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社会发展和新闻事业变迁

第一章 德宏州社会发展和新闻事业变迁

一、边境德宏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德宏州)是全国30个、云南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著名的“孔雀之乡”。“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德宏全州辖芒市、瑞丽两市,以及梁河、陇川、盈江三县,以及我国边关名镇畹町,5个县级单位当地人又俗称“外五县”,东面与保山市相邻,北、西、南三面都与缅甸接壤,全州除梁河县外,其余4个县市均为边境县市。州内有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5个世居少数民族[1]。截至2021年末,德宏州常住人口为131.6万人,其中傣族人口为35.88万人,景颇族人口为13.45万人,阿昌族人口为3.11万人,傈僳族人口为3.44万人,德昂族人口为1.44万人,五个少数民族占全州总人口比例的45.84%。全州城镇人口为64.92万人,乡村人口为66.68万人,城镇化率达49.33%[2]。景颇族、傈僳族和德昂族是“直过”民族(从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5个世居少数民族与缅甸和印度东北部的掸族、克钦族、勃欧族、阿萨姆族等民族同宗同源、同语同俗,同一民族跨境而居,长期保持着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

(一)历史沿革

根据考古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宏地区就有人类居住。公元前425年,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傣族先民以“勐掌”(今保山坝子,汉译“乘象国”)为中心形成联盟国家“勐达光”(汉译“哀牢国”),今德宏州属“勐达光”(哀牢国)的一部分。到公元前364年,傣族先民就在今瑞丽江流域建立了勐果占壁王国。公元前4世纪,德宏就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通往缅甸、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陆路商贸交通线“蜀身毒道”的必经之地。47年,“诏达光”(哀牢王)贤栗率“勐达光”(哀牢国)各部族归附汉朝,“勐达光”(哀牢国)成为汉朝的附属国。76年,“诏达光”起兵反汉,被汉朝平定后,“勐达光”残余势力转移至怒江以西地区,很快又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区(先在盈江、后在瑞丽)崛起,汉史称“掸国”,傣史仍称“勐达光”。德宏成为“勐达光”(掸国)的中心地区。1312年,“勐卯”(瑞丽江河谷盆地)的傣族头人(麓川路总管)混依翰罕兼并周边地区、建立“勐卯弄”(汉译“麓川国”),以猛虎曾跃过头顶而自号“思汗法”。思汗法通过武力和招抚统一了大多数傣族地区,境内有勐卯、勐宛、勐腊、勐盏西、勐底、勐养、勐焕、勐遮放等“勐”级行政区,德宏成为“勐卯弄”(麓川国)的统治中心,也是傣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659年,降清的明将吴三桂进驻云南,德宏众傣族“土司”归附清朝。清朝沿用明制统治德宏,保留德宏境内的傣族“土司”管理制度,德宏分属云南行省腾越厅和龙陵厅。自1382年以来,到1956年民主改革彻底废止,德宏土司制度经历了574年之久,是云南省土司制度延续最长的地区[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潞西,5月15日德宏全境和平解放。军政代表团接管设治局,建立潞西县和瑞丽、陇川、盈江、莲山、梁河5个民族行政委员会,隶属保山专区。1956年4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改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专区并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辖保山、腾冲、昌宁、龙陵、潞西、梁河、盈江、莲山、陇川、瑞丽10县及畹町镇。1963年8月,德宏与保山地区的建置分开,德宏州辖潞西、梁河、盈江、陇川、瑞丽5县及畹町镇。1969年11月,撤销德宏州,并入保山地区。1999年2月,撤销畹町市,设立瑞丽市畹町经济开发区(副县级)。至此,德宏州辖两市三县,即潞西市、瑞丽市和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2010年7月,国务院批准潞西市更名为芒市。“芒市”是国务院继1989年以后正式批准的唯一的专名和通名只有两个字的县级市名称。“芒市”既是专名,其“市”字又是政区通名[4]

(二)自然环境

德宏地处云贵高原西部横断山脉的南延部分,高黎贡山的西部山脉延伸入德宏境内形成东北高而陡峻、西南低而宽缓的切割山原地貌,全州海拔最高点在盈江北部大娘山,为3404.6米,海拔最低点也在盈江的西部那邦坝的羯羊河谷,海拔仅有210米,全州一般海拔在800~2100米,州府芒市海拔为920米,地表景观由“三山”(大娘山、打鹰山、高黎贡山尾部山脉)、“三江”(怒江、大盈江、瑞丽江)、“四河”(芒市河、南畹河、户撒河、芒东河)和大小不等的28个河谷盆地(坝子)构成,河谷盆地面积占全州土地面积的17.1%,其中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坝子有盈江坝(55.23万亩)、陇川坝(29.72万亩)、芒市坝(瑞丽坝20.42万亩)、遮放坝(11.82万亩)。境内主要有怒江、伊洛瓦底江两大水系,江河湖泊和地热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达218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300多万千瓦。除此之外,全州共有70余个湖泊、70多个地热温泉[5]

德宏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资源也是得天独厚的,全州紧靠北回归线附近,所处纬度低,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东北面的高黎贡山挡住西伯利亚南下的干冷气流入境,入夏有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西南倾斜的山地迎风坡上升,形成丰沛的自然降水,加之低纬度高原地带太阳入射角度大,空气透明度好,是全国的光照高质区之一,全年太阳辐射在137~143卡/厘米,年降雨量1400~1700毫米,年平均气温在18.4℃~20℃,年日照2281~2453小时,年积温6400~7300℃,年陆地蒸发量在1400~1900毫米之间,干旱指数在0.4~1.2之间[6]。这一切形成了德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雨热同期,干冷同季,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霜期短、霜日少的特点,为多种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和越冬条件,花果繁茂,素有“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之美称。优越的气候为德宏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德宏成了小粒咖啡、柠檬、坚果、橡胶、香料烟、优质大米等作物的重要生产基地。

(三)民族文化

德宏地处中华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中原文化与边境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佤族、傈僳族世代跨境而居。这些众多的跨境民族,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跨界民族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化和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下,更加具有典型性和现实性。[7]傣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傈僳族的“阔时节”、德昂族的“浇花节”、瑞丽“国际珠宝文化节”以及中缅“胞波狂欢节”、中缅边境交易会等节会已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促进边疆和谐稳定、促进中缅友谊的重要文化交流平台[8]

德宏是我国傣族聚居地最多的地区,德宏的傣族约占全国傣族人口的30%。傣族是一个精于农耕的民族,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傣族文化源远流长,傣文书籍《贝叶经》《俄并与桑洛》已是经典,民间舞蹈《孔雀舞》深入人心。广为人知的傣族泼水节于4月12日至14日举行。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佛教节日,即浴佛节或佛诞节,是从印度的“洒红节”和到圣河沐浴的习俗演变而来,有浴佛、过年、祈雨、迎春耕、祝愿人畜兴旺和五谷丰登之意。德宏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分摆奘、朵列、摆润和左底4个教派[9]

德宏的景颇族约占全国景颇族人口的95%以上,景颇族有5个支系,分别是景颇、载瓦、喇期(茶山)、浪哦(浪速)和波拉。景颇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其中载瓦语支系的语言属缅语支的载瓦语。现在人们使用的文字是1957年创制的新景颇文和载瓦文。在德宏属于景颇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目瑙纵歌节,源于创世英雄宁贯娃的传说。目瑙纵歌节一般都选定在农历正月中旬,为期3至7天。节日当天,景颇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一早便结队汇集到目瑙纵歌广场进行欢庆。目瑙纵歌由两位德高望重的“瑙双”领头。瑙双头戴犀鸟嘴和孔雀帽,手中挥舞长刀,边歌边舞。舞场中央竖立有高大的“目瑙示栋”标志,上刻目瑙纵歌的路线,人们围着“目瑙示栋”尽情歌舞,参舞者少至数百人,多至上万人,也被称为“万人舞”[10]

阿昌族起源于青藏高原北部,大约在13世纪从澜沧江流域的玉龙一带进入德宏,在德宏州内阿昌族主要分布在梁河县、陇川县、芒市(原潞西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建立了3个阿昌族乡,分别是九保、囊宋、户撒。与傣族、景颇族不同的是,阿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使用的是汉文和傣文。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一般兼通汉语和傣语。阿昌族的男女喜欢用对歌的方式展开娱乐活动,盛行“山歌恋”。他们的民族服饰的特点以腊撒地区保留较多,其中妇女佩戴的高达一尺的黑包头在国内外很少见。阿昌族也有属于自己的节日——阿露窝罗节,每年3月20日至21日举行,热情好客的阿昌族群众身着艳丽的服饰,和着象脚鼓、铓锣的节奏,唱歌跳舞,伴着一声声响彻整个户撒坝子的鞭炮声,舞起青龙、白象,与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共享节日的快乐[11]

相比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在德宏的傈僳族占全国傈僳族总人口的比重较小,仅有3.3%。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傈僳语。傈僳族人民的节日——阔时节,亦称“拉歌”节,意即新年歌舞节。节日时,附近村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跳三弦、芦笙或“木瓜瓜切”舞,举行火枪、弩箭射击比赛及对歌等活动[12]

分布在德宏州各地,以芒市三台山居多的德昂族,是云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德昂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德昂语支。德昂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薯类等,擅长种茶[13]

著名作家艾芜、王小波分别在他们的代表作《南行记》和《黄金时代》等作品中,以独特的方式讲述德宏故事。著名音乐家施光南和杨非,通过他们的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将德宏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提炼成了醉人的旋律,传唱不衰。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边地文化、生态文化、珠宝文化,使德宏成为全国少有的旅游资源组合配套最完美的地区。2018年德宏组织参加“魅力中国城”竞演活动,在22个城市中以年度总分第二的成绩荣膺“2018‘魅力中国城’十佳魅力城市”。截至目前,全州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傣族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10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47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0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66人;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8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193人。2017年,“傣族木雕”等6个项目成功申报成为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14]

(四)经济发展

德宏州2019年获批设立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德宏片区。瑞丽作为中国西南最大的内陆口岸,是中国17个国际陆港城市之一,是国家支持的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这一切利好政策和发展规划都为德宏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机遇。德宏州2019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2亿元。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79元,比上年增长8.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09元[15]

近年来,德宏州的工业稳步发展,形成以水电为基础,制糖业为支柱,具有一定规模的电冶、建材、医药、竹木加工、采矿、橡胶、粮食加工、茶叶以及新兴的生物创新开发等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地方工业体系。德宏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发展边境贸易,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摩托车、电子电器、珠宝红木等产业稳步发展,纺织服装等新产业快速发展。在农业发展方面,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良好,咖啡、坚果、柠檬、油茶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荣获了中国“坚果之乡”“咖啡之乡”荣誉称号。基本形成以芒市咖啡、瑞丽肉牛、陇川蚕桑、盈江坚果、梁河茶叶为代表的“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16]

在旅游经济方面,德宏州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游客,特别是两个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瑞丽市和芒市旅游资源丰富。瑞丽的迎客榕树造型奇特,为众多影视专家所青睐,《边寨烽火》《孔雀公主》《戴手铐的旅客》《西游记》等10多部影视片都在这里拍摄过外景。芒市的勐焕大金塔是中国第一金佛塔,亚洲第一空心佛塔,被青山绿水环绕,光彩夺目,它不仅是芒市标志性的建筑,也是生活在这里的傣族人民的圣地。德宏州为推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壮大,建成畹町边关文化园、边寨喊沙、景成地海、龙安温泉、金塔温泉和孔雀湖酒店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芒市、瑞丽市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孔雀湖、姐告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积极推进;不断加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积极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旅游革命”九大工程和“一部手机游云南”全面推进。德宏州2019年全年接待游客2960万人次,增长17.8%,旅游业总收入540亿元,增长13.4%,是德宏州各项经济指标增长速度较快的指标之一[17]

德宏紧邻世界著名珠宝玉石、名贵硬木产地缅甸,使得其成为全国最大的珠宝翡翠、红木制品交易市场和集散地之一。近年来,珠宝翡翠已经成为德宏州的一张名片,互联网销售特别是直播交易业态呈爆发式增长,瑞丽珠宝翡翠网络销售名声在外。

(五)区位优势

德宏州三面与缅甸接壤,有503.8千米的边境线。在漫长的边境线上,有6个通道、28个渡口与缅甸相通,24个乡镇与缅甸7个城市、29个集镇山水相连、村寨相望,9条公路直通缅甸北部的重要边境城市。德宏拥有3个国家级一类口岸、2个二类口岸,是云南省特殊经济功能区最密集、口岸综合流量最大的地区[18]

德宏拥有瑞丽、畹町两个国家一类口岸以及章凤、盈江两个国家二类口岸,是中缅之间的陆路大通道,与缅甸东部山区相连,两国居民跨境而居,语言与文化习俗相似,一衣带水,胞波情深。德宏州有9条公路、28个渡口、64条通道及1条国际通信光缆、9条输电线路连通缅甸。2019年,德宏州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成功举办第十八届中缅边交会,共吸引11个国家2000余种商品参展,交易总金额18.2亿元,签约产业投资项目7项、协议金额178.3亿元;成功举办第五届跨喜马拉雅发展论坛暨第十届西南论坛、首届中缅跨境电商论坛、中缅跨国新年晚会、中国德宏—泰国达府文化夏令营等国际交流活动,邀请了10个国家的各界人士入境考察,派出组团访问了26个国家和地区,民心更加相通;全州口岸进出口总额126.7亿美元、增长14.2%,进出口货运量2080.3万吨、增长28.9%[19]

德宏州作为我国,也是云南通往南亚、东南亚,特别是直达印度洋的一个最便捷的通道,从德宏出境经缅甸打通印度洋连接云南的通道可以打破我国的“马六甲困局”。货物从此通道进入中国,不仅可以避免经过危机四伏的马六甲海峡,运输成本和时间也将大大减少。特别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德宏从开放的“末梢”变为开放的前沿,从交通的末端变成了交通的枢纽。德宏州正立足通道枢纽、产业基地、交流平台三大功能,抢抓“一带一路”和桥头堡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机遇,为德宏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实现跨越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前景。[20]如今,德宏已经成为连接“两亚” 和沟通“两洋”的经济平台、政治平台、友谊平台和合作平台。德宏作为中国走向印度洋的必经通道,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交往中的前沿、窗口与桥头堡,具有无可替代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德宏州新闻事业史

德宏州少数民族新闻业从最早的报纸、广播发展到电视、网络和微信传播,逐步迈向多媒体融合的传播模式。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变迁共同推动着德宏州少数民族新闻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德宏州颇具区域特色的少数民族新闻业发展史,并与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鲜活的图景。

(一)报纸

当地较早的《德宏团结报》在1955年1月1日正式创刊,以对开四版,汉、傣、景颇、傈僳4种文字对照出报。傣文版创刊初期,因买不到字模,采用手工抄写,后期采用石印印刷,傣文版出过周一刊、周三刊,之后确认为周二刊,一直延续至今,每周发行一期,社址暂定保山。1956年德宏自治州成立后,《德宏团结报》报社搬回芒市,改为铅印,“一报三文”对照出版(汉文和傣文、景颇文、傈僳文分别对照出版),并开始在全国各地邮局发行。1958年1月,汉、傣、景颇、傈僳4种文版开始分开单独出报,仍为四开报纸。之后,1965年6月傈僳文版因发行量仅70份而停刊。1966—1972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德宏团结报》被迫停刊,原民文版办报人员部分分流去其他单位[21]

1.傣文版

傣文源于古印度文字巴利文,由佛教高僧创立并随佛教传入而逐渐成形,傣文原有傣泐文(西双版纳傣文)、傣端文(金平傣文)、傣纳文(德宏傣文)和傣绷文。[22]1952年国家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指导委员会对傣文进行调查研究后,确认了时下使用的两种傣文,其中西双版纳傣文通行于西双版纳、思茅(今普洱)傣族聚居区,德宏傣文通行于德宏、保山、临沧傣族聚居区,两种傣文同源不同形,外观上看西双版纳傣文字形较圆,德宏傣文字形呈长扁形[23]

1972年10月1日《德宏团结报》傣文版复刊,一直发展至今。从1955年《德宏团结报》傣文版创刊以来经历了4次改版。创刊初期的傣文版只有一个版面用来对译汉文版新闻,1956年发展到汉文、傣文对照出报后,为了贴近傣族群众,该报除了新闻版,还开设了刊登诗歌、民歌和民间故事的文艺版。1997年底,根据形势政策发展需要,《德宏团结报》傣文版把第四版改为科普、文摘版,向傣族群众传播科普知识,增加知识性和可读性。1999年,《德宏团结报》傣文版在克服电脑文字输入问题后,开始采用电脑激光照排印刷,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印刷质量开始不断提高。2003年《德宏团结报》傣文编译室开始配置电脑,引进采编系统,不仅提高了新闻时效性,也让《德宏团结报》傣文版版面的美观度有所提升。2004年11月该报再次改版,一版为要闻版,刊登国内、省内和州内重要新闻;二版为综合新闻版,刊登民族风情、地方生产等内容;三版为文艺副刊,主要刊载本民族诗歌、民歌、散文和民间故事等;四版科普、文摘版,主要刊登种植养殖园地、卫生保健和法律知识等。2008年,《德宏团结报》傣文版为了方便排版印刷、提高效率,对版面进行了顺序调整,一版要闻版主要刊登从汉文版编译来的时政新闻;二版科普版,刊登从汉文网站、报纸编译来的卫生保健、科普知识;三版文艺版是傣文报的副刊,主要刊登通讯员来稿,以诗歌、民歌、散文、小说为主;四版地方新闻,刊登由汉文版转译或者通讯员来稿的地方新闻。由于办报经费紧张、人员紧张,《德宏团结报》傣文版目前的办报质量还有提升空间,该报新闻大多仍以编译汉文版为主,傣文版编译室采编人员采访机会较少。《德宏团结报》傣文版现有编译人员6名、排版工2名,出报由编译室主任通盘把关,各版人员要负责编写、转译、校对工作,其中要闻版、文艺版各有一人负责,科普版、地方新闻版各有2人负责。该报于2013年起开始“触网”,仅在德宏民语网有报纸电子版,但因输入法不统一限制了该报在网络、新媒体领域的发展。

近70年的办报历程,《德宏团结报》傣文版在民族团结、国家认同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该报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两会” 期间全版报道相关新闻,宣传《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在促进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面,该报刊登大量科技知识,选登农业致富典型。另外,二版“科普版”还刊登农业生产、卫生保健、教育拾零等内容。该报同样致力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开辟文化专版,为傣族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培养傣族文学爱好者和通讯员队伍。目前,《德宏团结报》傣文版发行量在3000~3500份,80%的读者为农村订户,发行范围除本州外,保山、西双版纳、临沧、普洱、昆明、北京等地区也有读者订阅。

2.景颇文版

景颇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缅甸、越南的山区,德宏州是云南省内景颇族人口聚居地,占全国景颇族总人口的95%以上。除德宏州外,景颇族在怒江州的片马、古浪,临沧市的耿马,保山市的腾冲,西双版纳州的勐海以及普洱市的澜沧也有少量分布。景颇族包括景颇、载瓦、浪峨(浪速)、勒期(茶山)、波拉五个主要支系,盈江县和梁河县以景颇支系为主,有一小部分载瓦支系;潞西县(今为芒市)以载瓦支系为主,间有景颇支系村寨;陇川、瑞丽两地为景颇支系和载瓦支系杂居。[24]景颇族使用景颇语和载瓦语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支,在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上有很大区别,但在一些古老的词和基本语言成分上又有同源关系。因当地汉族将景颇族统称为“山头”,叫景颇支系为“大山”,载瓦支系为“小山”。因此,景颇语、载瓦语又称“大山话” 和“小山话”。景颇族的文字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进入缅甸传教,为方便传教,用拉丁字母为该族创建了一套文字[2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民族语文工作者对景颇族语言文字重新考证、改进,创制了新景颇文和新载瓦文。

《德宏团结报》1955年创刊初期,景颇文与汉文、傣文、傈僳文同处在一张四开四版报纸上,景颇文版仅占一版,对译汉文出报。1956年景颇文版改为四开四版,汉文、景颇文对照出报,增开受景颇族群众欢迎的文艺版。1997年,景颇文版再次改版,在原有的新闻版、文艺版基础上增开文摘版和科普版,增加信息量,增强可读性和知识性。主要刊登:贴合景颇族群众需要的国内、省内、州内新闻,这部分新闻从汉文版进行编译;法律知识、致富之路、种植园地、养殖园地、卫生保健、生活小知识等景颇族群众实际生活所需的科普常识;诗歌、民歌、民间故事、散文等文艺类文章[26]。景颇文版帮助景颇族群众了解社会、了解国家方针、学习科技知识、传承民族文化是该刊的办报目标。

除1966—1972年停刊6年外,《德宏团结报》景颇文版一直处于正常出报状态,截至2016年1月22日共刊印出报6047期。《德宏团结报》景颇文版创办初期先后经历石印、铅印,1999年1月1日起开始采用电脑激光照排印刷,2009年5月实现了彩色印刷。目前,《德宏团结报》景颇文版已发展为四开四版出版,周二刊,发行量约为每期1000~1500份。该文版于2013年可以在网上阅看。

3.载瓦文版

20世纪50年代,针对载瓦文的存在有两种观念:支持者认为载瓦和景颇属于不同支系,两种语言虽均为拉丁字母,但在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上有很大区别,且属于不同语支,两种文字都应予以重视;反对者认为同一个民族使用两种文字不利于交流。直到1983年,在载瓦支系群众的要求和民族语言文字专家的论证下,德宏州才开始恢复载瓦文字的使用,这也是《德宏团结报》载瓦文版创刊相对较晚的主要原因。

1984年,在朵示拥汤、赵为民等人的努力下,《德宏团结报》开始进行载瓦文版的创刊筹备工作。1985年8月1日,《德宏团结报》载瓦文版创刊。创刊初期,载瓦文编译室工作人员和景颇文编译室一同办公,通用景颇文版刊号。1986年,载瓦文版和景颇文版分开办公。1997年,在云南省委宣传部的批准下,载瓦文版有了独立的正式刊号。1998年,载瓦文编译室成立。1985年创刊时,载瓦文先为半月刊,1986年1月改为周刊,同年开始通过邮政公开发行。载瓦文版目前为四开四版,第一版为要闻版,主要刊登国内、省内、州内新闻,内容来源为汉文版;第二版为综合新闻版,刊登反映本地、本民族的新闻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刊载有大量通讯员来稿;第三版为科技服务版,设有“科普园地”“生活百科”“卫生常识”等栏目;第四版为文艺副刊,刊载有该民族作者的小说、诗歌、散文、民间口传文学等。1999年1月起,该版本改为激光照排印刷,2009年5月起实行彩色印刷。

4.傈僳文版

傈僳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早在8世纪以前傈僳族就已居住在四川雅砻江和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两岸广大地区,后来逐渐由东向西迁徙。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傈僳族逐渐成为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形成了一个以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独龙江为核心的居住区域,另有部分傈僳族分布在缅甸、泰国、老挝、印度等国家。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傈僳族在中国有76.3万人,其中有73.3万傈僳族群众生活在云南省境内,德宏境内的傈僳族人口有3万余人,大多居住在苏典傈僳族乡、陇川弄闲、盈江卡场、户撒乡、东山乡[27]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即傈僳文,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20世纪以来傈僳族先后使用过多种不同形式的傈僳族文字,目前只有老傈僳文和新傈僳文还在社会上通用,这两种傈僳族文字皆由拉丁字母变形而来,一般境外傈僳族使用老傈僳文,德宏州的傈僳族大多使用老傈僳文。[28]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进入滇西地区传教,为方便传播宗教思想,传教士设计了一套用大写拉丁字母及其变体书写的文字方案,1919年后该文字开始在滇西北和缅北傈僳族地区推广使用,这就是老傈僳文,又称“圣经文字”。[29]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指导委员会又帮助傈僳族编制了一套新文字,1964年1月怒江州决定正式推广新傈僳文使用。随着傈僳族地区宗教传播活动的发展,以及老文字社会功能的增强,新文字的使用开始衰退。不同文字的推广普及也影响到了办报工作,《德宏团结报》傈僳文版、《怒江报》傈僳文版都有过使用新文字出报的经历,但迫于傈僳族群众实际需求,这两份报纸后来均改为老傈僳文字出报。

与《德宏团结报》傣文版、景颇文版同时创刊的傈僳文版是国内第一份傈僳文报纸,相比创刊于1983年的《怒江报》傈僳文版早了28年。《德宏团结报》傈僳文版创刊于1955年,10年后(1965年),因发行量仅有70份被迫停刊。1966—1972年《德宏团结报》停刊,直到1972年10月《德宏团结报》搬回芒市复刊时,傈僳文版才开始恢复出报,期间停刊7年。在《德宏团结报》傈僳文版发展历程中经历了4代报人,因人员短缺问题,几代报人中出现了夫妻办报、子承父业的现象,同时为支撑报纸正常出版,该版采用包版负责制,4位采编每人一个版面,每位采编人员要负责完成所分配版面的编译、画版、图片、排版、校对工作。1999年,《德宏团结报》傈僳文版在解决了民族文字电脑输入问题后,由铅印改为电脑激光照排。2003年起《德宏团结报》傈僳文报编译室开始使用电脑采编系统。2009年起开始出彩色版,2012年改为全彩印刷。《德宏团结报》傈僳文版现为四开四版周刊,使用老傈僳文出报,发行量为800~1000份。第一版为时政版,主要刊登国内、省内、州内时政新闻,这一部分新闻主要转译自汉文版;第二版为法规版,主要刊登法律常识、法律案件、政法新闻;第三版为文艺版,主要刊登傈僳族通讯员写的山歌、民歌、民间故事等;第四版为科普版,以刊登生活常识、致富信息、科普知识为主。

5.缅文版

2015年12月24日,《德宏团结报》创办了缅文版《胞波》,该版使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独立刊号出报,暂时实行免费赠阅,计划未来通过邮政部门公开发行。该版主要以中国涉缅单位、中国境内缅籍人员、缅甸国内民众为读者对象[30]。目前《胞波》为对开四版全彩大报,周刊,每周五出刊,每期发行量在10000份左右。第一版为时政前沿,主要刊登中缅两国高层交流互动新闻,以及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成绩等;第二版为中缅商情,以刊载中缅两国贸易商情、投资动态为主;第三版为直通中缅,该版重点宣传服务类消息和招工信息,服务来华缅籍人员;第四版为文体前沿,主要宣传两国的旅游文化、民族文化、异域风情和环球体育新闻。

(二)广播

德宏广播电台是云南省建台时间最早的地州台之一,于1974年批建,1978年试播,1979年9月建成,同年10月1日开始用汉语普通话、傣语、景颇语3种语言播音,1985年5月1日增加景颇族载瓦语播音。初期主要的节目有3档:新闻(转播中央新闻,德宏地方新闻)、文艺节目和专题。专题包括农业科技、农村带头人先进事迹,之后增加了傣语艺人的事迹[31]。2005年,民语广播的节目经历了一次改版,景颇语、载瓦语、傣语部都改为1个小时的节目(早上播1个小时,中午和晚上重播),新闻从原来的10多分钟增加到20分钟。从2009年底开始,德宏广播电台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作,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出缅语广播,覆盖德宏州全境和周边的保山市、腾冲、龙陵,以及缅甸部分地区,被称为边境地区的“国际广播电台”。2011年8月30日,德宏人民广播电台与德宏电视台合并成立德宏广播电视台。目前德宏广播电视台的民族语频道用傣语、景颇语、载瓦语三种语言全天播音9小时,转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缅甸语节目3小时,共12小时。

德宏民语广播的节目收听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调频收听。芒市地区使用中波频率(900KHz)收听,在各县市采用调频106.1MHz或在各个民族村寨架设广播定点接收器作为民语广播的补点覆盖,覆盖德宏州全境和周边的腾冲、龙陵,以及缅甸九谷、木姐、南坎等地区[32]。另一种收听方式是利用手机收听。2013年,德宏州的各大民语节目入驻蜻蜓FM、喜马拉雅FM等手机收听平台,提高了听众收听民语广播节目的便利性,扩大了听众群。德宏民族语广播节目经历了多次节目改版后,目前开设有《德宏新闻》《国内外要闻》《农业科技》《健康与卫生知识》《举案说法》《傣族歌手唱德宏》《民族风情》《双语双学》《民族艺术剧场》《民族风乐韵》《文艺点播》《文艺直播》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多档自办节目。

德宏广播台建台至今经历了三次跨越式的发展。第一次是2010年广播台实现了“无纸化”,从纸质到电脑的跨越。第二次是直播节目的开创,德宏广播电台的第一个直播节目于2010年12月31号开播,第一次做的直播点播节目是载瓦语歌曲点播。之后,直播节目便成了广播台的精品栏目,是群众参与性、互动性最强的一档栏目,也是听众最喜爱的节目之一。2016年1月,由于听众反响强烈,民语文艺直播点歌节目由一星期一次增设为一星期两次,分别在周一和周五播出,是民语广播重点打造的精品栏目之一。第三次是2014年,德宏民语广播开始举办听友见面会,与听众面对面接触,进行自我宣传。目前,德宏广播台的工作人员已经到德宏的5个市县的多个乡镇召开听友会。通过举办听友见面会,借助新媒体力量,把现场活动及时传播出去,发挥广播“快”的优势,同时也解决了广播节目“看不见”的问题。

(三)电视

德宏少数民族语言电视的发展始于1992年德宏电视台民语部建立,之后为了满足民族地区不断增长的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生活需求,1997年在云南省广播电视厅的批复下成立了德宏少数民族语言电视译制中心,成为一家独立运营播出民语译制节目的机构,与德宏电视台民语部一同为推动德宏州少数民族电视发展做出了贡献[33]

德宏电视台民语部成立之初,主要以播放傣语译制的中央新闻和德宏新闻为主,辅以少量傣语译制的专题节目,之后陆续开播景颇语和载瓦语新闻。1999年之后德宏电视台进行改革,要求各个部门创收,民语部创收有一定困难,实行单位负责发基本工资、奖金由部门创收获得的运营模式。在创收的压力下,民语部开始与德宏农业局、工厂(如水泥厂、机械厂)、检察院、法院联合举办专题节目。一直以来,德宏电视台民语部有三类节目:一类是民语新闻(主要是把汉语的德宏新闻翻译成傣语、景颇语和载瓦语后再播出);一类是文艺节目(主要播放民语歌手的音乐MV);一类是专题节目(包括译制专题节目和自采专题节目)。

傣语新闻在每周一、三、五的汉语新闻播完后播出,景颇语和载瓦语新闻在每周二、周四播出,播出时长为12~15分钟;专题节目播出时间不固定。在积极探索自采自编民族语栏目的过程中,民语部先后开办了《民族之窗》《傣语综合栏目》《边寨新貌》《禁毒前沿》《交通之声》《德宏艺苑》等节目,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发挥重要的影响力,为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摘自《德宏广播电视台发展成就概述》)。2012年4月,德宏电视台民语部划归德宏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电视译制中心(以下简称“德宏民语电视译制中心”),圆满完成了民语新闻播报和民族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6名工作人员全部并入德宏民语电视译制中心。

德宏民语电视译制中心成立之初主要是译制傣语新闻类节目或者社教类节目,以及民族音乐电视点播,傣语译制的云南新闻和自采的傣语德宏新闻每天都播出,播出时间为2小时。2007年3月8日增办了景颇语节目和载瓦语节目,使得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成了德宏州传媒战线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西新工程”大力推动了德宏的民语宣传工作,德宏民语电视译制中心除了译制新闻类和科教类节目,也开始大批量译制影视剧,增加了更为丰富的自采自编栏目,如《五彩德宏》《孔雀之乡》《快乐新农村》。中心译制的新闻类节目有《中央新闻》《云南一周要闻》《德宏新闻》,科教类节目有《今日说法》《动物世界》《农业科技》(也叫《科普文化园》),自办栏目有《今日点唱》和《文艺欣赏》。德宏民语电视译制中心每年译制200集电视剧,傣语电视剧100集,景颇语和载瓦语电视剧各50集。译制影视剧的类型分为农村生活题材片、中国文化题材片和战争片,影视片的选择标准主要是符合民族习惯和国家政治,弘扬中国文化和正能量。具有代表性的民语译制影视片有电视剧《西游记》(傣语)、电影《唐山大地震》(景颇语)、电影《叶问2》(载瓦语)。目前,德宏民语电视译制中心每天的节目播出顺序是从19:00开始播傣语新闻,20:00开始播景颇语或载瓦语新闻(两种语种的新闻交叉隔天播出),21:00开始播科教类专题节目,22:00开始播民语电视剧。

2008年,德宏民语电视译制中心以紧密联系老百姓为宗旨开办自采自编的大型节目《快乐新农村》,发展至今已成为德宏民语电视译制中心最具特色、影响力最大的一档节目,深受老百姓喜爱。《快乐新农村》制作初期主要是录制村寨的活动室落成、道路修建、民族节庆日的各种庆祝活动,进行后期编辑后于每周末晚上8点在民语频道播出1小时。2017年7月以来,节目增加了一个3~5分钟的片头专题片,专门介绍这个寨子的村风村貌,并通过微信直播间进行了几场直播,最高点击率突破了10万人次。

2017年7月,德宏民语电视译制中心也开始涉足缅语节目,与仰光缅语翻译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在瑞丽马拉松比赛期间翻译了《龙门飞甲》和《寻龙诀》两部影片,这两部影片已在木姐放映。另外,德宏民语电视译制中心还委托仰光的翻译公司把《发现德宏》系列微记录翻译成缅文,每个视频10多分钟,内容有“古老的茶农”“乡村的民宿”“乡村建筑与自然”“最小的留学生”等,德宏民语电视译制中心负责后期合成。目前翻译成缅文的电视剧有《西游记》、《舞乐传奇》和《中国远征军》,总共100多集。在没有播放平台的情况下,先在瑞丽姐告传媒集团的国门书社、曼德勒胞波书社、密支那胞波书社播放。

截至2017年12月,德宏民语电视译制中心从1997年不到20人组成的机构发展为集新闻与专题节目译制、汉语电视译制和自采自编民语节目为一体的民族语言文化传播机构,目前在编人员31人,外聘人员16人,其中傣语、景颇语和载瓦语译制部各6人。

(四)新媒体

新媒体时代来临,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传播方式为德宏州各民语传媒机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6年8月,中共德宏州委宣传部成立了国际互联网德宏新闻中心(以下简称“新闻中心”),属于德宏州宣传部的一个内设科室,2007年3月正式运行州委州政府门户网站“孔雀之乡网”。2008年10月,新闻中心与德宏团结报社、德宏广播电视台、德宏民族出版社、德宏少数民族语言电视译制中心一同并入州委组建的德宏传媒集团,确定为副处级二级法人事业单位。2014年7月,“孔雀之乡网”更名为“德宏网”。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该新闻中心已建构起两网(“德宏网”“德宏汇生活”)、五平台(“掌上德宏”微信、手机客户端、手机网、微博和“德宏快报”手机直播平台)、七语言文字(汉语、英语、傣语、景颇语、载瓦语、傈僳语和缅甸语)的立体传播体系。

为更好地服务德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新闻中心相继自主建设开通了集傣语、景颇语、载瓦语、傈僳语4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德宏民语文网”和“德宏网”英语文、缅语文版,用6种以上语言文字传播中国和德宏的图、文、音视频资讯。从2013年以来,《德宏团结报》傣文版、景颇文版、载瓦文版、傈僳文版以电子版报纸的形式在“德宏民语文网”上刊登。为了维系“德宏民语文网”的正常运转,新闻中心外聘少量兼职翻译人员完成网站内容的民语翻译工作。

早在2012年,《德宏团结报》就开通了微博,2014年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2016年相继开通了“玩转德宏”和“中缅商情”微信公众号,2017年的重点是4个民文报纸的微信公号和“Hi德宏”的App建设。2017年2月9日,《德宏团结报》正式开通傣语报、景颇语报、傈僳语报微信公众号,分别是“勐傣德宏”“景颇人”“多彩傈僳”,内容采用民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对照排版,每周推送一次新内容,其内容的供稿、编辑均由各个民语部人员一起完成。民文报微信公众号的内容一般包括与当地民族有关的新闻、科普法律常识和民间文学艺术。民文报微信公众号开通不到一年,其关注人数不断上升,相比于报纸,年轻读者群增长显著。在每期推送的内容中,自采民族文化内容最受欢迎,阅读量达到5000人次以上,最高突破了40000人次。

2013年以来,德宏广播电视台、德宏民语电视译制中心相继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民语节目的传播平台,收到了可喜的效果。目前德宏广播电台的所有民语节目在蜻蜓FM、荔枝FM、喜马拉雅FM上均可以收听,迎合了新媒体时代听众更多利用手机收听广播的习惯。从2017年年底开始,德宏广播电台办了微信公众号“德宏傣语广播”和“德宏景颇之声”,2017年11月10号推送了第一条消息,并把蜻蜓FM里的内容放进栏目里。2017年7月以来,德宏民语电视译制中心的《快乐新农村》节目增加了一个3~5分钟的片头专题片,专门介绍这个寨子的村风村貌,并通过微信直播间进行了几场直播,最高点击率突破了10万人次。

2017年,由德宏团结报社、德宏广播电视台、德宏民族出版社、德宏少数民族语言电视译制中心等多家单位于2008年10月合并组建而成的德宏传媒集团,投资2000万建立了以大编辑部形式打造“中央厨房”式的融媒体平台,通过技术促进各家单位实现实质上融合的同时,积极利用新媒体整合资源,提高德宏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播效率。德宏传媒集团融媒体中心投入使用,将推动德宏州民族文化传播事业在新媒体时代快速高效的发展。

【注释】

[1]《德宏各县(市)名称的由来》,德宏网,https://www.dehong.gov.cn/travel/lswh/content-87-2474-1.html。

[2]《德宏》,云南省人民政府官网,https://www.yn.gov.cn/yngk/szmp/dhz/201902/t20 190227_99296.html。

[3]《德宏历史沿革》,德宏网,https://www.dehong.gov.cn/news/dh/content-31-7-1.html。

[4]《“美丽县城”建设之芒市历史篇》,德宏网,https://www.dehong.gov.cn/travel/lswh/content-87-2636-1.html。

[5]《德宏州水系》,德宏网,https://www.dehong.gov.cn/news/dh/content-33-119-1.html。

[6]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志编纂委员会编著:《德宏州志-综合卷》,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110-111页。

[7]董强:《改革开放以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跨界民族关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8]《州情概况》,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dh.gov.cn/web/_F0_0_28D0791P481VMUCUAOTPHTSBS6.htm。

[9]《德宏少数民族之傣族——水的民族》,德宏网,https://www.dehong.gov.cn/dhbjx/mzwh/content-246-2093-1.html。

[10]《景颇族“目瑙纵歌节”》,德宏网,https://www.dehong.gov.cn/dhnews/ms/content-32-143-1.html。

[11]《阿昌族》,德宏网,https://www.dehong.gov.cn/news/dh/content-86-2007-1.html。

[12]《傈僳族》,德宏网,https://www.dehong.gov.cn/travel/mzwh/content-86-2009-1.html。

[13]《德昂族》,德宏网,https://www.neac.gov.cn/seac/ztzl/daz/gk.shtm l。

[14]《美丽德宏:唱响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今日民族》2018年12期。

[15]《德宏少数民族之傣族——水的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官网,https://www.dehong.gov.cn/dhbjx/mzwh/content-246-2093-1.html。

[16]《德宏州经济委员会工业经济发展成就》,德宏网,https://www.dehong.gov.cn/dehong/cj/content-34-397-1.htm l。

[17]《对州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闭会002号提案的答复》,德宏州文化和旅游局信息公开专栏,http://www.dh.gov.cn/lfw/Web/_F0_0_52AGVUNP4C198F2C1F5F470182.htm。

[18]《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情概况》,德宏州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网,https://www.dehong.gov.cn/dhbjx/mzwh/content-246-2093-1.html。

[19]《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1月8日在德宏州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德宏州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dh.gov.cn/Web/_F0_0_05FVCK7L 8N4GM8GO3BBJKB22KC.htm。

[20]李锦云、耿新:《“和平跨居”背景下云南省德宏州跨界民族文化传播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年第2期。

[21]《唱响时代主旋律——德宏团结报社55年改革发展创新纪实》,德宏州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dh.gov.cn/Web/_F0_0_28D0791P483W5E111T9TSSGAIOV KL6G.htm。

[22]罗美珍:《试论我国傣文和东南亚几种文字的关系》,《民族语文》1981年第4期。

[23]龚锦文:《关于德宏古傣文的源流问题》,《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第18期。

[24]刘璐:《景颇族语言简志:景颇语》,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1-4页。

[25]《景颇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官网,https://www.neac.gov.cn/seac/ztzl/jpz/gk.shtm l。

[26]《植根美丽德宏 再写时代华章——写在〈德宏团结报〉创刊60周年》,德宏团结报,https://wm.dehong.gov.cn/wm/content-6-833-1.htm l。

[27]《德宏民族团结40年|傈僳族社会历史——族系源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dh.gov.cn/cjb/Web/_F0_0_55GSPH3MBB896A137379410781.htm。

[28]张军:《傈僳族新老文字使用问题》,《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3年第1期。

[29]张军:《傈僳族新老文字使用问题》,《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3年第1期。

[30]《搭起传递胞波情谊的新桥——德宏州创办《胞波》缅文报12月面世》,德宏网,https://www.dehong.gov.cn/dhnews/mt/content-18-28570-1.html。

[31]《德宏人民广播电台机构信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dh.gov.cn/Web/_F0_0_28D0791P483W5E1053UZVGGE8NDU9GO.htm。

[32]《德宏人民广播电台机构信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dh.gov.cn/Web/_F0_0_28D0791P483W5E1053UZVGGE8NDU9GO.htm。

[33]《德宏电视台机构信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dh.gov.cn/Web/_F0_0_28D0791P483W5E1053UZVGGSFMP7DL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