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和“历史地形成的社会”?
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什么是社会文化?怎样理解文化价值观念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现代哲学中有关“生活世界”的理论有哪些基本的思想特征?
5.怎样理解哲学理论思维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注释】
[1]“盘古开天地”:远古时天地混沌未分,像一个硕大无比的鸡蛋,盘古就生长在这个大鸡蛋中。经过一万八千年,盘古长大挣破了鸡蛋,于是阳清上升为天,阴浊下沉为地。盘古在天地当中,智慧超过天,能力超过地。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日伸长一丈。这样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极高了,地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极长了。以后盘古死去了。他临死时,呼出的气成了风和云,喊出的声音成了雷霆,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四肢五体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名山,血液变成江河,筋脉变成道路,肌肤变成田土,发须变成天上的星星,汗毛变成草和树木,流的汗水变成了雨等等,盘古用它的身体化成世界万物。我国古代神话中,还有女娲造人的传奇故事。女娲是传说中远古时代的神女,她曾“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淮南鸿烈·览冥训》),她也是人类之母:“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太平御览·风俗通》)这两则神话是我国远古时期关于世界起源和人类起源具有代表性的传说。
[2]宇宙学是天文学的一个分支,它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宇宙的结构和演化。所谓整体的宇宙,就是指直接或间接观测所及的整个天体系统。现代宇宙学的研究课题是现今观测所及的整个天区的大尺度特征,即大尺度时空的性质、物质运动的形态和规律。现代宇宙学产生于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产生基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如基本粒子物理学(物质结构理论、量子力学等)为基本粒子的演化和物质构成提供了依据,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为宇宙演化的时空特征提供了支持等等。二是天文观测手段和理论的发展,其中特别重要的是,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E.哈勃总结出的星系距离与谱线红移(可换算成星系退行速度)成正比关系的哈勃定律。根据这个定律,可观察到的河外星系正在远离观察者,而且距离越远的星系,退行速度越大,这可以被理解为至少现阶段可观察的宇宙正处于膨胀之中。在上述科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共同努力创立了研究宇宙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现代宇宙学,相继提出了若干种描述宇宙结构形态和演化过程的宇宙模型。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爱因斯坦于1917年提出的“静态有限无界宇宙模型”,瑞典天文学家沙立叶提出的“等级宇宙模型”(1922年),一些瑞典物理学家提出的“对称宇宙模型”,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提出的“大爆炸宇宙论”等等。目前,在关于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现代宇宙学说当中,影响最大的是所谓“标准宇宙模型”,该模型是以宇宙大爆炸模型为基础,结合暴涨宇宙模型和最新的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以及相对论、量子力学的知识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一种解释。
[3]指原始大气层中含有的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的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硫化物、氰化物等化合物在太阳辐射能(特别是紫外线)、闪电产生的高压电、火山爆发时放出的热量、陨石冲击、宇宙射线、放射线等源作用下形成简单的有机物,如乙炔、乙醛等,继而又合成了糖、嘌呤、嘧啶等组成核苷酸的物质,最后合成了氨基酸、核苷酸等复杂的有机物。这个假说后来得到了实验上的证明。1953年美国青年学者米勒设计了一套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密封实验装置,他将甲烷、氨、水和氢等无机物放入该装置,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11种氨基酸。这个实验不但证明了生命起源的演化假说,更证明了生命物质是可以从非生命物质中产生这一理论。
[4]氨基酸、核苷酸这些有机小分子在天然能源温度、光照以及一些高能化合物提供的能量的作用下,产生“缩合过程”,经过缩合脱水,形成了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这个过程也在模拟实验中获得成功。特别是我国科学家于1965年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了由51个氨基酸组成的结晶牛胰岛素(人工蛋白质),从而有力地证明了生命进化的第二步。
[5]有关从动物的产生到人类的产生这条演化路线大致经历了如下主要的阶段:原始单细胞生物——原始多细胞生物——原始动物——腔肠动物——两侧对称动物——棘皮动物——原始脊索动物——原始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动物——爬行类动物——哺乳类动物——灵长类动物——人类。
[6]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现存的主要作品为《荀子》,共32篇,涉及哲学、逻辑、政治、道德等多方面内容。
[7]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论的奠基者之一,社会契约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论物体》、《利维坦》、《论人》、《论社会》等著作。
[8]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3页。
[9]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7页。
[10]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32页。
[11]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忏悔录》等著作。
[12]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56页。
[13]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页。
[14]巴霍芬(Bachofen,1815-1887),瑞士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法学家,著有《母权论》(1861)一书。泰勒(Tylor,1832—1917),英国著名民族志学家、文化史和民族学进化论学派创始人,著有《人类原始历史和文明产生的研究》(1865)。拉伯克(Lubbock,1834—1913),英国民族志学家和考古学家,著有《文明的起源和人类的原始状态》(1870)。麦克伦南(Mclennan,1827—1881),苏格兰法学家、历史学家,著有《古代史》(1876),并写有婚姻和家庭史方面的著作。
[15]摩尔根(Morgan,1818—1881),美国杰出的考古学家、民族志学家和原始社会史学家,著有《古代社会》一书。摩尔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与美洲印第安人生活在一起,并被一个易洛魁部落收养入族。通过长时期的实地考察,摩尔根十分深入地研究了原始部落社会的家庭关系及亲属制度的性质、特征和演变过程,为人们研究史前社会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实证资料。对此,恩格斯评价说:“摩尔根的伟大功绩,就在于他在主要特点上发现或恢复了我们成文历史的这种史前的基础……他研究自己所得的材料,到完全掌握为止,前后大约有四十年。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他这本书才成为今日划时代的少数著作之一。”
[16]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1820—1895),德国著名哲学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的挚友,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著有《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名作。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18]《易传·系辞下》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庖牺氏(即伏羲)作八卦乃传说,未必可信,而周文王演八卦则是大致可确定的事实。
[19]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57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
[23]埃德蒙德·胡塞尔(E.Edmund Husserl,1859—1938),德国著名哲学家,现象学创始人,著有《作为严格的科学》、《关于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观念》、《形式的与先验的逻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等著作。
[24]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3页。
[25]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26]胡塞尔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并在这次战争中痛失一爱子。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承担大量的战争赔款,使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而当德国经济稍有恢复,美国又爆发了大规模经济危机,并波及德国,使德国经济再次崩溃。德国的经济危机又引发了政治危机,纳粹势力逐渐嚣张起来,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作为犹太人的胡塞尔处境十分困难,他被禁止在德国参加学术活动和发表任何作品。
[27]转引自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35页。
[28]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等著作。
[29]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郭英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0页。
[30]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汤潮、范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5页。
[31]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1929—),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理论家,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著有《公共领域的结构变化》、《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交往行动理论》、《认识和智趣》、《事实与价值》、《后现代哲学话语》、《合法性危机》等重要著作。
[32]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洪佩郁、蔺清译,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第165页。
[33]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34]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86页。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37]《海德格尔选集》上卷,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