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
海星是生活在大海中的一种棘皮动物,全世界大概有1500种,它们分布在世界各大洋中,从浅海到600米的深海,都可以看到它。
海星没有头却有口,它的“头”可临时配备,它的口很小却可以吞下比自身大数倍的猎物;它有着美丽的外貌却也有着残忍的本性;它具有变幻魔术的本领,可把自己的身体变一、变二、变三、变四……它是渔民咬牙切齿的敌害,却是科学家的宠儿;它是海洋中最古老的动物,却是人们心目中的年轻伙伴……
渔民们常把它晒干成串悬在渔船尾部,外行人一见它常喜欢抚弄它,把它比作海带、紫菜那样的植物。其实它是动物。国外人们把它称作星鱼,星即五角星形,鱼即是海生动物,“星鱼”的叫法似乎挺形象化,但不科学,其实海星与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在动物分类上,它是棘皮动物,是海洋里常见的无脊椎动物。上古时代海星就已经成了海洋生物的象征了,早在4000年前古希腊的壁画中,海星作为海洋生物的代表已被绘制于壁画中。
观察一下海星的外形,可见除了圆盘留存中间外,余下的就是五个爪子样的腕手。海星既然是动物,按理该有个头,可它的头在哪里呢?人们是难以觉察的。科学家对它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它的五个腕手,动作很不协调,其中有一只腕手,老是在那里不停地伸缩,显得特别忙碌。原来这只忙碌的腕就是它的“头”。由它来支配其他器官。如果把这个“头”砍掉会怎么样呢?这时发现这个“头”被砍之际,其他几个腕都警觉起来,一旦“头”被切除,其中一个腕即成了临时的“头”,起着支配一切的功能。这种奇特的换头术,说来奇怪,其实从生物进化的观点看也不足为奇。凡是低等动物,例如蚯蚓等也都有这种奇特的功能,科学家认为这是自然淘汰的规律在起作用,越是脆弱,易受伤害的动物,其再生的本领也就越强。
海星
海星的腕,堪称万能,有说不尽的用途。海星行动时以腕代脚,支撑着前进。腕的末端有“眼睛”的功能,可以指引方向;同时还有“皮肤”的功能,感知迎面而来的水流和温度的变化,并作出灵敏的反应。在腕的支持下,海星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想上哪里,就上哪里,十分灵活。一旦捉住活物,五个腕又可像爪子一样紧紧把活物抓牢,死不放松。小鱼和贝类动物是海星最爱吃的,牡蛎、贻贝等贝类动物,尽管有一身硬质的盔甲,可是遇到海星就倒霉了,十有八九成为海星的口中餐。
海星吞食硬外壳贝类动物的过程是挺有意思的。当海星与贝类相遇时,它的五个爪子会立刻伸出,准确地抓住贝类的外壳再也不松开。海星没有大的颚齿,又没有像蟹那样的螯钳,怎么吃下贝壳里面的肉体呢?海星当然有办法,不过这个办法有点笨,就是“等”,以“时间”来消磨对方。它长时间地抓着贝类,造成一个真空的环境,使贝壳内的生物呼吸困难,直至缺氧窒息。为了加快打开壳体,海星还释放麻醉毒液,经这样长时间的窒息、麻醉,贝类那紧闭的壳门不得不张开喘气,趁着这个机会,海星马上将肚子里的胃翻出来当嘴唇,伸进壳缝,将一顿美餐吃到嘴。用这种方法,一只海星一天之内或许可以吃到20个牡蛎,可见其残忍的食性。
当海星大量汇集时,它们常常肆无忌惮地残害渔民们辛苦养殖的贝类动物,还会吃掉鱼的饲料,从而造成渔业减产。所以,渔民们都不喜欢海星,把它比作瘟神,往往捕捉到它们,会立刻把它们剁成几块,然后抛入大海。这样做并不会杀死海星,恰恰造成海星大量的再生。因为海星的每一条腕都是一个半独立的机体,都有自己的运动、消化、繁殖和排泄器官,这种结构使海星的断臂只要带上一部分中心圆盘的残骸,就可生长成一个新海星。有的海星本领更大,只要一截残臂,就可长出一个完整的新海星。海星的这种再生能力,很像蚯蚓,它们也是断几截后,会长出许多新蚯蚓来。
海星的这种巨大的再生能力,是渔民们所讨厌的,可科学家却非常地偏爱。科学家们想,如果海星再生的机理能在人类身体上实现,那时断臂、断腿再植将成为简单的事情,不必像现在那样,医生要连续十几个小时在显微镜下做着极其细微的手术。为此,科学家对海星与人的细胞结构作了研究比较,发现它们都有一种储备细胞(即干细胞),储备细胞内都有完整的遗传基因。不过海星可以借助这种遗传基因,轻而易举地培育出各种器官的新细胞,从而生成新个体,而人类的遗传基因做不到这一点,只能起到弥合伤口组织的作用,无法形成新的器官。
海星
海星像许多鱼类一样,也正成为餐桌上的美食。日本对海星食品进行了大量的研发,已经用海星的提取物制作成了味精;还把海星的内脏制成酱,用来佐餐。在我国,很早就将海星入药,把海星从水中捕捞出来,洗净、晒干,多用作汤料。
近些年来,人们在试验中发现,海星的主要食物,并不是贝类动物,而是一种叫藤壶的动物,藤壶是养牡蛎的敌害,海星竟能助人除害,这是否是功大于罪,或功罪参半呢?总之,数千年前存在于世的古老动物海星,至今还是人们研究、了解的新对象。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相信有一天,人们会给海星一个中肯的定位,海星也将给人类带来更多的实惠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