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 共享是包容性创新驱动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容
共享的本质是社交化价值和族群互动,是通过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或服务者,秉承“不浪费”的宗旨,最大限度地利用商品的价值,让别人使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让别人拥有使用权,相当于“低价回收”、“再次使用”或“转租”等,尽可能做到不浪费。人们试图越来越多地积极参与生活,体验别人的生活,体验丰富的情感。共享经济时代就是在倡导节约,真实地占有已经变得不再重要,具体的使用过程和组织共享成为核心。人们更在乎的是可以自由支配产品,而不是这个产品到底属于谁。可以从如图6−1所示的四个方面加深对共享经济的理解。

图6−1 共享经济的不同内涵
共享经济的发展应该不仅仅是城乡共享,不仅仅是这一代人共享,还应该是代代共享,这样发展才是可持续的,经济的增长才是长期而稳定的。著名的发展经济学教授达德利·希尔斯先生提出了关于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考虑发展首先把对削减普遍的绝对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以及降低失业率考虑进去,贫困情况、失业情况以及不平等的情况,如果这三方面都显著地减少了,那么毫无疑问该国处于发展阶段。过去,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战略通常是以牺牲农业和农业发展为代价来强调迅速地工业化,实际上,在城乡之间进一步拉开收入的差距,在国民之间造成生活水平的差距,这不应该是发展追求的目标。
共享经济最先改变的是交通出行,如提供专车、快车之类的私家车预约,提供打车的出租车预约,提供顺风车、拼车之类的私家车顺路搭乘,提供自行车短租的单车等,为广大中下层居民带来了多层次出行服务,他们的出行变得简单而划算。住宿共享适合背包客、旅行资金不多的学生和不愿走标准化旅游线路的游客,价格低廉,可以体验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养老服务共享平台将分散的医疗、护理、养老人员与老年人直接对接,进行线上周边护理人员的选择和预约,形成居家养老模式。教育类服务平台预约各个领域的行家,进行一对一面谈和辅导,大大提高获取知识的效率。
在广大农村,农机、农技、土地、人力、物流的共享不仅促进经济增长,还可以提升居民素质和技能。比如,在播种、一喷三防、收获等农忙时节,农机合作社共有的大型机械可以供社员使用,社员不需要拥有农机的所有权,但享有使用权,这就是一种共享。有些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他们的农场成了教育培训部门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基地”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习基地,这也是一种共享。“乡村货的”让乡镇拉货的司机和供货的店主相互找到对方,可以让货车司机减少空车运行,也解决了“农村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通过互联网延伸的“村淘”建立农村电商服务点,建立线上与线下相互支持的服务体系。还有诸如“淘实惠”等,在县域当地寻找有商业资源的合伙人,通过电子货架扩展农村小店经营范围和商品品类,串联农村小店的集合配送,在农村建立商品及服务销售网络,让地方特色农产品在不同地区农村之间实现对流。“共享农庄”是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综合经营新业态。简单的理解就是以现有的“三农资源”为基础,以农业合作社为载体,开展公司化运作,实现由农民转变成为股民、由农房转变成为客房、由农产品现货转变成为期货、由消费者转变成为投资者,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共享村落”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农民的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使用权进行出租,让城里人体验农村新鲜的空气、放心的食品、宜人的乡村文化。农村人力共享是根据农业农忙和农闲的季节规律,实现忙时务农、闲时进城务工。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决企业人手不足以及人力成本过大的问题,还是增收扶贫的有力措施。
脱贫地区大多数是农村,农村资源闲置问题突出。调研数据显示,农村耕地闲置占16.3%(特别是丘陵山区闲置更严重),村庄闲置占62.7%,房屋闲置占69.1%,人力闲置占53.3%,资金闲置(钱存银行)占95.8%,机械闲置占31.1%,畜力闲置占19.5%,其他闲置占20.9%。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帮助边远地区和农村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扩大涓滴效应,使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地区及时搭上共享经济模式的快车,让广大农村分享经济增长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