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闻传播史研究在中国出现了诸多转向,其中有两个方面尤其引人注目:一是地方新闻史、地方史志,特别是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受到高度重视;二是研究视野、理念和方法呈现多元化拓展态势。在此背景下,探寻新闻传播活动与区域社会变迁的历史性互动就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大致有如下三类。

一是关注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业的历史轨迹和现实特征。此类研究侧重于在丰富的史料积累基础上进行历史过程的描述,兼有基于少数民族社会特殊语境下较为深入的个案研究。这类研究或以行政区域为界,或以个案为对象展开,力图呈现社会变迁中少数民族新闻业的发展路径、特征和趋向。如郑保卫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发展报告(1949—2010)》[1],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业的演进轨迹和发展特点,具有重要的展示历史图景的参照作用。又如,白润生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通史》[2]、林青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广播电视发展史》[3]等均带有全景展现、专题论述的特点。在个案研究方面,不少学者从少数民族媒介考察入手,展开了多向度的研究。如单晓红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发展历史与现状》[4]一文就云南省出现过的少数民族报纸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调研,分析了《西双版纳报》傣文版、《德宏团结报》四种民文的报纸、《怒江日报》傈僳文版,以及云南境内的藏文报纸等少数民族文字报纸的生存状况与困境,进而提出,办好民族文字报纸,不仅满足了少数民族的信息传播和文化娱乐的需要,更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在于运用现代新闻传播手段加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吴定勇的《南侗大众传播发展及其对侗族传统传播方式之冲击》、钟克勋的《民族语言媒体“在地人”传播实效探析》则通过田野考察或实证研究的方式,对少数民族媒介的社会影响机制进行探讨。这些成果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具有基础性作用。但整体上,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依然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二是从方法论层面展开的相关研究。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的《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5]是解释性研究的代表作,其贡献在于使新闻史研究不再局限于历史过程的描述,还关注于历史过程的深层解析。而舒德森的《发掘新闻——美国报纸的社会史》[6]则从传播学思路出发,以社会学为背景展开研究,成为新闻史研究的经典文本,之后他还撰文呼吁新闻史研究应当与其他领域的历史研究结合起来。这些成果对我国新闻史研究产生了方法论上的启示。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新闻史研究中进行了多元视角的尝试。如李彬的《中国新闻社会史(1815—2005)》[7]、陈昌凤的《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8]都是将新闻业的历史性考察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下,让新闻史叙述别开生面和更具阐释力。在论文方面,李彬、刘宪阁的《新闻社会史:1949年以后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一种可能》[9],江凌的《区域新闻史:一种社会研究范式》[10],于凤静的《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文化观照》[11],林溪声的《口述史:新闻史研究的一种新路径》[12]等,都对新闻史研究方法与路径进行了多元性讨论,这些成果都对地方新闻史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三是多学科领域对民族区域社会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民族区域社会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研究已成为民族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边疆学等诸多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可谓硕果累累,代表性成果如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办的自2003年连续出版的《西南边疆民族研究》,已形成多学科、跨学科、深度挖掘的研究态势。这些成果对云南当代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研究发挥着延伸与深化作用,有较为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本书建立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力图打破地方新闻史研究多以媒介和传播机构发展历程作为关注点的局限,以区域社会文化的整体性考察为研究起点。历史上,云南是边疆和多民族地区,具有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性和形态多样性特点,这也使得当代云南少数民族新闻业的历史进路和现实状况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点,具有重要而独特的研究价值。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书以传媒社会学为基本视角,将云南少数民族新闻业的历史性描述与阐释置于国家和边疆民族社会文化的双重语境中,而在文本叙述中采取了社会史的研究范式,将云南少数民族新闻发展纳入特定的“社会脉络”之中,以社会学的视野来考察大众媒介,尤其强调大众媒介与社会因素中的结构和能动性之间的张力关系。这一研究方法和视角有别于以往地方新闻史的叙述框架,具有方法论上的重要价值。

从研究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来看,本书在考察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云南边疆民族社会的历史性互动基础上,史论结合,讨论国家、民族的情感认同如何经由大众媒介建构,进而探寻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少数民族新闻业与云南边疆民族社会的互动路径和特殊规律。这对推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团结、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为了完成上述讨论,本书主要围绕以下研究对象和具体内容来展开。

首先是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的界定。本书作者团队将研究范围限定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这一指涉既有行政区划的意义,更具区域性社会文化意义;对少数民族新闻业则采用内容界定的方法,指以少数民族地区为传播范围,以少数民族受众为传播对象,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传播手段的新闻机构及其传播活动。具体来说,研究对象围绕德宏州、迪庆州、怒江州、西双版纳州等几个地区的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展开分析,具体调查和研究这几个地区的7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西双版纳》傣文版、《德宏团结报》傣文版、景颇文版、傈僳文版、载瓦文版,《怒江日报》傈僳文版,《迪庆日报》藏文版),4家少数民族语言广播频率(德宏、西双版纳、迪庆、怒江人民广播电台),4家少数民族语言电视(德宏少数民族语言频道、西双版纳少数民族语言中心、迪庆康巴藏语频道、怒江电视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络媒体(德宏“孔雀之乡网”、西双版纳傣文新闻网站、“怒江大峡谷网”、迪庆新闻网站)等几方面。

其次,研究内容具体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整体变迁状况。对当代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变迁、特征进行整体把握,聚焦于云南德宏、迪庆、怒江、西双版纳等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演变的总体特征,并以此作为本书的基本背景。展现当代云南少数民族新闻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图景。第二部分通过深度和典型个案的分析,深刻展现云南少数民族新闻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社会互动,并对每个地区典型的少数民族媒介与传播现象进行个案剖析。理论探讨的核心在于剖析现代传媒与民族区域社会的关系。基于史料和田野调查收集的资料,在传媒社会学的视野下,探析这一区域少数民族新闻业与边疆民族社会的历史性互动。这部分深度个案的探讨主要围绕边疆治理、市场格局、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社会整合等多个层次展开。分析和总结少数民族新闻业和民族区域社会的互动机制。从理论和应用层面探讨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少数民族新闻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现代化路径,研究其与边疆民族社会的互动机制。第三部分本书作者团队对四个少数民族地区不同代际报人和新媒体从业者进行了口述访谈,共计完成了96个访谈。作为一种类似于以个人为中心的民族志研究,通过对报人和新闻从业者个人生命史的回溯和呈现,着眼于个人体验以及个人的主体性,从个人的视角展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整体特征和少数民族新闻业的发展轨迹。

当代云南少数民族新闻社会史的研究较为全面和清晰地勾勒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关系,并探析以上社会因素及技术结构对新闻业和传播理念的建构过程。新闻传播既是社会变迁的见证者,也是社会变迁的一个部分,对云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历史考察,既能反映云南的当代社会变迁,又能窥见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对于边疆民族社会的能动意义和建构功能。本书以传媒社会学为研究视角,将云南少数民族新闻业置于边疆民族社会情境中进行整体性考察,凸显少数民族新闻业与边疆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性互动。

本书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从社会史的角度描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当代社会变迁和民族新闻业发展的历史图景,并对其中的重要现象、个案进行“显微镜式”的考察,凸显边疆与多民族特性。在此基础上,围绕传播与社会两条线索进行关联性分析,考察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边疆民族社会的历史性互动,探析其内在的社会动因,进而探寻少数民族新闻业与边疆民族社会互动的特殊规律和现代化路径。这些特点让本书内容具有较为突出的创新性。

【注释】

[1]郑保卫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发展报告(1949—2010)》,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

[2]白润生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通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林青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广播电视发展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4]单晓红:《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发展历史与现状》,载《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编委会编《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经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

[5][美]迈克尔·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埃德温·埃默里著,展江译:《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美]迈克尔·舒德森著,陈昌凤、常江译:《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7]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1815—2005)》,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陈昌凤:《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李彬、刘宪阁:《新闻社会史:1949年以后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一种可能》,《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3期。

[10]江凌:《区域新闻史:一种社会史研究范式》,《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11]于凤静:《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文化观照》,《新闻大学》2012年第3期。

[12]林溪声:《口述史:新闻史研究的一种新路径》,《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