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起源

第十三节 姓氏的起源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

“姓”字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许多古姓都含有“女”旁,如姜、姚、姬等。姓氏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符号和表述方式而千年延续,据《通志》记载:“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于是出现了“赐土以命氏”治理国家的方式。

姓和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个阶段。汉族之姓则多出于炎帝、黄帝之后,故又称炎黄子孙。《史记》记载:“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

夏商时期,贵族都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又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

商王室为子姓,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氏。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所封建的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

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而姜、子为姓。而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因为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所以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

姓氏的起源伴随着人群的发展分为多种,如:

一、以崇拜养护人群的动植物为姓氏,如:马、牛、羊、山、水、花、叶等。

二、以氏为姓,如:姬、姜、姒。

三、以封地或者国名为姓氏,如:程、房、杜、吴、将、卫等。

四、以邑名为姓氏,如:苏、蔡、陈等。

五、以乡、亭等地名为姓氏,如:裴、陆、郝等。

六、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林、刁、熊、牧等。

七、以居住地为姓(多为复姓),如:东郭、西门、上官等。

八、以次第为姓,如:孟孙、叔孙、季孙等。

九、以官名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

十、以技艺为姓,如:巫、卜、屠等。

十一、古代少数民族融合汉族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十二、以谥号为姓,如:庄、康等。

十三、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汉文帝名恒,恒氏改为常氏等。

十四、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姓,如:桂、田、李、韩等。

十五、容易读错的姓,如:区、黑等。

十六、汉族人改少数民族姓,如:辽、夏、金、元等。

渊源,指源流,深水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本源。姓氏的渊源历史悠久,根深叶茂。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祖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我们民族的血脉、国脉和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追溯自己的根,我们唯一可以凭借的线索就是自己的“姓氏”,而每一个姓氏中的杰出人物都以其骄人的业绩照亮了历史的长空。

追溯自己姓氏的历史来源、家族名人、迁徙分布等,使我们知道自己的生命之所由来,知道自己的血脉传承。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因此考证自己姓氏的渊源是感知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体味现在、思考未来的一件事情,因而,当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