,厚积薄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一、传统祠堂的意义。
1.祭祖。祠堂是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牌位、瞻仰祖先功德的地方。
2.正俗。祠堂是家族宗亲联系、汇聚、议事、定规、处理族里大事和“正本清源、认祖归宗”的活动地点。办理婚、丧、寿、喜等大事时,亦会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作为活动之处。
3.教化。祠堂是族人进行礼制、礼法、礼教宣传教育的活动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让族人子弟上学。
4.权利。祠堂是宗族以族长为代表的最高权利和权威的象征。族长由宗族推选德高望重的人来担任。
5.调解。祠堂是传统上的道德法庭,族长有绝对的行权权威,亦是处理家族内部事务、树优立榜、赏勤罚懒、化解纠纷、处理矛盾的地方。
二、祠堂的功能。
1.祭祖的场所。祭祖是活着的人对逝去的人的一种追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依托与精神安慰的传承。祭祖的含义是崇敬和缅怀,感悟宽厚与仁爱。
2.团结交流的基地。族人通过在祠堂内进行传统教育,调动族人广泛参与,达到团结友爱、促进交流,互帮互敬,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
3.寻根问祖、接待宗亲来访、联络宗亲的场所。
4.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祠堂本身就是家族变迁史的集中地,也是一个地域的民俗博物馆。
三、祠堂的布局。
古时,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是道德的法庭、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越有权势和财力的家族,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并配有联对,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
祠堂建筑风格不尽相同,其规模多数在10到20间之间,个别大的祠堂有数十间。大部分祠堂有高大的墙门、门楼、照壁、正殿、庑房、享堂等房屋建筑,正厅两侧有厢房等建筑。总体上都为传统的中轴对称、纵深布局的方式,其纵向进深及横向路数,随祠堂规格、建造者财力及用地规模形态而变化,庭院植有树木花草,庄严典雅。
祠堂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单进、单路祠堂,由单座建筑(享堂)构成的祠堂,这类祠堂数量较小,是一种简式祠堂。
2.两进祠堂由祠门、享堂构成,两侧或由两厢或廊道连接,近似民居院落,侧翼设置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
3.三进祠堂,由祠门、享堂、寝堂或祠门、二门(也可称仪门,其后有享堂、戏楼)、享堂构成的祠堂,侧翼有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
4.四进祠堂,由祠门或门楼、二门、享堂、后堂构成的祠堂,两侧有边路。
5.三路、四进式或边路三进式,主轴线保持三进或四进,并有左、右两路或一路,一进或二进式。
四、堂号。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祠堂名号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标志,标志着血缘、历史和荣誉。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
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其共同的祖先,在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
堂号是家族文化的标志,是用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人寻根问祖时必需首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随着生命的繁衍和传递,家族就会不断扩大。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分。
旧时的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火盆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不仅是汉族人如此,许多迁居内地的其他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等,内迁后虽然接受了汉文化,但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
堂号,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它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影响深远。
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郡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
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和郡望不同,会有若干个堂号。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号。
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的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稳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堂号”也叫“郡号”,郡是行政区域的建置,也是一个姓氏发祥的本源,后世深以源远流长,惧有所失,因此立“堂号”而为信。
堂号的原由可分为下面几大类型:
1.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中国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重视,不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个或若干)堂号,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比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南方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同一先祖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后裔。
2.以地域命名堂号。
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如陇西李、赵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张、安定张、河内张等皆是其例。
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发祥地是山东诸城,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
3.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慎终追远是我们民族的美德,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而千古留芳。如弘农杨氏“四知堂”“清白堂”则是以东汉太尉杨震的美德作为堂号。据文献记载,杨震任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其县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震。杨震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人知交,我对您是了解的,而您怎么对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说:“我深夜而来,无人知道这回事情。”杨震回答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是无人知晓?”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代子孙为尊崇和怀念这位拒腐蚀,不受贿的先祖杨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为堂号。
4.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唐代宗时郭子仪,因扫平“安史之乱”,屡立战功,是维系李唐王朝的功勋大臣,出将入相二十余年,被封为“汾阳王”。其后世子孙繁衍遍布各地,多以“汾阳堂”为堂号。
5.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些文人学士,才华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崇,其后人也引以为荣。如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品格高雅,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爱莲堂”。其后人遂以此为堂号。晋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遂辞官归乡,以“归去来辞”明其志。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后人以“五柳堂”为堂号。
6.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古时,人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往往以之为本族堂号。如宋代王祐曾手植三槐于庭院,言其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当政十余年,深为朝廷器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成为中国王姓中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并列为王氏三大支派。
7.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为表示对先世名人的仰慕,各姓中以其厅堂,居处为堂号。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当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格创建别墅,起浩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荫如盖,名为“绿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绿野堂”之堂号。
8.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古时,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
9.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以垂训、劝勉、格言和礼教的堂号在过去也较为常见。如“安乐堂”“安庆堂”“绍先堂”“垂裕堂”“启后堂”等。
10.以官爵封号为堂号。
历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对家族的封赏、恩赐、旌表等为堂号。如“忠武堂”“忠敏堂”“节孝堂”“孝义堂”等。
总之,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但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关系,而且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产生与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
五、祠堂的楹联。
古典《集韵》记载:“祠,祭也”,“大凡祠堂之设,以祀其先祖”。历朝历代的家族均有自己的宗祠。
追本溯源,是人之本性;尊祖敬宗、颂扬祖德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祠堂楹联昭示先贤的美德,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是传递宗族思想及行为规范,鞭策后人奋进向上的最好表现手法。通过对联形式,将姓氏发祥地、祖先居住地、名号、堂号、官位,勋绩等信息,以大众化的艺术手法,反映出来,达到数典不忘祖之目的。所以祠堂楹联对于敦亲睦族,弘扬正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祠堂楹联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直抒胸臆,多出自名家贤士之手。又经屡世流传和历代提炼,文笔流畅,平仄雅调,内容深刻,意味绵长。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所涌现处可歌可泣之人物及事件,都出现在宗祠的楹联之中,使后代子孙数典不忘祖,世代颂扬。
明清时期以后建筑的祠堂,其建筑风格各异,但却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祠堂里都悬挂有较多的楹联。这些楹联直观彰显家族,表现出族人重传统、溯本源、崇宗族的精神。其中文化内涵非常丰富:颂扬先祖、怀念祖上的楹联,表现出子孙后代人极为浓厚的崇祖敬宗的观念;训诫子孙、劝勉族人的楹联,表现出家族重视伦理道德的风尚。
祠堂楹联按其悬挂的位置,又可以分为堂联、门联、祠联,其所要表达的意义各不相同,而在用词连句也有严格的要求。一般说来,堂联庄重、门联典雅、祠联凝重。
1.堂联:指厅堂上的对联,其作用是解释堂号。在我国,各姓氏族人同居一地发展繁衍,当以郡望为堂号,就会有许多相同的堂号。所以每当看到堂号,就可知其源,但并不一定就知其姓,一般还要参照堂号下面的堂联释意,即可知其家族的姓氏源流和家族辉煌。
2.门联:指张贴在祠堂大门或大门两边门柱上的对联。一般上联为本姓氏的发祥地望,下联为本家族显赫人物的崇高业绩,兼顾居所名号。两柱之间为意门,所以门联中还包括一些廊柱上的对联,其内容往往是换一个角度陈述祖先血脉源流和颂扬祖宗功德,更多的是阐释祖先的功名或道德,以启迪教育后人;也有记述肇居地的风水形胜或人文雅事,这类楹联趣味隽永,字句并不固定,内容丰富,张贴比较随意,在祠堂楹联中最具个性特色。
3.祠联:指张贴在祖公堂神龛两侧的对联,其内容主要是铺陈本家族血脉源流及迁徙过程,连带赞颂先祖的光辉业绩,它是堂联的阐释、扩展和接续。
祠堂楹联是先祖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不管族人迁徙于何处创业发展,只要认得自己的郡望或堂号,即知是否是同祖共宗之派衍分支。所以,无论那个族群,堂号对每一个姓氏来说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