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学派和时代
关于《五行》的学派和时代,就笔者陋见所及,至今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一、韩仲民先生认为:作者是子思、孟轲学派的门徒[1];二、庞朴先生认为:是“孟氏之儒”或“乐正氏之儒”的作品[2];三、裘锡圭先生认为:是孟轲学派的作品[3];四、李学勤先生认为:是思、孟一派著作,但未必反映思、孟五行说的全体,子思创五行说[4];五、龙晦先生认为:晚于世子,略早于子思[5];六、魏启鹏先生认为:战国前期子思氏之儒的作品[6];七、李学勤先生认为:《五行》之经文为子思之说,传文乃世子之意而门人记之[7];八、庞朴先生认为:帛书《五行》的说解部分,由思孟学派的弟子们完成于荀子的批评之后[1];九、邢文先生认为:帛书《五行》传文为世子之学[9];十、池田知久先生认为:成于战国后期以孟子、荀子思想为中心,折中儒家及诸子百家思想的儒者之手[10];十一、丁四新先生认为:楚简《五行》很可能是世子之作,帛书《五行》说解部分属其门徒之作[11];十二、李存山先生认为:简本《五行》是子思(或“子思之儒”)的作品,帛书《五行》是“孟氏之儒”之别派的改编解说本[12];十三、刘信芳先生认为:《五行》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孔子与子游。其成文上限可以推至战国早期,作者未明。子思对《五行》之成书作有一定程度的编纂与加工,简本《五行》二十三至二十六章属于说,有可能出自子思之手。帛书《五行》之传的作者乃世子之传人,《传》的撰成年代早于孟子,其下限略可断至与孟子同时。[13]
后七说的提出,是在郭店楚简发表之后。我们知道,郭店楚墓的年代是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前3世纪初,如果考虑到竹简有一个抄写、流传到楚地的过程,其时代当更早。李学勤先生指出:“郭店一号墓的年代,与孟子活动的后期相当,墓中书籍都为孟子所能见。《孟子》七篇是孟子晚年撰作的,故而郭店竹简典籍均早于《孟子》的成书。”[2]此说得到许多学者的赞同。当然,也有学者对于考古工作者的楚墓序列提出了疑问[15],但是,这种怀疑本身存在许多问题,难以成立。[16]池田知久先生则对于《五行》、《性自命出》、《穷达以时》等篇,均从文献的关联出发,断定其年代颇晚。但是他以线性的先后排列相关文本的方法,可能存在问题。
因此,由马王堆帛书《五行》所推导出的作者晚于孟子诸说,皆难成立。但是,对于《五行》经文的作者或所属学派,依旧没有统一的意见,仍有探讨的必要。而帛书《五行》中,传文[17]两引世子之语,也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