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门阀

第十六节 郡望门阀

“郡望”一词,表示地域与声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

“郡”是春秋战国到秦代几百年间的地方行政区划。春秋时,秦、晋、楚等国由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其面积比县较大一些。战国时期在郡下设县,逐渐形成县和郡两级行政区划制。秦统一中国后,全国分为36郡,后增加到40多个郡,郡下设县,郡、县官员均由朝廷任免。汉至隋唐继承了秦代的郡县制。隋唐时期州、郡的名称能相互代用,但大多数称“州”不称“郡”。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作废,但是“郡望”作为专指某些地域某一名门望族的习惯用语,却保留了下来,并与门阀制度紧密相连,在封建社会中不断沿用。

门阀制度始于西汉,汉代刘氏皇族引经据典,论证其为帝尧之后,是高贵的血统,称他们天生是要称王做帝的。东汉时期,门第等级观念已十分盛行,门阀制度初步形成。“门阀”,即门第阀阅,指封建社会世代显贵,影响大、权威高的姓族家门。这些“高门大姓”一般来说是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造成的,一旦形成则显赫无比,十分威严,并世代传承。有时官方还作明确规定,宣称某姓为望族大姓,甚至具体划分姓族等级,确定门阀序列,这就是所谓的门阀制度。一些官宦名流的宗族亲属往往高官厚禄,数世不衰。如弘农华阴杨氏四世四人官至三公,汝南汝阳袁氏四世五人位至三公、汝南平舆许氏三世三人官居三公等,皆为当时令人称羡的高门望族。

在门阀制度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高门望族相比,门第较低,家世不显的家族则被称为“寒门”“庶族”。虽然他们也有一定的土地与财产,并且其成员也有入仕的机会,但在政治生活中极受压抑,其社会地位也无法与门阀士族相比。当时用以铨(古代称量才授官,选拔官吏)选官吏的“九品中正制”正是门阀制度的集中体现。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据门阀家世、才行品德,由各地“中正官”采纳乡里舆论,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进行推选,以任用官吏。但以家族为基础的门阀士族,很快就垄断了荐举权,其结果是只论门阀家世,不论才行品德。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衣冠子弟”,即便无才无德,也被列为上品,优先入仕,得授清贵之职。而出身孤寒的庶族子弟,即便才德超群,也被列为下品,即使入仕,也只能就任士族所不屑的卑微之职,以致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形态。

门阀士族不仅控制地方权力,同时还左右朝政,国家法令又规定士族有荫族、袭爵、免役等特权。士、庶之间有严格的区别,士族自视甚高,不与庶族通婚。如有士族与庶族通婚,或士族人就任一般由庶族人所担任的官职,称为“婚宦失类”,是一件耻辱的事情,同时也会因此而受到人们的排挤和嘲讽。

为维护、推行门阀制度,载录门第、区别族系的谱牒之学因而十分盛行。在南朝刘孝标所注的《世说新语》中,引证的家谱、家传达数十种之多。这种别贵贱、分士庶的门阀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十分流行,而且影响深远,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准则。

据《通志》中记载:“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由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

隋朝实行开科取士,任官选吏不全论出身,贵庶子弟一律同视,从而产生了一大批新的宗室亲贵和功臣元勋。到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取消,《百家姓》中所标明的“郡望”,乃是沿袭魏晋至隋唐时期所形成的名门望族的地理分布。但由于长期形成的以姓氏、郡望标明出身贵贱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以郡望标注姓氏的习俗,仍然十分盛行。据《池北偶谈》记载:“唐人好标望族,如王则太原,郑则荥阳,李则陇西、赞皇,杜则京兆,梁则安定,张则河东、清河,崔则博陵之类,虽传志之文亦然。”这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于唐代士人好标郡望,将郡望作为提高声誉的标志,官方修史也不详细考辨人物家乡籍贯,姑且题署郡望了事。时风所在,竟成为所谓修史之“原则”,造成了历史人物籍贯的极大混乱。

李唐王朝的编修姓氏书中,也明文规定了姓氏尊卑的排列。唐贞观十二年(638),吏部尚书高士廉奉诏撰修《氏族志》时,因沿袭魏晋南北朝旧例,以山东崔姓为第一,皇族李姓为第二,唐太宗大怒,亲自出面干涉,改李姓为第一,外戚之姓为第二,崔姓降为第三。武则天执政时,修纂《姓氏录》,改武姓为第一。

宋代常以郡望自标,比如,刘攽有两本著作分别题为《彭城集》《中山诗话》。

明清时也不乏标识郡望之例。如,明代郑真本是浙江鄞县人,其别集却题为《荥阳外史集》,荥阳是郑氏的郡望。

郡望现象到现在尚不绝迹,归因于人们的寻根念祖的观念。现在人们还很重视自己姓氏的来历和郡望,特别是现代移居异国他乡的华人,大都把自己的姓氏、郡望、家谱视为珍宝,常常以同姓、同郡望来联宗认亲。“姓氏郡望”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等方面,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今天我们可以根据上古留下来的记忆续写我们的郡望,不要求厅堂有多奢华,只为续写一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