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几乎在所有国内外大学的哲学教学中,哲学概论都是最受重视的课程之一,通常也是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学者们编写和出版了大量的哲学概论教材。这些教材在写作内容上各有侧重,在结构安排上也各具特色。我们南开大学哲学院自20世纪末,就为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了哲学概论课,并开始着手编写这门课的教材。这个工作,对我们来说,是相当艰苦的。我们打算把《哲学概论》编写成一部面向哲学专业初学者的教科书,希望通过对哲学和哲学问题的阐释、评介和辨析,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哲学的思想王国,唤起他们学习哲学理论的兴趣和热情,培育他们钻研哲学的学术精神,并为他们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然而,使教材在内容、结构和语言表达上适合初学者的要求,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而,十几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摸索,每年都印制一本新修订的讲义,直到2011年,我们才把讲义修订为书稿,经再次修改后,付梓出版。
我们编著的这本《哲学概论》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尽可能地借鉴和吸收了这些教材中的优长之处。与国内外同类教材相比,这本教材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了哲学理论的问题导向。哲学问题是哲学理论的精髓,哲学理论之为哲学理论首先在于它所要研究和解答的问题是哲学问题。哲学的理论知识是围绕哲学问题展开的,哲学理论的知识结构也是由彼此相关的哲学问题构成的。因此,哲学概论的教学就有必要将哲学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所包含的那些最基本的问题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不仅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些问题来理解哲学的各种理论观点和论证方式,而且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理论思维中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并通过对问题的反复追问,激发他们学习和研究哲学的理论兴趣,培养他们敢于怀疑和批判的学术精神。
其次,把哲学问题放到哲学发展的历史脉流中予以阐述,这不仅可以使学生领略历史上那些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的理论观点,从而初步获得哲学史方面的基本知识,而且能够促使学生从历史的维度中理解哲学问题的思想内涵,了解哲学理论的思想演进,从而能够在思想先驱的启发下继续推进对哲学问题的研究。
这本教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精选了历史上那些著名哲学家的经典话语来阐述与某个哲学问题相关的最具代表性的哲学观点,让学生能够对这些哲学家和他们的哲学观点产生深刻印象,增强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并使学生能够通过对这些经典话语的解读,学习那些思想大师的语言表达方式。
由于《哲学概论》是面向哲学专业初学者的基础性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力求难度适中,在观点的阐述和语言的表述上尽可能简洁生动,这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授课中进一步发挥,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自学中阅读理解。力求通过课堂教学和阅读理解,使学生能够从基本问题、基本观点、历史脉络和语言表达四个方面把握教材的理论内容。
这部教材由我和夏莹副教授、谢永康副教授合作编著。最后由我负责对全书的内容、结构、材料和语言进行统一的整理和修订。教材的编写和修改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我们曾在2011年邀请我院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对教材的初稿进行讨论。我的同事们以极高的热情和负责任的态度就教材的内容提出了十分可贵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基本上都被吸收到教材中。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我院德高望重的哲学前辈陈晏清教授十分关注这部教材的编写过程。他不仅为教材内容的修改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而且还为教材写了序言。陈晏清教授在序言中肯定了我们在哲学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和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同时还指出,哲学概论课面对两个困难,一是如何讲好哲学观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和“不变”的关系问题,一是哲学概论课面对初学者如何处理好繁简难易的分寸问题。我认为,陈晏清教授的这个思想应当成为我们课程教学和教材编写的基本指导原则。还应提到的就是王时中副教授,他是我院才学出众的青年学者,也是我们这门课的教学组的主要成员,虽然他不是教材的作者之一,但为教材的修改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此外,于涛博士也为教材增补人物索引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我们向所有为我们提供支持和帮助的老师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尽管我们为这部教材的编写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其中依然有可能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或进一步完善的余地。我们真诚地希望,国内的学者们能不吝赐教,为本课程的教学和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哲学概论这门课程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能够引导学生步入理论思维的殿堂。既如此,它就应当是我们所有哲学工作者的共同事业。
阎孟伟
2014年3月于南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