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绪 论

说到哲学,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议论。在古代,“哲学”是“智慧”、“知识”的同义语,因而受到普遍尊重。而自近代以来,随着各种科学和学术门类的发展,随着世俗生活的进步,人们对哲学日益褒贬不一。一些重视实务的人,认为哲学空谈大道理,不切实际、不着边际,因而是“无用之学”;一些看上去崇尚科学的人,认为哲学的命题或理论,既得不到经验的证明,也得不到经验的否证,因而是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一些喜欢文学、艺术的人,认为哲学总是在高度抽象的概念或观念中沉思,既无生动具体的形象,也无起伏跌宕的情节,因而“枯燥无味”,令人困倦;还有一些人认为,哲学的理论深奥难懂、晦涩不堪,令人“望而生畏”,进而“退避三舍”。总之,总有那么一些人,以各种理由,不喜欢哲学。

这里所说的是“一些人”,并不是全部。实际上,还有另一些人,他们同样重视实务,而且他们通常是事业的成功者,但他们认为哲学能够启迪人的深层智慧,训练和开发人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因而可以大大提高从事实务性工作的成功率;他们同样崇尚科学,甚至他们本人就是顶尖级的科学家,在他们看来,没有哲学,几乎也就失去了科学;他们同样喜欢文学、艺术,甚至他们就是受人推崇的文学家、艺术大师,在他们的心目中,哲学就是文学、艺术的生命或灵魂。更不必说那些执著于哲学学术领域中的人们,对他们来说,他们的生命价值、生活乐趣,他们的自尊、自信就存在于哲学思维的王国之中。

当然,并不是说自称“喜欢哲学”的人就真的尊重哲学的学术价值。在中世纪的欧洲,不少笃信基督教义的神父、牧师,也喜欢哲学,并大谈哲学,但他们不过是把哲学作为论证宗教教条的工具,使哲学成为为宗教服务的“婢女”;历史上一些专权独裁的政客,也口称“哲学重要”,但他们不过是企图把哲学变成装饰政治阴谋、遮掩政治权术的手段,使哲学成为政治的“奴仆”。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他们也乐于在酒后茶余,大侃哲学,但充其量不过是玩弄哲学词语,不得哲学真谛,其目的是附庸风雅,以期博得他人的廉价“钦佩”。总之,这样一些人,其“喜欢哲学”,不过是喜欢把哲学变成他们手中的工具或玩物。不能小看这些人物,哲学的名声大都糟蹋在这些人的手中。

从上述人们对哲学褒贬不一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喜欢哲学的人,未必真正知道“什么是哲学”,即便说“喜欢哲学”的人,也未必真的懂得哲学。尤其耐人寻味的是,越是不懂哲学的人,就越容易对哲学说三道四,就越容易对哲学持反感、厌烦的态度,或者越乐于玩弄哲学。因此,无论是为了领略哲学的基本精神,还是为了清除对哲学的种种误解、曲解、偏见、伪见,我们都有必要对哲学的本性、哲学的存在价值、哲学所面对的种种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