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思考题

本章思考题

1.中国和西方古代哲学中关于“美”有哪些基本的观念?

2.近现代西方美学理论中对于“美”的理解都有哪些基本观点?这些观点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中国近现代有代表性的美学理论都有哪些?它们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4.怎样理解美与生活的关系?

5.“以美启真”和“以美育德”的含义是什么?

【注释】

[1]参见门罗·C.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高建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2]例如,1879年发现的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其中的“大壁画”刻着20多个旧石器时代的动物形象,这些动物形象栩栩如生,显示出很高的绘画技巧。然而,据考证,这些绘画源自原始人类的巫术信仰,是他们在狩猎前后进行巫术仪式时使用的符号图案。

[3]伯纳德·鲍桑奎(Bernard Bosanquet,1848-1923),英国新黑格尔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逻辑学、美学、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方面都有建树,主要著作有《美学史》、《逻辑的本质》、《道德自我的心理学》等。

[4]参见鲍桑奎:《美学史》,张今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6-27页。

[5]柏拉图:《文艺对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72—273页。

[6]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18页。

[7]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63-264页。

[8]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62页。

[9]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10页。

[10]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92页。

[1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65-266页。

[12]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13]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14]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5页。

[15]“净化”一词的英译是“catharsis”(导泄法),英国美学家鲍桑奎将其解释为“得到宣泄而减缓下来”,认为这一功能有治疗和教化的作用。悲剧可能激发观众的某些情感,而在激情耗尽的时候,也就是心灵归于平静的时候,所看到的恐惧与罪恶虽然可能导致观众一时的恐怖与哭泣,但随后反而在情感的释放当中感到舒畅和澄明。

[16]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17]“贲”(音bì)为《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二十二卦,有装饰、修饰之意。如《易·序卦》:贲者,饰也。又《广雅》:贲,美也。

[18]老子(前571—前471),名李耳,字聃,先秦时期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一书。

[19]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先秦时期宋国蒙(战国蒙地在何处多有争议,一说河南商丘市民权县,另说安徽蒙城县)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著有《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20]詹巴蒂斯塔·维柯(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意大利著名政治哲学家、修辞学家、历史学家和法理学家。他为古老风俗辩护,批判了现代理性主义,并以巨著《新科学》闻名于世。

[21]德尼斯·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主要著作有《对自然的解释》、《生理学基础》、《拉摩的侄儿》、《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等。

[22]荷加斯(W.Hogarth,1697—1764),英国著名画家、风俗画的奠基人和杰出的艺术理论家,对美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美的分析》是荷加斯的一部重要美学著作,同时也是欧洲美学史上第一部以形式为基础的论著。

[23]亚历山大·考特雷德·鲍姆加通(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美学理论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关于诗的若干前提的哲学默想录》、《美学》等。

[24]康德:《康德书信百封》,李秋零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0页。

[25]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26]转引自鲍桑奎:《美学史》,张今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43-344页。

[27]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德国著名的美学家、诗人、剧作家和历史学家。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受启蒙思想影响,积极投身狂飙突进运动,开始文学创作,主要美学著作有《美育书简》等。

[28]《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59页。

[29]弗里德里希·谢林(Friedrich Schelling,1775—1854),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在艺术学理论上有卓越的建树,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为《艺术哲学》,该书对德国、英国、法国和俄国的艺术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另有《先验唯心主义》等著作。

[30]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5页。

[31]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2页。

[32]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6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5页。

[36]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德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美学家。早年为新康德主义者,后转向生命哲学。主要著作有《精神科学导论》、《诗人的想象力》、《体验与文学》等。

[37]转引自《西方著名美学家评传》下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38]特奥多尔·李普斯(Theodor Lipps,1851-1914),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美学家,主要著作为《空间美学》。

[39]爱德华·布洛(Edward Bullough,1880—1934),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1902年任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主讲意大利文学,通晓包括汉语在内的六种语言。1912年于英国《心理学杂志》第5卷第2期发表《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一文,提出“心理距离说”。

[40]布洛:《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牛耕译,《美学译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6页。

[41]布洛:《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牛耕译,《美学译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6页。

[42]贝奈戴托·克罗奇(Benedetto Croce,1866—1952),意大利著名文艺批评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者,主要著作有《美学原理》、《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实践活动的哲学》、《逻辑学》等。

[43]转引自《西方著名美学家评传》下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05页。

[44]伽达默尔(1900—2002),出生于德国的马堡,年轻的时候曾信奉胡塞尔的现象学,但后来也像海德格尔一样对胡塞尔现象学感到不满,转而研究海德格尔哲学,并深受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影响。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初,伽达默尔开始将研究重心转移到解释学方面,他对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和海德格尔等人的解释学理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哲学解释学”,1960年出版了代表作《真理和方法》。

[45]转引自《西方著名美学家评传》下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95页。

[46]转引自《西方著名美学家评传》下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98页。

[47]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大师。

[48]《王国维文集》第3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49]《王国维文集》第1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

[50]宗白华(1897—1986),字伯华,祖籍为江苏常熟虞山镇。在安庆长至8岁后到南京上小学,1916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美学等课程。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等。

[51]宗白华:《美学散步·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2]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曾为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政协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53]《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60页。

[54]《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61页。

[55]《朱光潜美学文集》第3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71页。

[56]《朱光潜美学文集》第3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72页。

[57]蔡仪(1906—1992),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原名蔡南冠。湖南攸县人,著有《新艺术论》、《新美学》、《中国新文学史讲话》、《唯心主义美学批判》、《论现实主义问题》等十多种专著,还主编高等学校教材《文学概论》和《美学原理》,主编《美学论丛》、《美学评林》等刊物。

[58]参见蔡仪:《新美学》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38-255页。

[59]蔡仪:《新美学》改写本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8页。

[60]李泽厚(1930-),著名哲学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

[61]李泽厚:《美学三题议》,《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61—162页。

[62]李泽厚:《美学三题议》,《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64页。

[63]李泽厚:《美学四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页。

[64]尼古拉·加夫里诺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Nikolay Gavrilovich Chernyshevsky,1828-1889),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和批评家,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美学著作有《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与《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另有小说《怎么办?》等。

[65]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法国著名雕塑家。十四岁随荷拉斯·勒考克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主要作品有《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

[66]这里所说的“阿波罗”式的美和“狄奥尼索斯”式的美,是转用了德国哲学家尼采在《悲剧的诞生》这本著名的著作中的说法。尼采通过对希腊悲剧的分析,认为存在着两种艺术精神,一是阿波罗精神,即“日神精神”,一是狄奥尼索斯精神,即酒神精神。阿波罗精神高踞奥林匹斯的神山上,俯瞰宇宙人生,把它当成一个梦境和意象去赏玩。希腊的雕刻和史诗,就是阿波罗型的艺术。狄奥尼索斯精神则是酒神的酩酊大醉,它在狂歌醉舞中忘记了人生的苦恼,从而感到生命的酣醉和欢悦。希腊的舞蹈和音乐,就是狄奥尼索斯型的艺术。

[67]杨振宁(1922—),安徽省合肥市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68]杨振宁:《美和理论物理学》,《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