鱿鱼
说起鱿鱼,广东人似乎最为熟悉了,“炒鱿鱼”一词就是从他们那儿传出来的,如今已经成了社会流行用语,用来比喻被公司解聘、开除。因为做鱿鱼菜时,鱿鱼经旺火一炒即刻会打卷,就像人们卷铺盖离开一般,非常形象。
鱿鱼不属于鱼类,属头足类,贝类的一种,跟墨鱼的血缘关系很近,因此不论从外形上,还是从身体的内部结构上看,都很像墨鱼。墨鱼是浙江的特产,而鱿鱼则是广东的特产。每年春夏季到来,鱿鱼就会随着台湾暖流来到福建、广东沿海浅水处,寻找砂质底的地方产卵,形成了鱿鱼汛期。
鱿鱼的外形是圆筒型,尾部左右各有一片对称的菱形鳍,当头部和长在头部上方的腕足收拢在一起时,活像一个火箭筒。这种外形对鱿鱼是非常有利的,使它追逐猎物或见到敌害而逃逸时,常常跃出水面像火箭一样飞过,所以沿海渔民常称鱿鱼为“火箭筒”。与其说鱿鱼像火箭,不如说火箭像鱿鱼更恰当一些。因为鱿鱼与墨鱼一样,也是古老的海洋动物,到如今已有上万年的历史,而火箭筒的出现在后。
鱿鱼
鱿鱼看似很柔弱,其实是个游泳健将。它的游速可达40千米/小时,快速时可高达55千米,是普通客轮航速的2~3倍。人的游泳速度更是没法跟它比。鱿鱼为什么游得这么快呢?剖开它的身体,便可知道其中的秘密。在鱿鱼的颈部附近,从腹面可以看到一条窄缝通向腹腔,叫做套膜孔,套膜孔通向体外有一个类似炮筒的管子,叫做漏斗。腹腔、套膜孔和漏斗组成一套绝妙的推进系统,鱿鱼游动时,通过腹腔挤压,水由漏斗喷出,从而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继而推动身体迅速前进,其功能类似于现代火箭的工作原理。当它竭力追逐鱼群时,常常兴奋地跃出水面,有时能跃出水面四五米高。这实在太高了,高到有时鱿鱼自己会掉落到正在航行的船只的甲板上。
鱿鱼没有牙齿,尽管这样,但它却是吃荤不吃素,以鱼、蟹为食。它是靠口腔内齿舌与喙相结合,将鱼、蟹等食物磨成粥状物后吞入胃中。鱿鱼齿舌的咬合力大得惊人,五六千克重的鱿鱼可轻而易举地咬断小鱼钩。人们最常见的鱿鱼一般只有手掌那么大,重达几千克的并不多见。可是在南美洲一带海洋,数千克重的鱿鱼非常普遍,人们还曾经发现重达160千克的大鱿鱼。鱿鱼个头大了,对喜欢美食的人来说不是好事,因为它们的味道敌不过个头小的,鲜味差远了。
在我国产的鱿鱼都是小鱿鱼,一般都20厘米左右长。它们个头虽小,但生性好勇斗狠,尤其是在它们集群产卵的时候,误闯入的鱼类都会受到它们的攻击,被它们释放出的一缕缕乌墨弹搞晕,狼狈逃窜。
鱿鱼与墨鱼一样,也能不断变色,除了变成与周围环境一样外,也能以变色来显示自己的喜怒哀乐。可见,它们还是一种性格外向,喜怒于色的海洋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