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土简帛古书与重写思想史》简介
《新出土简帛古书与重写思想史》这本书是由.李锐著创作的,《新出土简帛古书与重写思想史》共有27章节
1
“通古察今”系列丛书编辑委员会
顾 问 刘家和 瞿林东 郑师渠 晁福林 主 任 杨共乐 副主任 李 帆 委 员 (按姓氏拼音排序) 安 然 陈 涛 董立河 杜水生 郭家宏 侯树...
2
序言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历史学科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业已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家首批博士学位一级学...
3
目录
目 录 “通古察今”系列丛书编辑委员会 序言 前言 引言 一、出土文献引起的问题 二、古书年代的问题 (一)“同文”分析法 (二)古书的“族本” (三)公言与私...
4
前言
本书指出,出土古书越来越多,导致研究者越分越细,只有文字训诂和学术思想史两种研究路径还在勉力坚持,乃至一些研究者根据现在的研究情况,认为出土文献不足以重写思想史...
5
引言
近些年来,中国出土了大量的古代竹简、帛书文献。这些文献不仅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思想文化之冰山一角,也让研究者们的“结论”、“定论”得以检验,乃至反复、更深刻地影响...
6
一、出土文献引起的问题
近些年大批简帛古书的连续出土,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尤其是郭店楚墓战国竹简(以下简称郭店简)出土之后,有些学者提出了重写学术史、思想史、哲学史的口号。 这样的...
7
二、古书年代的问题
学术思想史的研究,离不开文献和人物,必须对于文献和人物要有清晰的认识。这些问题对于唐宋以降的研究来讲,问题不大。但是对于唐宋以前,尤其是先秦时期而言,则是最基础...
8
(一)“同文”分析法
在先秦秦汉时期的古书中,不同的古书之间,乃至同一古书内的篇章之间,有许多文意相近乃至字句相同的文字。这些文字,学界或称之为“异文”,也有人称之为“重文”。然而称...
9
(二)古书的“族本”
笔者关于“同文”问题的讨论,主要是依据新出土的简帛古书,继续早前的一些研究[60],竭力排除文本单线流传观的影响,注意预设多种可能性,注意使用复杂性的思维,在非...
10
(三)公言与私义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章学诚著名的“言公”之论: 古人之言,所以为公也。未尝矜于文辞而私据为己有也。志期于道,言以明志,文以足言。其道果明于天下,而所志无不申,不必...
11
三、出土古书的学派问题
近些年大批简帛古书的出土,学界不少人热衷于讨论简帛古书所属的学派或从属于某一部书。由于从属于某一部书往往也和学派相关,学派这个问题还和简帛古书的年代等问题相关,...
12
(一)出土古书概况
首先应该说,我们在过去的简帛古书学派判定的工作中,取得了不少成绩。对于有今本可以比较的内容而言,就经来讲,我们已经看到了阜阳汉简与安大简《诗经》,以及与《诗经》...
13
(二)对学派的新认识
上述出土文献中,引起学派讨论较多的主要是诸子、兵书、数术类文献。经过这些年的研究,学者们充分利用传世文献等工具,大概将简帛古书在现有条件下所可能属于的学派都罗列...
14
(三)简帛古书的学派判定
弄清楚了“学派”,我们再来看如何判定出土简帛古书的学派。 当前讨论简帛古书学派的方法,多是将这些佚籍中的章句或词汇、思想(包括特别的思想词汇)和传世文献的对应内...
15
四、仁义礼智圣五行的思想渊源
自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五行》发表以来,庞朴等先生先后对之作了重要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令人兴奋的是,在郭店楚墓竹简中,又出土了竹简本《五行》。两种《五行》有所...
16
(一)《五行》的学派和时代
关于《五行》的学派和时代,就笔者陋见所及,至今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一、韩仲民先生认为:作者是子思、孟轲学派的门徒[1];二、庞朴先生认为:是“孟氏之儒”或“乐正...
17
(二)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都很熟悉《荀子·非十二子》中对子思、孟子的批判: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18
(三)《五行》与《洪范》
现存子思及其学派的作品与仁义礼智圣五行的关系,庞朴先生曾指出子思《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
19
(四)《五行》与孟荀
明白了《洪范》五行的思维模式,我们就容易理解以之为理论基础的仁义礼智圣五行说,在五行相克说因邹衍与帝运结合而风行之后,难免要与之发生矛盾。但是就逻辑上“类”的观...
20
(五)《五行》与世子
荀子的种种说法都是确有其指的,仁义礼智圣之五行,上接孔子释《洪范》“休征”之语,下应孟子答性善之说,既与《中庸》相应,又散见于其他文献之中。虽然因为所本的五行理...
21
(六)相关思想
顺便可以指出的是,《五行》经文开头部分的一段话,有所谓仁义礼智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的区别。如果考虑到《五行》篇以尚土的五行说作为基础这一点...
22
(七)关于关联性思维
诸子百家有很多涉及阴阳五行者,并深刻地影响到了后世,此不备述。[37]或许正因为有鉴于此,西方学者以阴阳五行及其在后世所代表的宇宙观为中国古代思想的特色,并称之...
23
五、早期中国的天人合一析论
近现代中国哲人常常说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色[1],中国主合,而西方则主分。这种简单的中西方比较,或恐不足为训。何兆武指出:“当代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们,有些...
24
(一)余英时的新说与疑问
近来余英时从轴心时代的文明突破这一角度来讲中国古代的天人之际,认为中国虽然也发展出超越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二元分立,但是没有截然区分、对立这两个世界,这种超越是“内...
25
(二)早期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与发展
因此,我们不能浮泛地讲天人合一。在当前,应该深入地探究天人合一的具体说法,看看其公言下的私义,以期和西方进行比较。在这方面,张岱年曾有贡献。他指出天人合一有两种...
26
(三)诸子百家的天人合一
圣人有神通之说,早有流传。而将人世伦理说为天之规则,将自己所看重的思想说为天经地义不可违背者,这种方法可能来自刘康公、子产、晏子等将礼作为天经地义的规则的解释。...
27
参考书目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2]魏源:《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 [3]蒙文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