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 包容性创新驱动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评价
根据包容性创新能力的性质和要求,我们将包容性创新能力评价逐层分解为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等几个层次,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并赋予权值,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设准则层4个因素x={X1,X2,X3,X4}分别代表包容性创新的基础能力、过程能力、应用能力、影响能力,通过两两因素之间的比较,分析它们对包容性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确定在该层中所占的比重。比较时取1~10尺度。用aij表示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比较结果,则A称为成对比较矩阵:

针对包容性创新能力评价,计算各方案的相对权重,即层次单排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定义一致性指标:

其中,λ为最大特征根,n为矩阵阶数。
计算包容性创新的基础能力、包容性创新的过程能力、包容性创新的应用能力、包容性创新的影响能力对包容性创新能力的合成权重,即层次总排序。
矩阵A中的各个元素分别由下一层元素构成,这些元素的单排序为b1i,b2j,…,bnj ,j=1,2,…,n,我们命名为B。B层的层次总排序为:

为了科学评价脱贫地区不同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构建脱贫地区不同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我们选择了包容性创新的基础能力、包容性创新的过程能力、包容性创新的应用能力、包容性创新的影响能力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基于AHP−Delphi原理,测算出评价脱贫地区不同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各指标的权重(见表5−2),并由下式计算出脱贫地区不同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级分值Capj:

表5−2 包容性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秦巴山区地跨甘肃、四川、陕西、重庆、河南、湖北六省市,曾经是我国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具有典型的一产落后、二产薄弱、三产比例较低的特点。我们选择了其中河南省的洛宁县、南召县、淅川县、卢氏县4个县以及湖北省的郧西县、十堰市、竹山县、保康县4个县市共8个县市进行了调查。针对包容性创新基础能力、包容性创新过程能力、包容性创新应用能力、包容性创新影响能力4个影响因素进行专家评价,采用1~9标度法,最终得出4个影响因素的权重(见表5−2)。以8个县市的部分行业工业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得到如表5−3所示的部分行业的包容性创新能力评价结果。
表5−3 秦巴山区部分行业包容性创新能力评价结果

续表

从表5−3可看出,木材加工、纸品、皮革制品、金属制品等行业进行包容性创新的基础能力较差,建筑、废弃资源回收、交通运输、家具制造、纺织服装、印刷、快递、农副食品加工、工艺品、餐饮等行业进行包容性创新的基础能力依次增强。
从过程能力的角度看,在包容性创新过程中,农副食品加工、办公用品、餐饮、快递等行业的加工处理能力和工序设计质量较低;烟草制品、家具制造、木材加工、印刷、纺织服装等行业的加工处理能力和工序设计质量较高。
从应用能力的角度看,在包容性创新过程中,建筑、纸品、农副食品加工、餐饮等行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产品和技术推广能力较低,而纺织服装、皮革制品、快递、木材加工、家具制造、印刷等行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产品和技术推广能力较高。
从BOP群体参与包容性创新的程度看,BOP群体参与烟草制品、纸品、金属制品、文教体用品、办公用品等行业程度较低,而对废弃资源回收、木材加工、交通运输、农副食品加工、快递、建筑等行业的参与程度较高。
从提高当地经济水平的角度看,在包容性创新过程中,办公用品、纸品、金属制品、木材加工、皮革制品对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贡献较小;农副食品加工、交通运输、纺织服装、快递、建筑对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贡献较大。
从创新意识辐射影响的角度看,皮革制品、餐饮、纺织服装、工艺品、烟草制品对包容性创新的辐射效应较小;而木材加工、废弃资源回收、农副食品加工等对包容性创新的辐射效应较大。
尽管上述评价结果可能由于评价主体对我们设定的指标内容理解有偏差而有出入,但总体上看出入不大。
结合表5−2的指标权重,对秦巴山区部分行业的包容性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级和排序,结果如表5−4所示。
表5−4 秦巴山区部分行业包容性创新能力评级与排序

针对位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河南省4个县与湖北省4个县市的行业,结合“人人参与创新过程和人人享有创新成果”的理念,依据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我们发现,该地区的餐饮、文教体用品、工艺品、印刷等行业尽管吸纳了很多人就业和创业,但是创新性不足,特别是参与主体拥有的技能、经验和知识较少,发现现实需求并转化为问题的能力不足。也就是说,这四个行业包容性有余,但创新性不足。废弃资源回收、纸品、交通运输、建筑、木材加工这五个行业,不仅能够吸纳较多人参与,包容性创新的基础能力较强,而且能够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创新,将创意转化为产品进行加工处理,并且在加工过程中影响当地客户对产品的接受度,提高了参与其中的群体的经济水平和知识水平,因而包容性创新能力评分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