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 共享是包容性创新驱动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8年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开宗明义地指出,共享经济(早期往往也称“分享经济”)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涌现的新型经济形态,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深刻实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共享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理念、新业态,要把握新工业革命的机遇,以创新促增长、促转型,积极投身“互联网+”、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带来的创新发展浪潮。李克强总理指出,适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分享经济,依托互联网平台对分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化解过剩产能,培育壮大新动能。为了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更好更快地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分享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中央网信办等多部委印发了《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发改高技〔2017〕1245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关于做好引导和规范共享经济健康良性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18〕586号)。被认为是我国引导分享经济发展的首部纲领性文件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分享经济强调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相对分离,倡导共享利用、集约发展、灵活创新的先进理念;强调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弹性匹配,实现动态及时、精准高效的供需对接;强调消费使用与生产服务的深度融合,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发展模式。推动分享经济发展,将有效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众生活,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对共享经济进行了界定,认为共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使用权分享为主要特征,整合海量、分散化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共享经济是信息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新型经济形态,是整合各类分散资源、准确发现多样化需求、实现供需双方快速匹配的最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是信息社会发展趋势下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崇尚最佳体验与物尽其用的新的消费观和发展观。共享经济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分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的新型经济形态。共享经济要实现有3个必要条件,即移动终端的使用、第三方支付工具的成熟以及信息共享习惯的养成。国家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4.2亿户,其中4G用户数达9.97亿户,同比增长29.5%。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到5.27亿户,消费者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移动支付习惯。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移动支付业务量保持较快增长,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1 526亿笔,金额2 419万亿元。其中,网上支付业务486亿笔,金额2 075亿元,笔数同比增长5.2%;移动支付业务376亿笔,金额20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06%和28.8%。
近几年,共享经济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新型就业机会的增加,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措施创新的共同作用下,共享经济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共享经济是信息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新型经济形态,是在信息社会发展趋势下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崇尚最佳体验与物尽其用的新的消费观和发展观。
近年来,我国分享经济创新创业活跃,发展迅速,利用“互联网+”,创造众多新业态,化解过剩产能,带动大量就业,显示出巨大发展活力与潜力,已成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2020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约为33 773亿元,同比增长约2.9%。生活服务、生产能力、知识技能三个领域共享经济市场规模位居前三,分别为16 175 亿元、10 848亿元和4 010亿元(见表6−1)。
表6-1 我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2017—2020)

资料来源: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
共享经济的发展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动能,也成为就业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让人人共享创新成果得以实现。2018年,平台员工数为598万人,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7.6亿人,其中提供服务者人数约7 500万人,同比增长7.1%。2016—2018年,平台企业的员工数从2015年500万人增长到2018年的598万人,年复合增长率为6.15%。2020年,我国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为8.3亿人,其中服务提供者约为8 400万人,同比增长约7.7%;平台企业员工数约631万人,同比增长约1.3%(见表6−2)。新型的、弹性的就业,特别是充分体现科技成果共享性的低学历者就业,成为反映就业形势和经济走势的风向标(见表6−2)。
表6-2 我国共享经济平台员工规模(2017—2020)

资料来源: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
2018年,共享经济领域直接融资规模约为1 490亿元,知识技能和交通出行等领域的共享经济规模分别为464亿元和419亿元,今日头条、快手、喜马拉雅三家企业融资额占全行业融资总额的比重高达83.7%。在共享医疗领域,平安好医生、微医两家企业融资额占比为72%。共享经济领域独角兽企业有34家,占中国独角兽企业总数的40.96%。新氧科技、艾佳生活、闪送、医联、爱回收、哈啰出行、满帮集团、曹操专车、美菜、丁香园、一起作业等都是新秀。2020年,共享经济领域直接融资规模约为1 18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6%,各领域融资情况差异巨大。共享办公、生产能力和共享医疗三个领域直接融资规模同比增长分别达到466.7%、285.6%和130.7%,共享住宿领域同比下降31%。
产能共享融合了制造业大国和互联网大国两大优势,通过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重构供需结构和产业组织、为中小微企业赋能,可以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和倍增效应。随着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产能共享在激发“双创”、培育新模式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在出行、住宿、医疗等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将在身份核验、内容治理、辅助决策、风险防控、服务评价、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应用潜力巨大;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步伐也将加快,为共享经济领域社会信任体系和信用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撑。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措施创新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共享经济将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共享经济是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第三方支付的新商业模式,使得人们以点对点的方式连接,降低了共享的交易成本,克服了信任和声誉等制约共享行为的障碍,加速了整个社会经济的集约化程度,使闲置资产成为提供服务的工具。共享经济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从消费领域和生产领域逐步扩展到分配领域和流通领域的数字技术的进步,其本质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五大数字新技术引领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数“聚”创新和经济包容性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基于共享经济产生的海量数据可以解读城市交通、就业、教育以及医疗等民生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城市发展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大数据采集、存储、挖掘和分析,为人工智能存储和分析数据提供坚固的保障,加大了机器所能获取数据的规模,使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从梦想变为现实,物联网正在实现从感知终端到智能应用的重要跨越,在思维方式、资源、工具三个层面对现有的产业格局和商业模式起到颠覆性作用,推动新技术、新业态的融合,实现共享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共享经济与大数据技术相互促进,大数据的海量存储和分布式计算技术,提升了区块链数据的价值和使用空间,区块链技术进一步规范数据使用,细化授权范围,降低了数据传输成本,防止了信息孤岛的形成,推动数据交易场景的形成和多方深度参与,整合金融、人才、服务等关键资源,为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服务型制造等的数据应用场景提供了强大而廉价的计算能力;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向质量效益竞争转变、由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加快建设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新旧发展动能转换,促进三次产业数字化融合,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真正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