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思考题
1.怎样理解“本体论”和“形而上学”这两个概念?
2.什么是实体论的形而上学?
3.什么是主体论的形而上学?
4.现代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批判有哪些基本观点?
5.哲学史上形而上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是怎样的?
6.什么是“终极关怀”?如何理解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终极关怀维度?
【注释】
[1]格克勒纽斯(Goclenius,1547—1628),又译郭克兰纽,16—17世纪德国哲学家、经院学者,著有《哲学辞典》一书,最早使用“ontology”(本体论、存在论)一词。
[2]参见“Ontologie”,in Historische Wörterbuch der Philosophie,Bd.6,Schwabe Verlag,1984,S.1189.
[3]当然,关于“ontology”的翻译,学术界一直有很多争议。希腊语中的“ōn”和英语中的“being”,兼有汉语中的“存在”、“是”、“有”等含义。而汉语中的这三个词显然不能通用。因而国内学界一直存在着“存在论”、“是论”、“有论”、“本是学”、“万有论”等不同的译法。这些译法均有一定道理,但无论哪一个词都不能涵盖“ōn”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本书采用“本体论”这个译法,是学界比较通用的译法。
[4]《柏拉图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5]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7页。
[6]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2页。
[7]《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页。
[8]《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1页。
[9]《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7页。
[10]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8页。
[11]《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6页。
[1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7页。
[13]《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51页。
[14]《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53页。
[15]《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51页。
[16]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91页。
[17]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2页。
[18]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27页。
[19]朱熹(1130—1200),字元晦,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朱子语类》等。
[20]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06—307页。
[2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59页。
[2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73-74页。
[23]笛卡尔:《哲学原理》,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5页。
[2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59页。
[25]笛卡尔:《方法谈》,《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152页。
[26]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宋祖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
[27]斯宾诺莎:《伦理学》,《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247页。
[28]斯宾诺莎:《伦理学》,《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299页。
[29]培根:《新工具》,《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46页。
[30]霍布斯:《论物体》,《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82—83页。
[31]霍布斯:《利维坦》,转引自冒从虎主编:《欧洲哲学通史》上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44页。
[32]霍布斯:《论物体》,《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64页。
[33]霍布斯:《对笛卡尔〈沉思集〉的诘难》,转引自冒从虎主编:《欧洲哲学通史》上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46页。
[34]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539页。
[35]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540页。
[36]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541页。
[37]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566页。
[38]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21页。
[39]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21页。
[40]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82页。
[41]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80页。
[42]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51页。
[43]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92页。
[44]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63页。
[45]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60—61页。
[46]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48页。
[47]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63页。
[48]费希特:《“知识学”引论第一篇》,《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42页。
[49]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页。
[50]《费希特著作选集》第1卷,梁志学编,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515页。
[51]《费希特著作选集》第2卷,梁志学编,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698页。
[52]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50页。
[53]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259页。
[54]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27页。
[5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7页。
[56]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31页。
[57]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3页。
[58]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20—421页。
[59]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04页。
[60]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26页。
[61]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523页。
[62]Eduard Zeller,Die Philosophie der Griechen,Ⅰ.Teil,Erste Haelfte,Fues’s Verlag,Leipzig 1923.S.700.
[63]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61-162页。
[64]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7页。
[65]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2页。
[66]《柏拉图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67]莫里茨·石里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19—20世纪德国著名科学哲学家,维也纳学派和逻辑实证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主要著作有《广义认识论》、《道德问题》等。
[68]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20世纪德国著名科学哲学家,维也纳学派和逻辑实证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主要著作有《世界的逻辑结构》等。
[69]参阅Milton K.Munitz,Contemporary Analytic Philosophy,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1981,pp.247-252.
[70]参见尼采:《偶像的黄昏》,周国平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页。
[7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页。
[7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107页。
[7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页。
[7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7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93页。
[7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2页。
[78]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84页。
[79]参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37-939页。
[80]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30页。
[81]参见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47-466页。
[8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7—8页。
[83]参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24页。
[84]普罗提诺(Plotinus,205—270),又译柏罗丁,罗马帝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新柏拉图主义者,著有《九章集》等著作。
[85]参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9页。
[86]笛卡尔:《方法谈》,《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152页。
[87]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卷,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762页。
[88]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7-128页。
[89]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又译田立克,美籍德裔宗教哲学家,系统神学的创立者,基督教存在主义者,主要著作有《系统神学》、《文化神学》、《信仰的动力》等。
[90]Tillich,Systematic Theolog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volum 1,p.13.
[91]Tillich,Systematic Theolog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volum 1,p.237.
[92]Tillich,Systematic Theolog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volum 1,p.14.
[9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9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0—81页。
[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2页。
[96]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