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始祖考
追溯姓氏的根源,首先要从“三皇五帝”说起,“三皇”分为天皇、地皇和人皇。
孔子《家语》所言“自伏羲以下皆称曰帝”,并不称“皇”。上古时代“皇”与“帝”有着本质的区别,“皇”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并非是指具体的某个人;“帝”则是某个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是实有其人。
天皇:
天皇时期的人类“淡泊无为,而俗自化”,也就是说头脑简单,思想单纯,生活方式和其他哺乳类动物没有太大差别,一切顺其自然。
据研究,天皇时期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社会组织形式为血缘家族公社,婚姻形式为血缘群婚,这时候的人类已经开始使用天然火。考古发现了天皇时期的云南元谋人牙化石,并且确认在天皇时期出现了山西芮城县西侯度村的西侯度文化,距今约 180万年。西侯度文化遗址共出土了打制石器数十件,制作简单而粗糙,有砍砸器、刮削器和一件三棱大尖状器,遗址中还发现有烧骨炭灰,证明此时的西侯度人已会用火。
在距今180万年时,全球气候转暖,雪原融化,冰川消失,给天皇时期的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开辟了新的生路。他们分裂成众多个小部落,由族长率领分别往东西南北各方开发新的领地。冰川的消融,是中华人种的第一次大分裂,这次分裂使中华人种向更广阔的地域推进,从而奠定了中华人种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地皇:
地皇又称地皇氏,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
“天皇之后,地皇兴起”。
地皇共有兄弟十一人,兴起于熊耳、龙门等山,他们各领一个部族来到平原中的高地,建立起部落,并推举一人为领袖,号称地皇。各传国一万八千年。
地皇执政时期对人类有三大贡献。
一、“定三辰”。地皇时期以前,虽然天上有了日、月、星辰,但并无名称,统称为“光”。太阳叫大光,月亮叫小光,星辰叫细光。地皇给“三光”起了名字,分别叫“日”“月”“星”。人们称之为“定三辰”。
二、“分昼夜”。地皇把有太阳的时间称为“白昼”,把有星星、月亮的时间称为“黑夜”,白昼与黑夜合称为“一日”。人们称之为“分昼夜”。
三、“记岁月”。地皇把月亮一个轨迹循环的三十日,称作“月”,把十二个反复循环的月,称作“岁”,岁与月统称为“岁月”。
1964年,我国考古工作者于陕西蓝田发现了距今约115—110万年前的古蓝田遗址,挖掘出许多当时古人所使用的石器,均由石英砾石制成。其中包括刮削器、大型砍砸器,还有一种一头尖一头厚钝,断面呈三角形的尖状器。它和1957年发现于山西芮城匼河涧的石器基本相同。在匿河与蓝田两处遗址都发现有用火的痕迹,进一步证明那时的人类已经知道用火。地皇时期的人类社会组织仍属于血缘家族公社,婚姻形式依然是群婚。食物主要是猎取动物和采集野果野菜,磨制石器狩猎。
地皇时期的人类除一部分居住在华北平原外,还有一部分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平原。“郧县人”和“郧西人”的发现,证明了在距今70万年前,中华人种的两个分支分别居住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他们正缓慢地向着远古时代的文明靠近。
由于全球的气候由冷变暖,受暖流气候的影响,冰川逐渐融化造成了海洋水位上升,海水再次侵入大陆的低洼地带,我国的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大部分被海洋吞没。天灾人祸,地裂山崩,洪水泛滥,地皇氏衰败,人类面临灭顶之灾。
人皇:
人皇又称人皇氏、九头氏、居方氏,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
据史料记载,人皇氏兄弟九人,共同出生于仙家圣地刑马山。所谓分政,实际上就是分散逃亡,躲避洪水。部落首领,各居一方,战胜自然灾害,建都立国,在艰难困苦中生存了下来,并在各自居住的地方称“皇”。
人皇氏后来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史书上记载,他们兄弟九人“驾六羽,乘云车,出谷口,依山川大地之势,分大地为九州,兄弟九人各居一方,传一百五十世,立国四万五千六百年”。
居住在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类,在洪水的逼迫下,化整为零,分割成众多的小部落。每个群体或数十人,或数百人,在族长的带领下,逃至适合居住的地方,“风水学”也在当时萌芽了。人们在避风避水之地,建城立邑,部落之间各自为政,互不侵犯,和平共处。
人皇时期的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1927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距今约50万年的中国猿人旧居,挖掘出中国猿人的头盖骨、牙齿、肢骨以及大量的石器,中国猿人被考古界称为“北京直立人”。经过科学考证,这一时期的中国人类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奔跑,身高大约有156厘米,上臂和手的灵活性已经和现代人没有太大的差别。他们已经能够使用火和控制火,制造的石器已经很精致,所选用的材料都是坚硬的水晶、砂岩、燧石、石英岩等。
据史料记载,人类从人皇开始至黄帝政权结束共分为“十纪”。
十纪:
一、“九头纪”,即人皇时期的兄弟九人执政。
二、“五龙纪”,有兄弟五人分而为政,名为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
三、“摄提纪”,共五十九姓治天下。
四、“合雒纪”,三姓治天下,教人居住在山洞里。
五、“连通纪”,以六姓治天下。
六、“叙命纪”,以四姓治天下。
七、“循蜚纪”,终于炎帝神农氏。
八、“因提纪”。
九、“禅通纪”。
十、“疏仡纪”,始于黄帝轩辕氏。
自“九头纪”至“叙命纪”,共传八十三个政权。
人皇时期至黄帝时期,中间有30万年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期间,中华人种在神州大地繁衍生息,不断地分支扩散,他们的足迹遍布西部高原、北部山区、东部平原和南部沿海,其活动中心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自轩辕黄帝统一各部族之后,人们告别了野处血食的荒蛮,走向了合族共聚的年代。文字的诞生,唤醒了人群蒙昧的状态。当记录成为可能的时候,文明作为一种习惯,延续着古老的礼仪与诚信。“天下为公”的信仰,传承着黄帝所创“公者明”的思想,这一思想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世代延续。
浩浩山河,指南车的创造使我们的方向不再迷失;涛涛江水,一叶扁舟的发明开启了远行的航程。今天无论你在何方,我们的根脉永远相连,我们血脉里依然奔涌的是远古文化赋予的“修身立德”的精神思想。
据《三海经》记载,远古的人们将善于观察气象的黄帝奉作雨神,赋予他神圣的称号“龙”。从此,我们的民族以“龙的传人”共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