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鲸
白鲸,顾名思义,身体是白色的,它们的背部没有鳍,因此有人亲切地称呼它们“没有背鳍的海豚”。世界上绝大多数白鲸生活在北极和亚北极的海域中,也会进入河流入海口甚至江河中。
白鲸的体色随年龄不同而变化,不是生下来就是白色。出生时,白鲸的身体呈暗灰色,以后逐渐变成灰、淡灰及带有蓝色调的白色,当长到4~9岁性成熟时,就会变成纯白色,看上去洁白无瑕。在成长过程中,白鲸身体部位颜色变化速度也有差异,背部、头部、喷水孔、眼、尾鳍和胸鳍部分的皮肤变白的速度较快。
白鲸好奇心很强,没事时总爱将脑袋伸出水面,颈部自由转动,或点头或转头,模样煞是讨人喜欢。有意思的是,白鲸还能够改变前额和嘴唇的形状,做出各种面部表情,或呈微笑状,或呈皱眉状,或呈吹口哨状……如此丰富的面部表情,或许跟它们顽皮的天性有关。
白鲸可以单独或结群猎食,摄食的种类包括各种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等。若是单独觅食,它们之间不会离得很远,彼此保持着0.3千米~1.0千米的距离。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是为了遇到突发事情时彼此有个照应,便于结群。若结群猎食,它们往往先绕着鱼群游动,迫使受惊的鱼群向中间聚焦,待它们认为时机成熟了,然后一个个轮流着到中央饱餐一顿。吃食物时,白鲸往往是直接吞下去,不咀嚼。
每年夏季,白鲸会集结成群,小的群体有5~20头,多的则数百或成千上万头,浩浩荡荡地游向河口三角洲。白鲸此行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蜕皮、繁殖后代和摄取足够多的食物来越冬。路上它们依然不改顽皮的本色,一边游玩,一边不停地表演,平时冷清的海湾、河口、三角洲顿时热闹异常。也有个别白鲸显得特立独行,喜欢独来独往。据记载,个别白鲸会独自南下,一路无拘无束地游上几千米,曾在我国的黑龙江入海口和苏格兰福斯河口出现。1966年,一头白鲸竟顺莱茵河一路游荡,参观杜塞多夫、科隆,再访波恩,路程有400多千米,总共耗时一个多月。人们发现它后,一路上许多人都来看热闹,或在小船上,或在岸上观赏。这甚至成为当时轰动性的新闻。
白鲸成群结队地由大海游向冰融的河道,刚到时,由于在海中生活的一年中,身上裹满了一层黄绿色的海藻,并有许多寄生虫寄生在皮肤上,因此显得肮脏不堪。接下来白鲸随潮汐上了浅滩,就开始蜕皮,一是让白皙的皮肤露出来,二是摆脱那些可恶的寄生虫。蜕皮的方法就是用身体在河底下或浅水滩的沙砾和沙石上不停摩擦,利用粗糙的石头表面将老旧的皮清理掉。蜕皮的响声很大,在水中可以清楚地听到“咔嗒”、“噼啪”等摩擦声。这也是个耗时且痛苦的行为,有时一天要持续摩擦上几个小时,一连数天才能彻底完成。
蜕皮时,也是白鲸最为危险的时刻,因为北极熊会趁机赶到这里,对白鲸进行猎杀。白鲸困陷浅滩,毫无招架之力。还好,蜕皮只要几天时间,等这几天的痛苦和威胁过去,它们就可以露出光鲜亮丽的皮肤,长时间过着没有寄生虫的日子了。
白鲸
雄鲸的性成熟期在8~9岁,雌鲸在4~7岁。白鲸会在海湾、河口三角洲或浅水区成双结对,通过身体不同部位的触摸来表达爱慕之情,情投意合后,完成交配活动。通常一头雄鲸能和多头雌鲸交配。怀孕的时间约14~15个月,每两三年生产一次,生双胞胎的机会很少。白鲸体长约3米~5米大小,体重约400千克~1500千克,而出生的幼鲸体长1.5米~1.6米,重80千克左右。母鲸在喂食幼鲸时,游得非常慢,小白鲸用上颚和舌头含住母亲腹下的乳头,乳汁就会流进嘴里。母乳的营养很丰富,脂肪、蛋白质很充足。新生第一年,小鲸鱼只以母乳为食。等牙齿长出后,就可以增加食物的种类,如虾和小鱼。哺乳期约为2年。成长期间,小鲸会从母亲那里学习生存的本领。自然条件下的白鲸寿命为30~40岁。
1535年,法国探险家雅克·卡提尔在远航时发现圣劳伦斯河,恰好船队周围有许多只白鲸,这些白鲸在水中载歌载舞,歌声悠扬动听,响彻数千米以外,令船上的人惊叹不已,白鲸从此也有了一个美丽的称呼:海洋中的金丝雀。当时人们只知道欣赏声音,不能记录下来。直到1974年,加拿大海洋生物学家才首次记录下了白鲸的声音,它们的声音变化非常大,如猛兽的吼声、牛的哞哞声、猪的呼噜声、马嘶声、鸟儿的吱吱声、女人的尖叫声、病人的呻吟声、婴孩的哭泣声、铰链声、铃声、汽船声……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此外,白鲸还可以发出“咔嗒”、“砰”等声音。
在自然界,白鲸的主要天敌是虎鲸和北极熊。白鲸容易陷在冰层中,成为北极熊唾手可得的猎物。一些白鲸身体上留有伤疤,即是被北极熊、虎鲸等天敌捕捉不成而留下的。可事实上,虎鲸和北极熊只能捕猎极少数量的白鲸,被捕猎的基本上多为老弱病残者,对白鲸的生存没有任何威胁。
人类是白鲸的最大敌人,自从17世纪以来,由于捕鲸的高额利润,捕鲸者对白鲸进行了疯狂的捕杀,致使白鲸数量锐减。早期捕鲸者主要捉北极露脊鲸,后来北极露脊鲸的数量急剧下降,于是捕鲸者把目标转向了白鲸。仅1883年,在兰开斯特海峡和巴芬岛就捕杀了2736头。1910年又在同一地捕杀了700多头,直到绝大多数白鲸在这里消失后,捕鲸者才扬长而去。更加可悲的是,白鲸的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使一批批白鲸相继死亡。科学家们经过解剖白鲸的尸体才找到了死因:白鲸受一系列有毒物质汞、镉、锌、铅、锡、铝、铁等的侵害,其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有些白鲸患上了胃溃疡、肝炎、肺脓肿等疾病,更有甚者,有的白鲸患了膀胱癌、子宫癌等绝症。更令科学家担心的是,有些病毒已经侵入白鲸的基因系统,为后代的生长繁殖带来了麻烦。看来,为了白鲸这种可爱的海洋动物,人类真该好好反思自己的行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