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都很熟悉《荀子·非十二子》中对子思、孟子的批判: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由此批判来看,子思(或子思学派)无疑最有可能是《五行》的始作者。但是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除上举对于《五行》作者有不同意见的几种观点外,赵光贤、任继愈等先生也对于荀子所批评的五行为“仁义礼智圣”提出了疑问[18];邢文认为思、孟五行有两系[19];陶磊认为子思之五行是“仁礼义信强”[20]。
李学勤先生也曾指出《五行》未必反映思、孟五行说的全体。李先生曾由上引《荀子·非十二子》得出五点推论,对于我们考察仁义礼智圣五行与子思、孟子的关系颇有参考价值:其一,子思是五行说的始创者,“先君子”是指孔子,子思曾将此说上托于孔子之言;其二,五行说的创立,利用了某种思想数据;其三,五行是一种包容广大的理论;其四,五行说当有费解的神秘性;其五,五行说必是思、孟学说的一项中心内容。李先生认为这几点和帛书《五行》不能一一对应。
现在结合郭店简来看,要想弄清楚子思、孟子与仁义礼智圣五行的关系,必须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五行》与孔子、子思其他作品、《孟子》的关系;
2.仁义礼智圣与仁义礼智信以及其他五行说的关系;
3.世子与《五行》的关系;
4.荀子批评“仁义礼智圣”五行说的原因。
其中第4点,黄俊杰、廖名春、李景林、梁涛等先生已经有专文解说。[21]黄文从“心”、“道”两个概念来说明思孟五行的特点,寻找荀子批驳五行的原因;廖名春先生指出“荀子所批判的思孟五行并不是单纯指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本身,而是指仁义礼智圣这五种德行出于人性的性善说”;李景林认为荀子“是以天人之分批评思孟的天人合一”;梁涛不同意以上观点,认为原因“在于五行概念体系与‘形于内’、‘不形于内’主张间的矛盾,尤其是荀子与思孟在仁、礼关系这一儒学基本问题上的分歧”。以上诸说各有独到之处,但是这些说法的成立,还依赖于荀子所批评的“五行”,确实是仁义礼智圣,在根本上与仁义礼智圣五行和子思、孟子的关系有关。
由于竹简本《五行》的出现,以往所认为的《五行》袭用《孟子》的说法,适可反之(这对于我们以文献判定古书的年代的方法来说,值得认真反思)。然而毕竟今存《孟子》中并未出现直接称仁义礼智圣为五行的地方,最重要的《孟子·尽心下》一段:“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圣人”的“人”字尚待定夺。因此,思孟五行说的关键,还是在于子思与仁义礼智圣五行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