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州社会发展和新闻事业变迁

第二章 迪庆州社会发展和新闻事业变迁

一、走进迪庆

迪庆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迪庆州),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1],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它位于滇、川、藏三省区交界的横断山脉,“三江并流”自然奇观的标志性腹心地带,在东经98°20′~100°19′、北纬26°52′~29°16′[2],地处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地方。东与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木里县)、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宁蒗县)接壤;南接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怒江州)的兰坪、福贡县;西与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的左贡、察隅县及怒江州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贡山县)毗邻;北与西藏自治区的芒康县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的巴塘、德荣、乡城县交错接壤。

全州行政区域总面积23185.67平方千米。东西最大宽度168.56千米,南北最大长度260.77千米[3]。至2022年末,迪庆藏族自治州辖香格里拉市、维西县和德钦县。共有29个乡(镇),其中:9个镇(含3个中心城镇、6个建制镇)、20个乡(含3个民族乡)。有196个村级单位,其中:16个居委会、180个村委会。[4]

迪庆州政府驻地香格里拉市,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的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小说里描写了一个名叫“蓝月”的狭长山谷,一个位于山谷高崖处的汉藏合璧且兼具天主教印记的喇嘛寺——香格里拉(Shangri-La),以及山谷尽头一座叫作“卡拉卡尔”的标准金字塔形状的雪山[5]。该书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悬念——“香格里拉”究竟在哪里?有学者考证,作家希尔顿是根据美籍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刊登在《国家地理》上的照片和文章描绘出的香格里拉。而现实世界中的香格里拉就在云南西北部的一个雪域小镇——中甸。1973年,中甸由迪庆藏族自治州管辖。2001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市。2014年12月16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国家民政部下文正式批准撤销香格里拉县,设立香格里拉市,以原香格里拉县的行政区域为香格里拉市的行政区域[6]

迪庆州境内共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州总人口的88.7%。其中,以藏族人口居多,约占总人口的36%[7]。复杂的地形条件塑造了这里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多民族杂居的现状和藏族的文化、历史脉络,形塑了这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

(一)建制沿革

1958年,在今维西县塔城镇戈登村发现的戈登文化遗址,经考古认定为距今约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唐武德四年(621年)设神州,今维西、香格里拉的部分地区为唐剑南道姚州都督府十三羁縻州之一。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灭杨干贞,建立地方政权,号“大理国”,取代南诏,维西改治属大理国。宋代(960—1254年),大理国废节度,设四镇八府,维西县境归么些大酋统辖,属四镇之一的成纪镇,名罗裒间,为大理国极边险僻之地。境内藏族聚居区在宋代成为藏传佛教兴盛的地方,而沿金沙江一线则为么些大酋所据,号花马国。南宋宝祐元年(元宪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率大军征大理国,至元八年(1271年),元忽必烈派兀都蛮率蒙古军镇守旦当(今香格里拉一带,原名中甸),同年置茶罕章宣慰司。至元三十年(1293年),云南旦当(中甸)划属宣政院管辖地。

明洪武五年(1372年),德钦归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奔不儿亦思刚招讨司磨儿勘(芒康)与万户府剌宗(巴塘)的管辖。清康熙六年八月(1667年),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受格鲁派之约请,挥兵占领中甸,在中甸设置独克宗(今中心镇),五世达赖喇嘛派宗官管理中甸地方,征收赋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中甸建立了地方最高权力机构,即官(土司)、民(老民)、神(寺院)三方组成的联席会议(吹云会议),商定政治、宗教经济等各方面大事要事。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清朝收复巴塘,巴塘设正、副土司,德钦复归巴塘管辖。清雍正元年(1723年),中甸划归云南省。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云贵总督爱必达奏准,将维西、中甸改隶丽江府,中甸升格为厅,将州判裁撤,改楚雄同知为中甸同知。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准将维西通判改为维西抚夷通判。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设阿墩子弹压委员(夏瑚),归维西通判节制,后试设县未果。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中甸、维西、德钦地方政权仍沿用旧制。1947年,云南省区域变更,行政督察区由7个改为13个,维西属第十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8年,第十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置于维西县,管辖维西、丽江、中甸、兰坪4县和德钦、贡山、福贡、碧江4个设治局。

1949年5月12日,中共维西党组织率领民众自卫队发动暴动,推翻了国民党领导的维西县政府,建立了临时人民政权,起名为维西县临时参议会。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维西县人民政府也于当日宣告成立,隶属滇西北人民专员公署。1950年5月10日,中甸县人民政府成立,属丽江地区专员公署。同年,中共丽江地委派出的随军代表接管德钦县参议会和设治局,建立县级人民政权机构(德钦县设治局),隶属丽江专区,维西也归属丽江专区。1952年5月,成立德钦藏族自治区及自治区人民政府。1955年12月,在德钦县首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决定将德钦藏族自治区改为德钦县,自治区人民政府改称为县人民委员会。1957年9月13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成立,辖中甸、维西、德钦3县,由丽江专区代管。1973年8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同意迪庆藏族自治州不再由丽江地区代管,直接受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2001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2014年,香格里拉撤县设市。[8]

(二)地形地貌

迪庆州地形近似蝶状,地质构造复杂,地势北高南低,地貌形态以山地、古高原面和岭峰为主,境内地理为“三山挟两江”。三山为梅里雪山、云岭雪山山脉、中甸雪山山脉,自西向东依次排列,中间奔腾着澜沧江和金沙江。州内最高海拔为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6740米,最低海拔为维西县碧玉河入澜沧江口处1486米。迪庆全州由于受地势、地貌及气候因素的影响,形成垂直分布的3种生态环境,即:高寒地区,海拔在2800~6740米;山区,海拔在2200~2800米;河谷地区,海拔在1486~2200米。

(三)气候特征

迪庆属温带和寒温带季风气候(河谷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6.3℃~11.8℃,最热月平均气温13.6℃~18.8℃,最冷月平均气温-2.3℃~4.2℃,绝对最低温度-27.4℃,年日照时数为1824.9~2150.2小时,降水量651.1~971.5毫米。雨季(5月~10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5%左右,无霜期为127~201天。“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迪庆特殊气候的真实写照。[9]

(四)自然资源[10]

迪庆州境内有澜沧江、金沙江自北而南贯穿全境,金沙江流经迪庆境内430千米,流域面积16810.8平方千米,澜沧江在迪庆境内流程320千米,流域面积7059.2平方千米,全州共有大小支流221条,沿两江干流四射分布,形成典型的羽状水系。全州水资源总量为119.73亿立方米,可利用量95.7亿立方米,境内两江一级河流硕多岗河、吉仁河、阿东河等可开发利用率较高,全州可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在1370万千瓦以上。迪庆境内光能、热量资源十分丰富,降雨充足,具有宜农、宜牧、宜投资开发的良好气候环境。

迪庆州被誉为“地球物种基因库”“动植物王国”和“天然高山花园”等。分布在迪庆境内的动物,哺乳类有120种,鸟类有290种,分别占全国的24.12%和云南的38.83%,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有109种。

分布在迪庆州境内的维管束植物有196种4485种,境内分布的高等植物中,中国特有种超过30%,区域特有种达600余种。境内国家级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29种,占全国重点保护植物总数的6.9%,占云南省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总数的17.4%。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秃杉1种,二级保护植物12种,三级保护植物16种。除此之外,迪庆州的山岭地带也是天然的药材宝库,冬虫夏草、贝母、知母、天麻、杜仲等数百种野生药材均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作为云南省重点林区之一,迪庆州是西南地区的富集林区。全州森林覆盖率达51.3%,林木总蓄积量22680万立方米,人均占有林量达到770多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林量的80倍。森林资源以云杉、冷杉为主,其次是云南松、高山松及其他针阔混交林。

位于“三江成矿带”腹心地带的迪庆州还拥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全国十大矿产资源富集区之一。目前已经探明和发现铜、钨、钼、铝、锌、锑、金、银、铁、锡等各类矿产41种,矿床和矿点达260处。

迪庆州草场资源丰富,全州草场覆盖度在60%~95%,现有牧草55科265种,草场面积达658.7万亩。

(五)旅游资源

迪庆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绚丽,浓厚的民族风情让迪庆成为天然的旅游胜地,境内有气势磅礴的雪山冰川、广袤肥沃的高原牧场、苍茫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点缀其间的高原湖泊,到处是奇妙无比的自然景观。包括云南省第一峰卡瓦格博峰、“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普达措国家公园,梅里雪山、虎跳峡、白水台、梅里大峡谷、长江第一湾、巴拉格宗峡谷、碧壤峡谷、千湖山等名胜景区,还有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哈巴雪山、纳帕海、碧塔海等省级自然保护区。以藏文化为主体的民族宗教文化,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民俗文化景观,还有充满宗教神秘色彩和历史文化积蕴的松赞林寺、独克宗古城、祖师洞、吐蕃铁桥遗址和铁桥东城遗址等。迪庆共有著名旅游景点20多个,是一个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富集区域。

(六)人口

2019年末,全州常住总人口40.0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69568人。在户籍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329556人,占总人口的89.17%。其中藏族人口133467人,占总人口的36.11%;傈僳族人口111938人,占总人口的30.29%;纳西族人口46684人,占总人口的12.63%。千人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别为:彝族16456人,白族15180人,普米族2294人,苗族1529人,回族1111人。2019年,全州人口出生率8.51‰,人口死亡率5.88‰,人口自然增长率2.6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7%。[11]

迪庆的世居民族有藏族、傈僳族、汉族、纳西族、白族、回族、彝族、苗族、普米族、怒族、独龙族共11个民族,其中,除回族通用汉语外,其他10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藏族、汉族、傈僳族、纳西族、彝族5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

(七)经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迪庆处于半封闭的自给自足、半农半牧的自然经济状态中,经济产业结构十分单一,农业占据绝对主体地位,其中以粮食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且生产条件差、生产水平低下。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例比较低。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发展缓慢、水平较低,到民国末年,全州境内只有8个邮电代办所,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也极其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40年间,迪庆州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工业比重较大幅度增加,到1990年底,迪庆州已有冶金、电力、煤炭、机械、建材、印刷等产业部门,工业企业105个,其中全民所有制31个,集体所有制74个。

2019年,全州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251200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同比增长11.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54502万元,同比增长5.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52833万元,同比增长19.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404670万元,同比增长6.6%。按总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61697元(总人口为年平均人口),比2018年增加9028元,同比增长10.6%。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18年的5.8∶41.4∶52.8调整为6.2∶37.9∶55.9。第一产业比重较2018年上升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较2018年下降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较2018年上升3.1个百分点。[12]

(八)区域文化[13]

迪庆地处南亚、西亚与东亚相交连接的中心位置,占据着丝绸之路南方枢纽地段,同时又位于青藏高原南缘山脉腹地,是滇、川、藏三省的结合地带,是历史上南北民族迁徙的要道,在这种环境之下的迪庆文化呈现出以藏文化为主,多元文化共存的独特多样的景观。

迪庆是著名的歌舞之乡,被国际音乐界称为“圣地”。藏族歌舞品类繁多、风格迥异,既有沉稳古朴的中甸锅庄,也有潇洒清扬的德钦弦子,既有柔中带刚的尼西情舞,也有豪迈奔放的塔城热巴。除此之外,彝族的打歌、苗族的跳乐、傈僳族的对脚舞、纳西族的东巴舞都给迪庆歌舞增加了多元的色彩。藏族人民在从事繁重劳作时与歌为伴,砍柴歌、筑墙调、打奶歌谣、伐木号子充斥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浓厚的宗教色彩也是迪庆文化的一大特征,迪庆境内除了有藏传佛教外,还有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天主教及传统的民间信仰东巴教和本主信仰等。迪庆藏族信奉藏传佛教;傈僳族除有本民族固有的民间信仰外,主要信仰基督教,也有一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及藏传佛教;纳西族主要有民间信仰“东巴教”;白族多信仰本主教;彝族主要信奉“毕摩教”;回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在迪庆州内,多宗教千百年来共存共荣,宗教文化也已经融入迪庆各民族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因而形成了带有浓郁雪域宗教色彩的迪庆民族文化。宗教艺术以藏传佛教艺术、“东巴艺术”最为著名。走进松赞林寺、东竹林寺等佛教寺院,造型生动细致的佛像、鲜艳精美的巨幅壁画、宏伟肃穆的建筑、丰富繁多的经卷、唐卡、法器展现着藏传佛教的博大精深。在东巴文化发祥地的三坝纳西族乡白地村,又可以看到祭天、禳灾、卜卦、驱鬼、丧葬等传统宗教仪式,看到用象形文字书写的祭龙王经、祭风经、除秽经、祈寿经、消灾经、开丧经、超荐经、占卜经等,感受纳西族原始信仰的深邃。

藏传佛教是印度佛教传入我国后与藏族原来信奉的苯教互相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藏族特点的佛教。8世纪,吐蕃王朝赤德松赞时期,俯角僧侣执掌政权,迪庆地区的佛教也兴盛起来。11世纪中叶后,藏传佛教各教派先后形成。1147年前后噶举派黑帽系一世都松钦巴到康区传教,此后该系二世活佛噶玛拔希自大都回到康区传教时到德钦路过梅里雪山一带,曾撰写“卡格博”祈祷文,并流传至今。1578年,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受丽江土知府木氏的邀请到云南传教。迪庆藏传佛教还不同程度地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祭祀仪式和境内藏族的一大批自然神衹,在佛经宣传中创作了大量的地方性佛经故事,从而形成具有迪庆地方特色的藏传佛教文化。藏传佛教可以分为宁玛派、噶举派、格鲁派三个派系。

富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文化是迪庆州的另一个特色。香格里拉尼西藏族的制陶业最早可以追溯到石棺墓文化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目前生产陶制品中还保有4大类30多个传统品种。另外,迪庆藏族金、银、铜器加工历史同样悠久,工艺十分精美,现生产有3大类上百个传统品种。用各种毛料、麻料、棉料、火草和树皮为材料制作的藏族手工纺织制品品种繁多,制式、质地、色彩、工艺都极具特色,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很高的审美价值。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成分造就了这里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丧葬文化。迪庆藏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地区,以青稞、小麦为主粮,以酥油糌粑为主要饮食,奶渣、红糖、肉类为佐餐。主要的风味食品有奶渣、酥油、红糖搅拌而成的“特烘”,用荞面、酥油、奶渣、红糖制成的“雪男雪落”,整块猪肉去掉内脏剔骨后加入花椒、草果、食盐等将其缝合,压上石板腌制,形状如琵琶的“琵琶肉”等。还有诸如“八撒”“龙眼包”等传统藏式糕点,喝酥油茶、青稞酒。除此之外,居住在迪庆的纳西族、白族、彝族等也有各自不同的饮食喜好,制作方法、口味各不相同。

迪庆州的民族服饰也有着异彩纷呈的特点,其中藏族服饰使用范围最广、服饰类别最为复杂。尤其是妇女的服饰十分庞杂,被称为是“藏族服饰的橱窗”,根据年龄、婚嫁与否等,妇女服饰在颜色、头饰上均有差别。同时藏族服饰又因高寒山区、高寒坝区、高寒半山区、河谷地区等不同居住地域及婚嫁、节庆生产劳动和宗教活动等不同场景,而拥有30多种不同的样式。比如大小中甸区域的藏族妇女服饰简洁大方、色彩鲜艳,东旺、尼汝、格咱等地的则式样古朴,奔子栏、尼西、五境、塔城的则以百褶裙为主。同样因地域差别而产生差异的还有藏族民居,河谷区的民居是平顶雕楼式建筑,高原坝区民居则是三楹两层楼房。另外,迪庆藏传佛教的寺庙建筑是藏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同时寺庙建筑也融合了滇西北纳西族、白族及汉族的建筑艺术,充分体现了迪庆文化的包容性特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迪庆藏族人民凭借着对生与死的独特理解,形成了多种丧葬形式,以及一整套复杂严谨、形式多样的婚俗、节礼等。迪庆各民族传统节日繁多,藏族的主要节日有“藏历新年”“春节”“五月赛马节”“丹巴节”“格都节”“神山节”等,这些节日在不同时令举行,是迪庆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社会交往、民族心理等的综合反映。

迪庆文化也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文化财富。迪庆不仅有以中心镇公堂、金沙江岩画、迪庆石棺文化等为代表的有形文化遗产,同时还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14年,迪庆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项,包括香格里拉藏族锅庄歌舞、曲艺《格萨尔》说唱、维西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香格里拉县纳西族东巴造纸工艺技术、香格里拉尼西黑陶烧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5名;有1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0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9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及117名传承人。

二、迪庆州新闻事业史

(一)报纸

报纸是迪庆地区发展历史比较长、影响力比较大的新闻媒体,《迪庆日报》是迪庆州最具权威性、影响力最大的报纸媒体。《迪庆藏文报》作为云南地区唯一藏文报刊与《迪庆日报》之间有着紧密关联。《迪庆藏文报》在1995—2009年间曾长期挂靠在《迪庆日报》副刊部,以《迪庆日报(藏文版)》的名义出版,属于内部刊物,与《迪庆日报》共用刊号;创刊至今,《迪庆藏文报》中的国内新闻,尤其是有关国家政策方针等报道主要依靠对《迪庆日报》中相关内容的选择和编译。

《迪庆日报》原名《迪庆报》,是中共迪庆州委机关报,试刊号于1988年10月1日开始发行,试刊阶段为对开4版小报。创刊初期,《迪庆报》以每期2000份的印刷量出版12期,主要内容包括重要新闻、重要思想决策、迪庆州经济工作、文艺文化等。1989年10月5日,《迪庆报》改为旬刊正式出版发行,每月逢五出版,每期发行量5000多份。

《迪庆报》创办之初,设有总编办公室、编辑部、行政办公室3个科室,办报条件十分简陋,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起初在州委大院办公,后又租用迪庆军分区营房办公,记者配备少量胶片单反相机,需要自己冲洗照片,甚至设备都要自己购买,报社没有自己的印刷厂,报纸编好以后需要专人送往位于昆明的《云南日报》印刷厂进行排版、校对和印刷,加上当时交通不便,出版一期报纸来回要耗费近半个月的时间。《迪庆报》改为旬刊后,逢1、11、21日出版,后又改为周报,每周一出版。1991年,迪庆州印刷厂划归报社,《迪庆报》迎来了“自主印刷”时代,并在技改之后拥有了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激光照排系统和胶印印刷设备,建起了自己的办公大楼。

在1994—1999年期间,《迪庆报》不断发展升级,经历了从周一报向周二报、周三报的转变。2001年10月23日,云南省新闻出版局发出文件批复,批准《迪庆报》改为日报出版,更名为《迪庆日报》。自此,《迪庆日报》踏上了全新的发展轨道,报纸的信息量进一步扩大,时效性显著提高。从2002年开始,《迪庆日报》先后在香格里拉县、维西县、德钦县建立了记者站,并于2006年派驻首批记者,以协助迪庆日报社完成所在县、市的报道和发行任务。2007年,《迪庆日报》进行了改扩版,从4开小报变为对开大报,每期4版、每周6期,改版后的《迪庆日报》在定位、格局、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提升,年总发行量达到3335000份。

随着《迪庆日报》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其媒体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尤其是在重要党政新闻、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上,该报成为迪庆州最具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新闻媒体。2013年8月28日、31日,香格里拉县、德钦县、德荣县交界处发生地震,地震发生后,香格里拉网和新华社几乎在同一时间发布消息,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深入震中,在第一时间获得大量一手材料,成为此次抗震救灾首发新闻源泉。在报道中,一线记者利用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大大提高了新闻时效性,及时传回信息和图片,间隔10分钟后,手机报和香格里拉网就已开始向外界发布消息,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得到了凸显。据统计,仅8月31日一天,迪庆日报社就播发手机报24期,上百条新闻,香格里拉网访问量超过10万人次,创下了建网以来的历史新高。

截至2014年底,迪庆日报社内设办公室、编辑部、记者部、副刊部、藏编部、网络部、广告部、监察室8个科室,办有3个公司,即迪庆日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云南大香格里拉文化传播公司、滇西北彩色印务公司,共有59个事业编制,实际在编在岗人员52人。当年出报296期,共出版发行了5032000份。目前,《迪庆日报》拥有包括纸质版报刊、“迪庆日报传媒”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香格里拉新闻网在内的多种媒体平台,发展态势迅猛。

在《迪庆日报》的光辉发展历程中,《迪庆藏文报》是不能忽略的一部分。1995年3月2日,正值藏历木猪新年,云南第一张藏文报——《迪庆日报》藏文版诞生。创刊当日,举办了隆重的首发式。藏文报的存在丰富了云南地区新闻媒体的语言体系,扩展了迪庆州对外宣传的外延,为藏族读者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提供了平台,为保留和传承迪庆藏族文化开辟了新的路径。

创刊初期,《迪庆日报》藏文版为对开4版小报,以月刊形式出版,在迪庆州的财政支持下,报纸免费赠阅给寺庙、藏文学校及相关单位。此时的藏文报还没有加入邮发系统,每期出报后,由报社工作人员打包派发。《迪庆日报》藏文版的版面设置为:一版为要闻版,主要报道州内重大新闻、信息,设有《短讯》等栏目;二版、三版为一版要闻版的延续与补充,主要报道迪庆州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卫生、文化、生态等领域的新发展、新变化,设有《香格里拉统一战线》等栏目;四版为文艺副刊版,设有《民间文学》《民风民俗》《学习园地》《知识园地》《卫生常识》《生态》等栏目。这一时期的版面形式根据需要进行增减变换,并不固定。

早在1995年创刊前,要求开办《迪庆日报》藏文版的报告就已经由云南省新闻出版局提交给了新闻出版总署,直到1997年2月24日,《迪庆日报》藏文版才经新闻出版署批准为旬刊,正式出版发行,出版时间为每月10、20、30日。另外,批复提出从1998年1月起,《迪庆日报》藏文版的内容设置应与《迪庆报》一致,使用汉文版刊号发行。“借用刊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2009年,藏文报也一直由《迪庆日报》副刊部管理。创刊初期,由于采编人员缺乏且藏文水平有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稿件翻译、审查工作都不得不依靠社会力量进行,也就是将汉文稿件分派给当地藏文研究所、藏文老师、藏文学者等相关人士翻译成藏文,再由余德贵整理排版、手工画版后印刷。随着电脑运用技术的普及,2005年左右,包括藏文编辑部在内的整个日报社基本实现了运用飞腾软件进行电子排版,逐步告别了“手工画版”时代,一批业务能力更强、藏文水平更高的藏文编辑成长起来。

《迪庆日报》藏文版作为一个地方民文报刊,从内容上来说,既有与其他纸媒相同的国内外新闻、方针政策传达方面的内容,也有与涉藏地区工作、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的特色报道。总的来说,报纸内容大致可以总结为新闻报道、维稳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报道、生态建设报道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报道几个方面。在藏文报初创时期,由于采编人员十分有限,新闻稿件主要是对《迪庆日报》汉文版相关内容的翻译和再编辑,副刊稿件为通讯员自采、原创稿。

新闻报道上,《迪庆日报》藏文版在抓好政治、经济、社会、医疗卫生、文化等方面综合性的报道同时,也注重重要活动的动态报道。在1997年,该报对迪庆州重大建设工程迪庆机场建设的情况和进展进行了连续报道,编译刊发了《迪庆香格里拉民用飞机场通行庆典隆重举行》等多篇稿件。2002年,先后编译刊发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庆典仪式和第三届香格里拉艺术节文化动员大会召开》《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暨第三届迪庆香格里拉艺术节于2002年5月5日至10日在香格里拉县城隆重举行》等消息。

维稳宣传方面,《迪庆日报》藏文版立足于本州民族、宗教、文化特征,紧跟国家方针政策,在2002年以来编译刊发了大量相关报道。2008年拉萨发生“3·14”打砸抢事件后,藏文报组织编译了近20篇揭露达赖分裂祖国行径的报道,并在4月20日用一整版刊登了州委召开干部大会,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就“3·14”打砸抢骚乱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斗争的消息,抓住拉萨“3·14”事件、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和平解放纪念日等节点,做好舆论引导和正面宣传工作,对维护涉藏地区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报道,《迪庆日报》藏文版主要采用宣传典型人物、树立先进模范的方式进行报道。2004年6月19日,多年坚持在德钦县云岭乡民永村支教的复旦大学毕业生马华在从县城返回支教学校的途中发生车祸,不幸身亡。事故发生后,迪庆州委宣传部对马华的先进事迹报道工作十分重视,在全州内掀起了学习马华先进事迹的浪潮。《迪庆日报》藏文版也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带头编译刊发了一批有关马华先进事迹的文章,发挥了地方主流媒体应有的传播功能。除此之外,《迪庆日报》藏文版还在此后多年先后编译刊发了大量有关先进人物的报道,树立了“一生跟党走”的藏医学专家初称江楚、“民族团结助推手”龚曲此里、登上万国邮政联盟讲台的尼玛拉木等榜样形象,为推进全州思想道德进步和长治久安营造了良好氛围。

《迪庆日报》藏文版还注重对迪庆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和成果进行宣传报道。自1995年创刊起,相关报道一直在该报的版面上占有着一席之地,《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资源调查结束》是该报于1995年9月2日刊发的第一篇生态主题的报道,此后《万棵绿树将装点建塘城市》《保护生态基本原则》《绿色化发展路子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维西县验收12万亩野生核桃产品产业开发项目》等多层次、多角度的生态建设报道层出不穷。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也是民文报刊的重要职责之一。《迪庆日报》藏文版立足于迪庆州丰富悠久的藏文化,编译刊发了有关藏医藏药传承的《迪庆州新研制出70味珍珠丸》,有关藏族历算发展史的《藏族历算的来历》,有关民间文学的《八个宗的传说》,有关藏族说唱艺术的《德钦婚礼词》《东旺哈达词》《东旺说唱概略》等文章,彰显了浓厚的地方特色,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传承了优秀民族文化。

《迪庆日报》藏文版除了在云南地区发行外,还积极与藏文媒体兴起较早、发展较完善的四川、青海、西藏等地的藏文媒体进行刊物交换,并加入了中国藏语媒体工作协会,以便进行交流学习。2009年,在全国大量压缩和清理刊号的情势之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从推广使用和发展藏语言文字的需要出发,批准了《迪庆藏文报》统一刊号。2010年1月1日起,《迪庆藏文报》正式刊号启用,正式面向社会赠阅发行,赠阅对象为迪庆州藏族群众聚居的乡镇村社、大部分藏传佛教寺院、藏文学校以及统战、民族、宗教部门和省内外涉藏单位。

2011年1月10日,随着迪庆日报社搬进新办公大楼,藏文编辑部与副刊部共用办公室的历史随之结束。为了配合版面大小的变化,丰富藏文报的内容,提高报纸的质量,《迪庆藏文报》在2011年对报纸进行了大规模改版,形成了固定的版面。一版、二版为时政要闻;三版为经济、旅游、生态、综合报道;四版为卫生与健康、娱乐时尚、卡瓦格博(文艺副刊)、民族文化等内容。除此之外,二、三版上还开设了《民间文学》《民风民俗》《历史人物》《习作园地》等栏目。改版后的藏文报版面划分更加清晰,在保留了原先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丰富。

随着藏文报的不断发展成熟,加紧人才培养也成为藏编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紧跟报社组织“走出去,请进来”培训学习的脚步,抓住云南报业集团对口帮扶的机遇,藏文编辑部积极参加了全省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编辑培训、鲁艺文学院作家培训班以及中宣部、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举办的涉藏宣传业务培训学习等,通过多次大规模、高水准的培训学习,藏文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二)广播

迪庆州与广播事业结缘已早。1950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四军四十二师进驻中甸县城,军用通讯无线电台被用来在各种群众集会上做播音宣传。同年5月16日,在庆祝中甸和平解放万人大会上,县级机关干部和城乡人民群众第一次听到广播。1952年、1953年,中共丽江地委宣传部和云南省广播电台在丽江举办了两期收音员培训班,为中甸、德钦、维西分别配备2名收音员,主要工作是抄收新闻,用蜡板刻印后送往县级机关领导、农村工作队进行学习宣传。在1953年秋,中央慰问团云南分团到达迪庆,向中甸、维西收音站赠送了25瓦扩音机1部,迪庆从此有了扩音设备。1959年,各县陆续建成广播站,农村广播网也逐步开通。此后,中甸、维西、德钦三县广播站均利用电话线路组织农村广播,广播内容以播送政府重要文告、通知,通报灾情、险情为主。迪庆州成立20周年庆典活动实况就是通过邮电线路和广播专线传播到全州的。

1986年7月,迪庆州内第一座卫星地面接收站在省属中甸林业局建成。同年11月,迪庆州成立广播电视局。至此,迪庆州广播电视事业的各项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开展。1991年8月,省里出资175万元开始筹建迪庆人民广播电台,于1993年建成了发射台。1997年8月,迪庆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从此实现了在州内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结束了迪庆无广播电台的历史,无线广播覆盖率从零提高到20%左右。

1993年3月25日,迪庆州人民政府印发《对关于州广播电台发射台机构编制人员配备等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的批复》文件,明确迪庆人民广播电台主要负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云南人民广播电台节目的中波转播工作。1996年6月19日迪庆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播控)中心建设完工。同年,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允许迪庆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一套综合广播节目。1997年5月,迪庆人民广播电台播控大楼建成并完成播控设备安装调试后,由彭建鑫同志牵头负责筹划的电台自办节目,于8月18日开始试播,开设了《迪庆新闻》栏目,播出时间为早上7:00首播,中午12:00重播一次,播出时长8~10分钟,每3天更换一组节目。随后,电台又增设了《云南新闻》《迪庆漫游》《校园风景线》《音乐漫步》《感悟人生》《大千世界》和藏语新闻节目,其中藏语新闻节目是迪庆电台第一档藏语广播节目。

康巴藏语广播节目开办初期,根据《迪庆新闻》汉语稿件翻译每天播出10分钟,节目由汪莉群一人承担。1998年以来,聘请两人协助开办藏语节目,增设综艺节目,使每天的播出量达到一个小时。2001年,“西新工程”在云南涉藏地区实施以来,电台更是抓紧、抓好康巴藏语广播节目的采制译编播工作,主要完成中央新闻、云南新闻、迪庆新闻的译制工作。同时,先后开设了《迪庆新闻》《云南新闻》《中央新闻联播》《国际国内要闻》《哈达连万家》《香格里拉艺苑》《生活之友》《雪域欢歌》《跟我学藏语》等栏目。

在办电台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广播新闻的及时性、真实性和贴近性的问题,引发了迪庆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的思考,电台新闻宣传开始加大对录音报道、现场报道的力度,强化新闻选题策划,重点聚焦“两会”关于经济转型的话题并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报道,《迪庆新闻》《百姓话题》《迪庆漫游》等节目围绕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决策部署,围绕香格里拉的更名等热点话题,深入采访报道迪庆政治经济社会发生的变化,深入宣传报道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矿产、生物、水电四大支柱产业的措施办法,制作了一大批有质量、有分量的新闻节目。

2002年5月5日,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庆典活动在五凤山体育场举行,迪庆人民广播电台为更快、更及时地报道庆典盛况,专门购买了两台诺基亚手机,采用将现场报道用手机传送至直播间的方式进行了直播报道,取得了圆满成功。自此,现场录音报道、现场同期采访的应用日益普遍,广播新闻的及时性得到了发挥,迪庆人民广播电台在重大会议、重大活动中准确及时报道的能力逐步提升。

2002年左右,为了解决电台人员不足的困境,电台一方面制订年度增人计划,通过公开招考方式引进人才,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提高广播电台采编播人员素质,在业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实施人才培训工作,先后派出采、编、播人员到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各频率进行跟班学习一个月,学习广播业务知识和节目采编。同时,将台内骨干播音员送到中国传媒大学学习播音主持业务,有力地推动了电台人才队伍素质的提升。

为了提高收听率,发挥影响力,迪庆广播电台不断深化节目改版改革。在深入进行受众分析的基础上,对广播节目、栏目进行了“瘦身”,砍掉收听率不够高的节目,把28个栏目精简为18个,保留了风格、特色节目和新闻类、音乐类栏目。同时,充实了藏语节目,开设了《藏语国际国内新闻》《藏语迪庆新闻》《哈达连万家》《雪域欢歌》《香格里拉艺苑》等节目,节目时间从每天15分钟增加到120分钟。

另外,迪庆广播电台还建立完善了节目创优创新机制,鼓励电台采编播人员积极创新创优,制定完善了《外宣节目奖励办法》和《创优节目表彰奖励办法》,对上省台和中央台的广播新闻和节目进行奖励,对获得年度云南省广播电视政府奖三等奖以上的作品给予奖励,极大地调动了电台采、编、播人员创新创优的积极性。为解决办台过程中的经费问题,迪庆广播台成立有专门的广告创收经营小组,专门负责广播广告的营销,建立创收考核奖励制度,激发创收活力。

2003年12月中共迪庆州委印发《中共迪庆州委关于迪庆电视台、迪庆人民广播电台升格的决定》,升格后,迪庆人民广播电台对原有的节目进行了精心的策划。新版节目于2004年1月12日正式上单播出,每天播出16个小时。涉及改版的栏目有《迪庆新闻》《读报时间》《新闻专题》《打开好心情》《送你一支歌》《评述联播》《祝你平安》《走进香格里拉》《花开不败》《伴你同行》《纯白旋律》《你的故事我的歌》《浪漫情歌》和《藏语迪庆新闻》《藏语云南新闻》《藏语国际国内新闻》《香格里拉艺苑》《生活空间》《雪域欢歌》以及直播节目《高地节拍》《正午快车》《温馨专递》,还制作了整点报时广告,并在节目包装等方面争取了昆明广播电台、云南广播电台的支持和帮助,使节目的可听性有了新提高。

创新永远是迪庆人民广播电台的生命,随着电台节目制作能力的提升和互联网应用逐步普及,让电台有了新的想法。2004年10月,包雪锋等筹集资金15000元,依托迪庆香格里拉广电网,创建了迪庆人民广播电台网页。网页开设了新闻资讯、走近香格里拉等栏目,并开设了广播节目点播、直播窗口,使迪庆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能够在互联网上进行点播收听,极大促进了电台的收听率。之后,随着广播节目互动性的不断增强,单纯利用电话热线参与节目已不能满足听众需求。为此,电台又开发了短信互动平台,进一步拓展了听众参与节目的渠道,短信参与节目的听众日益增加,电台节目互动交流更加广泛、深入。

随着全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繁荣发展,广播节目市场日益活跃,各种贴片节目、评书联播等成为广播电台节目的有效补充。2005年4月15日始,迪庆人民广播电台年度节目改版工作再次启动,迪庆人民广播电台开始与省内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引进了一批优秀的广播节目,如《歌声传情》《评书联播》《天下故事会》等,按照节目风格定位,结合广播频率不同时段听众的特点,合理进行了安排播出。引进节目以新颖的风格和更加丰富的节目内容,带给听众新的听觉感受,受到了听众的欢迎。同时,自办节目增加了《体坛快讯》《音乐排行榜》《跟我学藏语》等节目,节目时长增加至每天播出18个小时。

2008年,迪庆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改版更加注重节目内容的改革创新,重点对《迪庆新闻》《阳光直播室》等新闻节目进行了内容和时效的提升,更加注重发挥广播新闻的时效性、贴近性和可听性,使《迪庆新闻》节目在一些重大活动和事件报道中充分发挥了广播新闻舆论引导的作用,广播宣传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与此同时,迪庆人民广播电台在总结2007年州庆直播、八方名嘴话名城以及奥运火炬传递直播等大型户外直播活动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办“看得见的广播”,走出直播间,把广播节目办到户外,将整个节目流程展现给听众,激发听众参与和收听的积极性。

2009年,针对节目的改版如何取得突破的问题,迪庆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反复思考,对频率的风格定位、受众特点、人员现状等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提出了打造香格里拉特色广播的想法,并在频率和节目包装,节目板块设置和节目名称等方面充分利用香格里拉品牌,并采取大板块分时段的方式,将不同时段的节目重新定位与划分,突出时段节目风格。在保留“迪庆新闻”和藏语板块节目的基础上,主要设置的节目有《1047早班车》《相约香格里拉》《聆听香格里拉》《阳光直播室》《快乐进行时》《评书联播》《阳光列车》《伴你同行》《老歌情未了》,以及引进节目《嘻哈江湖》和《夜色聊人》等。这次的节目改版在频率和节目包装上下足了功夫,特别策划了30多条宣传语和形象广告,邀请云南广播界著名播音员、主持人和幕后制作班底的全力支持,使新改版节目的包装走在全省州市广播的前列,极大提升了频率形象,得到社会各界好评。

2012年,迪庆人民广播电台和迪庆电视台两台合并,成立迪庆州广播电视台。尽管如此,康巴藏语广播节目依然在迪庆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中插播,插播时间每天增至为3小时,新闻类节目有《迪庆新闻》《国际国内要闻》《云南新闻》。其中,《迪庆新闻》节目是编辑、翻译当天播出的汉语版《迪庆新闻》,每期播出15分钟;《国际国内要闻》主要是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语广播播出的《国际国内要闻》,时长为30分钟;《云南新闻》主要是翻译播出云南日报或云南新闻网中的要闻,时长为15分钟。另外,还开办有《初生莲苑》《名人风采》《藏文课堂》《民风民俗》《法制园地》《卫生与健康》《寻香妙音》7档自制综合文艺类栏目。

2017年1月1日,迪庆藏语频率(FM99.8)试播,每天播出藏语自制节目4小时,自此结束了占用综合频率(FM104.7)播出藏语节目的历史。节目设置有5种类型:第一类为50分钟的《99.8新闻时空》,其中中央新闻30分钟,迪庆新闻20分钟;第二类为30分钟的《99.8综艺平台》,其中文学节目和综艺节目各15分钟;第三类为音乐节目,即《99.8本土歌舞盛宴》(30分钟)以及《99.8妙音苑》(60分钟);第四类为少儿节目《99.8少儿乐园》(30分钟);第五类节目为特色直播节目《99.8直播间》(30分钟),作为迪庆藏语频率的重头戏,《99.8直播间》每天一期(周六、周日除外)。每期节目从策划到播出均由藏语译制中心工作人员两两结组,轮流完成,主题广泛涉及藏族传统服饰、食物、音乐、习俗等方方面面。

迪庆藏语频率无论是自采、自制节目,都严格按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十七号令等法律法规,认真遵守“三审制度”,实行逐级审查和“谁审查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严把舆论导向关,始终做到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团结稳定鼓劲的基本方针,努力讲好迪庆故事,传播好迪庆声音。

(三)电视

迪庆州的电视事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9月,维西县投资1万元建成了五峰山差转台,10月3日正式播出,这是迪庆州第一个电视台站。1986年,州政府向3县共计拨款50万元用于卫星电视收转站建设。1987年,迪庆州将电视建设事业列入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开始把电视普及到乡村。自此,各乡镇陆续建成电视站。1990年,全省推进乡级卫星收转站的建设工程。到1992年,迪庆州共建乡级地面收转站23个,全州30个乡镇中,除了东旺乡,其余全部乡镇党委、政府所在地都能收看电视。

2001年10月,迪庆电视台建成。目前迪庆电视台设有总编室、办公室、新闻中心、节目制作中心、藏语部、技术部。共办有两个电视频道,分别是DQTV-1(新闻综合频道)和DQTV-2(康巴藏语频道),其新闻综合频道开设有汉语《迪庆新闻》《一周要闻》《天气预报》《走进香格里拉》《香格里拉金曲》《大家谈》《关注》等栏目。迪庆州电视台康巴藏语频道(DQTV-2)是国家广电总局于2005年12月20日正式批准成立的国内首家地州级民语(康巴藏语)电视频道,并于2006年6月1日正式开播。

经过不断改革、发展,康巴藏语频道以崭新的姿态,在雪域高原上树立了民族电视的新形象。为了做好宣传工作,满足广大观众日益提升的文化精神需求,树立迪庆藏语广播电视的良好形象,不断打造藏语广播电视精品栏目、节目,迪庆州电视台特成立康巴藏语频道藏语译制中心,整合藏语译制人员资源,对藏语译制工作进行改革创新,以规范化管理为依托,着力实施制片人制度,将栏目和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发挥个人的潜能。该中心主要从事负责康巴藏语频道频率新闻及各类节目的译制、生产、编排和播出工作,负责广播、电视康巴藏语节目、栏目设置、制作、引进等全面管理运营工作,组织实施广播电视康巴藏语译制工作计划的制订、策划和实施工作,全面负责和配置康巴语频道和广播频率藏语译制人力资源,完成国家规定的藏语节目译制、播出量要求,完成台里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十二五”以来,迪庆电视台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迪庆康巴藏语广播影视译制中心建设。该项目经迪庆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0年8月以迪计社会〔2005〕27号文批准建设,总投资1103万元,建设规模为建筑面积5015.95平方米,以及五层框架结构的多功能康巴语广播影视业务用房。该项目2010年12月30开工建设,至2012年12月4日主体工程竣工。2012年实施了除播出机房、演播室、广播频率直播间以外的内外装修、强弱电工程施工和前后挡墙等附属工程施工。2013年实施了播出机房、演播室、广播频率直播间等功能用房声学灯光装修,12月主体工程通过了验收。2014、2015年迪庆州文体广电和新闻出版版权局和迪庆电视台积极向上争取了国家、省、州技术能力提升项目资金,以及上海、昆明帮扶资金等近3300万元并实施完成了西新五期一阶段高清采编播设备配置、译制中心演播室声学灯光装修、高清转播车集成、江肯山发射台改扩建等项目,目前正在实施西新工程五期二阶段项目、录音棚建设项目等。

藏语频道节目制作现由藏语译制中心承担,设有新闻和节目两大板块,新闻共50分钟,由《央视新闻联播》藏语版(30分钟)和《云南新闻》精选版(5分钟)、《迪庆新闻》(15分钟)构成。节目由4个栏目构成,时间长度各不相同,分别为《藏文课堂》(30分钟)、《香格里拉·民间》(15分钟)、《飞旋香格里拉》(20分钟)、《五彩迪庆》(15分钟)。

2016年,康巴藏语频道《跟我学藏语》《香格里拉舞台》《香格里拉·民间》《电视散文》《香巴拉剧场》5个新栏目,将原有藏语电视栏目增加至9个,保证每天播出时长120分钟。其中《香格里拉·民间》先后采编、译制、播发《漫谈藏族传统热巴艺术》《筛巴学勒(情舞)》《卡瓦格博地区神山概述》《奔子栏“拉斯”(迎佛节)》《藏族木器漆绘艺术》《藏族射箭艺术》《可口的藏历新年美食》等具有浓厚藏族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节目。内容涵盖了藏传佛教节庆庆典、藏族传统生活、藏族艺术等领域。节目既可以让不同受众了解藏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也是对传统藏文化的收集、整理。在不断的发展中,电视成为迪庆地区人民群众了解党中央、省委和州委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迪庆电视台大力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刻阐释党中央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反映了人民伟大实践和精神风貌,唱响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

迪庆州电视台藏语频道由1名分管藏语宣传工作的副台长、1名译制中心主任和11名藏语译制人员组成。由于人少事多,分管副台长和译制中心主任也承担节目译制工作。译制中心在承担藏语频道每天65~80分钟的藏语电视节目的同时,还承担每天120分钟的藏语广播节目译制工作。

(四)新媒体

在电子时代的大潮之下,《迪庆藏文报》紧跟时代步伐,在办好传统纸质报刊的基础上加紧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先后组建了香格里拉藏文网、“迪庆藏文传媒”微信公众号平台以及《迪庆藏文报》手机报,使得云南地区藏文媒体的发展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

2008年4月,香格里拉新闻网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迪庆唯一综合性新闻门户网站,是外界了解香格里拉的最大、最权威的新闻网站。该网站由迪庆日报社主办运营,设有本地新闻、国际国内、旅游、文化、健康、财经、汽车等20多个频道。同年9月,香格里拉新闻和迪庆州委宣传部外宣网香格里拉网合并,更名为香格里拉网。2009年,香格里拉网全年编辑发布稿件26423篇,其中文字稿件6115篇,图片稿件20308幅。2010年,香格里拉网日均点击率接近6000人次,节日期间最高时日均点击量破万。2011年,香格里拉网进行栏目调整升级,新增“迪庆头条”,本土新闻信息量增加,撤销“体育”“娱乐时尚”“健康生活”等频道,新增“百姓生活资讯台”“毗邻地区”频道。2012年,香格里拉网进行扩容升级,点击量由原来的1万人次提升到20多万人次。2013年,香格里拉网建成新闻视频演播厅,支持网上视频直播。

迪庆日报社《关于迪庆日报社要求批准香格里拉网开通的请示》在2013年4月23日获得批复。同年5月5日,总投资85万元的香格里拉藏文网完成建设,正式与广大网友见面,这是云南涉藏地区首个藏文网站,迪庆日报香格里拉网也由此从地方性的小型网站成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地方最具影响力的门户网站。香格里拉藏文网成为康巴地区重要的藏汉双语涉藏宣传网站。

香格里拉藏文网实现了藏文报编辑系统与藏文网站的融合,藏文网和藏文报采编平台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的unicode小字符和编码,能够兼容目前世界上所有藏文字符。数字版的《迪庆藏文报》也刊发在香格里拉藏文网上,这份数字报是在全国涉藏地区第一家使用国际通用藏文标准的数字报,突破了以往藏文网站、数字报、藏文报采编平台互不兼容的技术瓶颈。该数字报可在网上浏览、共享、复制,打破了传统上藏文数字报单一的图片信息模式,使各地区报社之间的稿件信息交流更方便快捷。在报纸排版上,这份数字报采用国际领先的排版软件,能够兼容现有国际、国内所有藏文编码字符,藏文排版字体也从原先的几种增加到近百种。

香格里拉藏文网的理念是“迪庆视觉,地区特色,世界表达”,宗旨是“高扬民族团结旗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藏族优秀文化,传播地区时代新风,展示地区发展进步”。香格里拉藏文网包含8个大栏目和33个子栏目,每个栏目分有三级页面框架,内容突出迪庆本土多元文化和区域特色,不定时更新。目前,香格里拉藏文网办有时政新闻、专题专栏、经济生活、藏族文化、民族宗教、生态旅游、音像园地等栏目。在这些栏目中,网民关注程度较高的稿件比较集中在民生、经济、历史、旅游、民俗文化等具有当地特色的题材上。网民在地域上不但遍及5省涉藏地区(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还有众多国内其他省区,以及美国、印度、加拿大、不丹、尼泊尔等国家的网民。

香格里拉藏文网的开通实现了信息即时发布,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迪庆藏文报》周报出版时效性上的不足。在2013年“8·28”“8·31”地震报道中,作为迪庆重要的外宣窗口,香格里拉藏文网受到了很多国内外藏民的关注,藏编部抓紧时间翻译有关灾情报告和救援进展的稿件,在第一时间发布到网站上,并且进行实时更新,成为其他藏文媒体转载和发布迪庆地震消息的主要新闻源头。

2015年6月15日,《迪庆藏文报》开通《迪庆藏语传媒》微信公众号平台,内容除了重要时政新闻、重大突发事件外,以宣传本地文化、生态、旅游、民风民俗为主,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除周六外,每天推送1次。截至2018年2月11日,该公众号已经推文755期,订阅用户2100人左右,单篇最高点击量超过1000人次。

2006年,迪庆日报社与新华社、移动公司合作,开通了“新华快讯迪庆版” 手机短信服务,成为全省第三家开通此项业务的报社。2009年4月,迪庆日报社与外呼业务公司威宝信源公司合作开发了《迪庆手机报》,除周六外,每日一期,如遇重大新闻不定期增加。该报按照每月5元的标准收取订阅费用,在线用户达1万多户。内容以本州新闻、国际国内新闻以及财经、体育、军事、娱乐、健康等信息为主,图文并茂,每期资讯30条左右。2012年,《迪庆手机报》创办《维西快讯》《德钦快讯》《香格里拉快讯》,开设有新闻、资讯、健康、生活小常识等栏目,全年编制发布308期。

2013年9月,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向迪庆日报社拨款200万元用于多民族语言电子阅报屏建设,由云南上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电子阅报屏于2014年7月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主要播放香格里拉形象宣传片、公益性广告、党委和政府中心服务事项、重大节庆活动实况、香格里拉文化旅游事宜公告等,同时接受商家投放广告。

早在2015年11月24日,由云南迪庆州委宣传部网信办主办、迪庆日报社承办的《迪庆藏文手机报》正式开通。该手机报是目前云南省唯一的藏文手机报。《迪庆藏文手机报》于每周周二、周四推出两期,遇到重大新闻、突发事件时会不定期增加。内容上主要由3个栏目构成,分别是本地新闻、图片新闻和综合板块,其中综合板块主要是涉及生活常识、民风民俗等题材的文章。

“微迪庆”是迪庆日报社新浪微博的官方微博账号,于2015年4月2日发布第一条微博消息,此后不定期发送,内容包括转发其他媒体微博新闻消息、州内新闻、旅游、文化、宗教、好人好事等消息。截至2018年2月11日,“微迪庆” 共发布消息981条,粉丝数量1万名。

迪庆日报社手机客户端“香格里拉App”于2017年6月18日正式上线。它是迪庆日报社顺应“互联网+”大势,推出的集资讯、服务和互动为一体的移动客户端,是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网的延伸,将融合报社现有的报、网、端各种媒体平台,全方位服务广大读者和网友。“香格里拉”App设有汉藏双语两个板块,开设有今头条、政事儿、看县区、直播间、微视听、读报、全景、服务8个栏目,主要发布本州热点新闻、权威解读、旅游文化资讯及各类音视频节目,并提供吃、住、行等信息服务,还支持点赞、评论、收藏和社会化分享等功能。通过App受众可第一时间获知迪庆州内最权威、最丰富、最及时、最现场和最便捷的新闻资讯,随时随地查询、咨询各类信息。

近几年,迪庆藏语译制中心紧跟移动端的潮流,先后开办了“香格里拉民间”微信公众号以及“阿珂灯吧”抖音号。其中,“香格里拉民间”微信公众号于2015年6月2日推出第一期时长为1分37秒的视频节目《濒临失传的劳动小调——“纳嚓啦”》,讲述的是藏历三四月间,村民有前往山间砍伐一年所需薪柴的旧俗——返家时,如团队中无人受伤或未发生任何事故,便见村庄时高唱“纳嚓啦”,给家人报平安。实际上,公众号的内容多为电视栏目《香格里拉·民间》的中文预告。2017年4月11日,公众号改名为“触迪庆”,旨在介绍迪庆社会文化风俗,工作人员在公众号的简介中这样写道:“用你的指尖点触迪庆;以你的身心接触迪庆;让你的灵魂在迪庆受到触动。”具体内容在预告和介绍《香格里拉·民间》栏目内容的同时,还增加了有关新闻热点、藏族民俗、地方文化的主题以及特色自制短剧。结合新闻热点策划的节目,如2020年3月4日,编辑部推出了一期主题为“疫情防控小常识”的短视频。根据工作人员介绍,因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不少老百姓听不懂汉语、看不懂汉文,所以编辑部在视频中使用少数民族方言向他们宣传新冠肺炎的防控小常识,该视频中的语言为云南涉藏地区建塘藏语方言。有关藏族民俗、地方文化的主题广泛涉及弦子、格萨尔史诗、民间谚语、传统舞蹈、风俗艺术等方面。自制短剧“阿珂灯吧”系列是译制中心从同名抖音平台中挑选的作品,旨在为通过演绎日常生活中的片段给观众带来欢乐。

“香格里拉民间”与“触迪庆”微信公众号节目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2018年8月,迪庆藏语译制中心在开办了“阿珂灯吧”抖音账号。迪庆广播电视台藏语译制中心的播音员、主持人组建了一个业余段子剧组合,他们利用工作之余,秉承“把欢乐带给大众”“在笑声中传播民族文化”的初心进行段子剧的策划和表演,正如他们在抖音号上的简介:“阿珂灯吧组合带着香格里拉的喜剧风暴来袭;愿我们的作品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欢乐;听说爱笑人的运气不会太差,有事没事多笑笑,感谢大家的关注与支持,扎西德勒!”截至目前,共发布262个短视频作品,累计获赞133.3万人次,粉丝约7.6万名。这些作品中既有播音、主持人们日常生活的片段,也有他们合演的生活短剧。

平台中的短剧在迪庆和周边地区以及网络上深受民众欢迎,网友在评论区留言无不透露着内心的喜爱:“一口气看完所有的视频”“终于在凌晨两点刷完所有视频,一直有个疑问,弟弟是怎么做到又丑又帅的”“一直看你们的抖音,中途睡着了,醒了就又看,终于看完了,太搞笑了”。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阶段,“阿珂灯吧”团队制作的疫情防控宣传短视频经迪庆州文旅局“世界的香格里拉·迪庆文旅快手号”推荐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比如,《阿珂灯吧提醒你请勿造谣传谣信谣》获得34.7万次点赞,播放量达到673万次以上;《配合好防疫工作是我们的义务》获得点赞28.3万次点赞,播放量达到505万次以上;同时抖音号“阿珂灯吧”中《配合好防疫工作是我们的义务》也获得4.4万次的点赞,播放量达到519万次以上,有些作品点赞量高达30万次。

【注释】

[1]《总体概况》,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diqing.gov.cn/dqgk/ztgk.html。

[2]《区位及面积》,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diqing.gov.cn/dqgk/qwj mj.html。

[3]《区位及面积》,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diqing.gov.cn/dqgk/qwj mj.html。

[4]《行政区划》,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diqing.gov.cn/dqgk/xzqh.html。

[5][英]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陶曚译,云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

[6]《历史沿革》,香格里拉人民政府官网,http://xianggelila.diqing.gov.cn/m lxgll/JZYG.html。

[7]参见《迪庆概览》,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diqing.gov.cn/dqgk/ztgk.htm l。

[8]《建制沿革》,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diqing.gov.cn/m ldq/jzyg/。

[9]《区位及面积》,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diging.gov.cn/dqgk/qwjmj.html。

[10]参见《自然资源》,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diqing.gov.cn/dqgk/zrzy.htm l。

[11]《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迪庆藏族自治州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网,http://zfxxgk.diqing.gov.cn/zfxxgk_dqzzf_ztjj/fdzdgknr/jjhshfztj/202004/20200430_128956.htm l。

[12]《国民经济》,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diqing.gov.cn/mldq/gmjj/。

[13]中共迪庆州委宣传部编著:《迪庆藏族自治州州情教育读本》,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8-62页,第88-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