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2]魏源:《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

[3]蒙文通:《经学导言》,《中国哲学思想探原》,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1997;

[4]朱维铮:《十八世纪的汉学与西学》,《走出中世纪》,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黄德宽:《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概述》,《文物》2017年第9期;

[6]李锐、卢坤:《信阳长台关楚简索隐》,《华夏考古》2016年第3期;

[7]郭沂《郭店楚简〈天降太常〉(〈成之闻之〉)篇疏证》,《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8]曹峰:《出土文献可以改写思想史吗?》,《文史哲》2007年第5期;

[9]曹峰:《价值与局限:思想史视野下的出土文献研究》,刘笑敢主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六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

[11]李锐:《战国秦汉时期的学派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2]罗根泽:《〈管子〉探源》,周勋初选编:《罗根泽说诸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3]何志华:《高诱据〈文子〉注解〈淮南子〉证》,《〈文子〉著作年代新证》,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

[14]〔明〕郎瑛:《七修类稿》,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

[15]胡兰江:《七十子考》,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

[16]〔宋〕洪迈:《容斋随笔·三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7]〔元〕郑元佑:《侨吴集》卷7,《四库全书》,第121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

[18]〔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94;

[19]〔唐〕柳宗元:《柳河东全集》,中国书店,1991;

[20]〔清〕顾观光:《文子校勘记》,《四部备要·子部·文子》,中华书局,1989;

[21]胡文辉:《中国早期方术与文献丛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22]〔清〕孙星衍:《文子序》,《问字堂集》,中华书局,1996;

[23]唐钺:《尹文和〈尹文子〉》,罗根泽编著:《古史辨》,第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4]唐钺:《考订古书撰作年代通则补说》,《文史》,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2;

[25]郑良树:《诸子著作年代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26]郑良树:《论重文现象与屈宋作品年代考释》,《百年汉学论集》,学生书局,2007;

[27]诸祖耿:《关于马王堆汉墓帛书类似〈战国策〉部分的名称的问题》,《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4期;

[28]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附录》,凤凰出版社,2008;

[29]张烈:《战国纵横家辨——兼与徐中舒诸先生商榷苏秦等问题》,《战国秦汉史研究》,中华书局,2006;

[30]赵生群:《〈战国纵横家书〉所载“苏秦事迹”不可信》,《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31]李锐:《新出简帛的学术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2]萧敬伟:《今本〈孔子家语〉成书年代新考——从语言及文献角度考察》,香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12月;

[33]宁镇疆:《由〈孔子家语·论礼〉说〈礼记·仲尼燕居〉的一处衍文》,《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3期;

[34]唐君毅:《原命上:先秦天命思想之发展》,《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5]金景芳:《〈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辽海出版社,1998;

[36]刘笑敢:《〈庄子〉内篇的年代》,《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7]汤用彤:《魏晋思想的发展》,《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8]〔清〕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清〕阮元、王先谦编:《清经解·清经解续编》卷75,上海书店,1988;

[39]王国维:《说商颂》,《观堂集林·附别集》,中华书局,2004;

[40]罗根泽编著:《古史辨》,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1]浦江清:《逍遥游之话》,《浦江清文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42]〔德〕哈隆(Gustav Haloun):Legalist Fragments,Part Ⅰ:Kuan-tsï 55 and related texts,Asia Major(New Series),Vol.2,1951;

[43]潘重规:《韩非著述考》,《香港大学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二)》,香港大学中文系,1966;

[44]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45]裘锡圭:《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6]古国顺:《史记述尚书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5;

[47]裘锡圭:《释〈子羔〉篇“铯”字并论商得金德之说》,《简帛》,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8]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三联书店,1996;

[49]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1992;

[50]李学勤:《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51]赵俪生:《〈洪范疏证〉驳议——为纪念顾颉刚先生诞生100周年而作》,《齐鲁学刊》1993年第6期

[52]陈丽桂:《试就今本〈文子〉与〈淮南子〉的不重袭内容推测古本〈文子〉的几个思想论题》,《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八辑,三联书店,2000;

[53]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

[54]王葆玹:《试论郭店楚简的抄写时间与庄子的撰作年代——兼论郭店与包山楚简的时代问题》,《哲学研究》1999年第4期;

[55]顾颉刚:《“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文史》,第六辑,中华书局,1979;

[56]胡家聪:《管子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7]李学勤:《周易溯源》,巴蜀书社,2006;

[58]刘笑敢:《略谈简帛考证中“类同举例法”的局限性》,〔美〕艾兰、邢文编:《新出简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

[59]刘笑敢:《出土简帛对文献考据方法的启示(之一):反思三种考据方法的推论前提》,刘笑敢主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六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0]刘起釪:《〈洪范〉成书时代考(附今译)》,《尚书研究要论》,齐鲁书社,2007;

[61]刘起釪:《尚书学史(订补本)》,中华书局,1989;

[62]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

[63]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64]金春峰:《〈周易〉经传梳理与郭店楚简思想新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65]刘彬徽:《关于郭店楚简年代及相关问题的讨论》,李学勤、谢桂华主编:《简帛研究二〇〇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6]李锐:《〈庄子·胠箧〉之“十二世有齐国”补论》,陈致主编:《简帛·经典·古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67]李学勤:《清华简九篇综述》,《文物》2010年第5期;

[68]李锐:《清华简〈金縢〉初研》,《同文与族本:新出简帛与古书形成研究》,中西书局,2017;

[69]陈致:《清华简所见古饮至礼及〈夜〉中古佚诗试解》,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的诠释——纪念谭朴森先生逝世两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0]陈致:《诗书礼乐中的传统——陈致自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71]李峰:《清华简〈耆夜〉初读及其相关问题》,中央研究院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2012年6月20~22日;

[72]李锐:《清华简〈耆夜〉续探》,《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2期;

[73]韩巍:《西汉竹书〈老子〉的文本特征和学术价值》,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74]李锐:《再论郭店〈老子〉的“绝為弃”》,《简帛研究》2016年春夏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75]〔日〕池田知久:《尚处形成阶段的〈老子〉最古文本——郭店楚简〈老子〉》,《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三联书店,1999;

[76]〔美〕罗浩:《郭店〈老子〉对文中一些方法论问题》,《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三联书店,1999;

[77]Harold D.Roth,Original Tao:Inward Training and the Foundations of Taoist Mystici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78]〔美〕罗浩:《原道:〈内业〉与道家神秘主义的基础》,邢文、陶磊、严明、何金俐译,学苑出版社,2009;

[79]李若晖:《郭店竹书老子论考》,齐鲁书社,2004;

[80]宁镇疆:《〈老子〉“同文复出”现象初步研究》,《齐鲁学刊》2001年第4期;

[81]宁镇疆:《从简本看今本〈老子〉的形成——兼论帛书本在〈老子〉文本流传过程中的地位》,《中州学刊》2001年第4期;

[82]李畅然:《郭店〈老子〉和帛-今本五千言关系之我见——从文本对勘上检验早于郭店时代的“全本”〈老子〉存在的可能性及条件》,《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3]蒙文通:《〈老子〉佚文》,《蒙文通文集》,第六卷,巴蜀书社,2001;

[84]《道藏》,第17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85]〔日〕渡边卓《墨家思想》,宇野精一主编:《中国思想之研究·(三)墨家、法家、逻辑思想》,林茂松译,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4年第4版;

[86]周凤五:《郭店楚简〈忠信之道〉考释》,《中国文字》,新廿四期,艺文印书馆,1998;

[87]李锐:《上博简〈慎子曰恭俭〉管窥》,《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4期;

[88]刘殿爵:《〈孟子〉的本文》,《采掇英华——刘殿爵教授论著中译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

[89]风仪诚:《战国两汉“于”、“於”二字的用法与古书的传写习惯》,《简帛》,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90]邢文:《〈孟子·万章〉与楚简〈五行〉》,《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91]廖名春:《郭店简〈性自命出〉的编连与分合问题》,《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4期;

[92]丁原植:《楚简儒家性情说研究》,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2;

[93]李锐:《清华简〈傅说之命〉研究》,《深圳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94]唐君毅:《道家之起源与原始型态》,《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5]陈大齐:《孟子待解录》,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0;

[96]〔日〕佐藤将之:《荀子哲学研究之解构与建构:以中日学者之尝试与“诚”概念之探讨为线索》,《国立台湾大学哲学论评》,第34期;

[97]廖名春:《荀子新探·著作考辨》,文津出版社,1994;

[98]李锐:《读上博八札记》,《出土文献研究》,第十一辑,中西书局,2012;

[99]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银雀山汉墓竹简[壹]》,文物出版社,1985;

[100]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银雀山汉墓竹简[贰]》,文物出版社,2010;

[101]李存山:《郭店楚简研究散论》,《孔子研究》2000年第3期;

[102]徐华:《上博简〈鬼神之明〉疑为〈董子〉佚文》,《文献》2008年第2期;

[103]阮廷焯:《先秦诸子考佚》,鼎文书局,1980;

[104]余嘉锡:《古书通例》,《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中华书局,2007;

[105]〔清〕章学诚:《知非日札》,《章学诚遗书》,文物出版社,1985;

[106]《史记》,中华书局,1959;

[107]韩仲民:《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概述》,《文物》1974年第9期;

[108]庞朴:《马王堆帛书解开了思孟五行说之谜——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之一的初步研究》,《文物》1977年第10期;

[109]李学勤:《帛书〈五行〉与〈尚书·洪范〉》,《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110]魏启鹏:《马王堆汉墓帛书〈德行〉校释》,巴蜀书社,1991;

[111]李学勤:《从简帛佚籍〈五行〉谈到〈大学〉》,《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112]庞朴:《竹帛〈五行〉篇比较》,《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113]〔日〕池田知久:《郭店楚简〈五行〉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一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14]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

[115]李存山:《从简本〈五行〉到帛书〈五行〉》,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116]刘信芳:《简帛〈五行〉述略》,《江汉考古》2001年第1期;

[117]李学勤:《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发现》,《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118]王葆玹:《试论郭店楚简各篇的撰作时代及其背景——兼论郭店及包山楚墓的时代问题》,《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119]赵光贤:《新五行说商榷》,《文史》,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82;

[120]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人民出版社,1983;

[121]邢文:《帛书周易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

[122]陶磊:《子思五行考》,“简帛研究”网2001年1月21日;

[123]黄俊杰:《荀子非孟的思想史背景——论〈思孟五行说〉的思想史内涵》,《台大历史学报》,第15期,1990年12月;

[124]廖名春:《思孟五行说新解》,《哲学研究》1994年第11期;

[125]李景林:《思孟五行说与思孟学派》,《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126]梁涛:《荀子对思孟“五行”说的批判》,《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第2期;

[127]庞朴:《七十年代出土文物的思想史和科学史意义》,《文物》1981年第5期;

[128]李学勤:《〈易传〉与〈子思子〉》,《中国文化》创刊号;

[129]庞朴:《先秦五行说之嬗变》,《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30]王闿运:《尚书大传补注》,“丛书集成初编本”3570;

[131]庞朴:《帛书〈五行篇〉校注》,《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4辑;

[132]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80;

[133]董治安、郑杰文:《荀子汇校汇注》,齐鲁书社,1997;

[134]郭齐勇:《再论“五行”与“圣智”》,《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

[135]〔明〕黄佐:《乐典》,《四库全书存目全书·经部》,第182册,齐鲁书社,1997;

[136]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释文》,文物出版社,1985;

[137]彭华:《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138]〔美〕安乐哲:《理性,关联性与过程语言》,《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9]〔美〕郝大维、〔美〕安乐哲:《期望中国:中西哲学文化比较》,施忠连、何锡蓉、马迅、李璃译,学林出版社,2005;

[140]〔英〕李约瑟:《中国之科学与文明》,第二册,陈立夫主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

[141]A.C.Graham,Disputers of the Tao:Philosophical Arguments in Ancient China(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1989);

[142]Benjamin Ⅰ.Schwartz,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1985);

[143]金岳霖:《中国哲学》,《金岳霖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4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全集》,第二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145]何兆武:《优美感与崇高感》,《历史理性的重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46]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

[147]李杜:《“天人合一”论》,《儒学与儒教论》,蓝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148]余英时:《天人之际》,《人文与理性的中国》,程嫩生、罗群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49]余英时:《中国轴心突破及其历史进程——〈论天人之际〉代序》,《思想史》,第1期,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

[150]陈致:《余英时访谈录》,香港中华书局,2012;

[151]〔美〕郝大维、〔美〕安乐哲:《孔子哲学思微》,蒋弋为、李志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152]〔美〕郝大维、〔美〕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何金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53]David L.Hall and Roger T.Ames,Thinking from the Han:Self,Truth,and Transcend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8);

[154]〔美〕郝大维、〔美〕安乐哲:《当代中国的“超越性之辩”》,《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施忠连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55]〔美〕安乐哲:《中国式的超越,抑或龟龟相驮以至无穷》,萧振邦编:《儒学的现代反思》,文津出版社,1997;

[156]李明辉:《儒家思想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当代儒学之自我转化》,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4;

[157]李明辉:《再论儒家思想中的“内在超越性”问题》,刘述先主编:《中央研究院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思想组:中国思潮与外来文化》,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

[158]Heiner Roetz,Confucian Ethics of the Axial Age,A Reconstruction under the Aspect of the Breakthrough toward Postconventional Thinking(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3);

[159]Mark Elvin,“Was There a Transcendental Breakthrough in China?”,ed.,S.N.Eisenstadt,The Origin and Diversity of Axial Age Civilization;

[160]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中华书局,2014;

[161]宋其正:《天人合一论——中国天人合一思想与基督教启示可能关系之研究》,亚洲浸信会神学研究院神学硕士毕业论文,1982年5月;

[162]陶磊:《从巫术到数术——上古信仰的历史嬗变》,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63]〔法〕皮埃尔·阿多:《古代哲学的智慧》,张宪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164]王洪图主编:《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65]谢涛、武家璧、索德浩等:《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汉墓》,《考古》2014年第7期;

[166]任玉兰、梁繁荣、李继明、孙天晓、王一童、周兴兰、和中竣:《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十二脉〉〈别脉〉内容与价值初探》,《中国针灸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针灸诊治理论研究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文献与理论研究》,山东潍坊,2016年9月16日;

[167]冯禹:《天与人——中国历史上的天人关系》,重庆出版社,1990;

[168]〔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

[169]〔德〕康德:《人类历史起源臆测》,《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

[170]何兆武:《“普遍的历史观念”如何可能?》,《历史理性批判论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