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思考题
1.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说哲学是追求最高的智慧?
2.怎样理解哲学的发展?
3.怎样理解哲学与科学文化的区别和联系?
4.怎样理解哲学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5.为什么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注释】
[1]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前530—前479),古希腊伊奥尼亚地区艾菲斯城邦的哲学家,出身于王族家庭。他提出“火”是万物本原的哲学观点,把万物生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称之为“逻各斯”,由此奠定了古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
[2]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古希腊斯吉塔拉人,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人称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其著作涉及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神学、修辞学、诗学等诸多方面,对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页。
[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页。
[5]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页。
[6]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页。
[7]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德国18—19世纪最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著有《逻辑学》、《精神现象学》、《自然哲学》、《历史哲学》、《美学》、《法哲学原理》等大量哲学著作,思想极其丰富。
[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页。
[9]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2页。
[10]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德国著名的文化哲学家,著有《人论》、《自由与形式》、《神话思维的概念形式》、《语言与神话》等著作。
[11]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63页。
[12]马克斯·W.瓦托夫斯基(Marx W.Wartofsky,1928—1997),美国科学哲学家,著有《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模型——表象和科学的理解》等著作。
[13]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范岱年等译,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11页。
[1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8页。
[15]马克斯·玻恩(Max Born,1882—1970),犹太裔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因对量子力学的基础性研究,尤其是对量子客体运动方程中的波函数的统计诠释,195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6]玻恩:《我的一生和我的观点》,李宝恒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0页。
[17]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1976),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测不准关系理论的提出者,193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8]海森堡:《物理学和哲学》,范岱年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95页。
[19]玻恩:《我的一生和我的观点》,李宝恒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6页。
[20]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世界上最著名的美籍德国犹太裔物理学家,他创立了物理学理论中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并为核能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被认为是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1]《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519页。
[22]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1901—1972),美籍奥地利裔理论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其系统论思想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均产生广泛的影响。
[23]贝塔朗菲:《机器人,人和头脑》,转引自拉兹洛:《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闵家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24]坂田昌一(Sakata Shyoichi,1911—1970),日本理论物理学家,主要从事基本粒子物理学研究,在发展介子理论和基本粒子结构模型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5]《坂田昌一科学哲学论文集》,安度译,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26]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20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导论》、《林中路》、《走向语言之途》等重要哲学著作。
[27]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63页。
[28]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他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29]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6页。
[30]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600万字,创作涉及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和翻译作品等,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31]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中国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现在的河南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中国哲学简史》、《新理学》、《新原人》、《新原道》等重要哲学著作,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
[3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33]文德尔班:(Windelband,1848—1915),德国新康德主义者,弗莱堡学派创始人,著有《序论》、《哲学导论》、《哲学史教程》等著作。
[34]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7页。
[35]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20世纪逻辑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逻辑实证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数学原理》、《哲学问题》、《自由之路》、《西方哲学史》、《宗教与科学》等著作。
[36]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1-12页。
[37]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6页。
[38]卡尔·亨利希·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家,被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著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资本论》等名作。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1、120页。
[40]陈晏清(1938—),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著有《“四人帮”哲学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论自觉的能动性》、《辩证的历史决定论》(合著)、《现代唯物主义导引》(合著)、《当代中国社会哲学》(主编)、《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主编)等著作。
[41]陈晏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修订本),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