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风南下:马来西亚华人的信仰与社会》简介
《华风南下:马来西亚华人的信仰与社会》这本书是由宋燕鹏创作的,《华风南下:马来西亚华人的信仰与社会》共有26章节
1
前折页
作者介绍 宋燕鹏 男,河北永年人,历史学博士。现任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审、福建省“闽江学者”讲座教授。2012年11月—2014年1月于马...
2
目录
注释: 文中出现“□”同原版纸书。...
3
“跨界与文化田野”丛书总序
麻国庆 总结费孝通先生一生的学问,我认为可以简单概括为“三篇文章”:汉民族社会、少数民族社会、全球化与地方化。从费先生的学术历程看,以江村为起点一直到全球社会,...
4
第一章 极乐寺与早期槟城华人社会
众所周知,汉传佛教有两个主要的传播方向,向东是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向南则是东南亚。汉传佛教很早就传播到越南,对其文化的形塑影响深远。它进一步在东南亚的传播,则已...
5
第一节 由极乐寺的创建看1900年前后槟城佛教僧侣与世俗社会之关系
极乐寺是槟城也是东南亚最负盛名的汉传佛寺,由来自福州鼓山涌泉寺的妙莲法师所倡建。该寺完成于1904年,正式落成于1905年1月13日。迄今学者对极乐寺多有阐述,...
6
第二节 20世纪初槟榔屿极乐寺与中国文人的交往及其形象塑造
槟榔屿位于马来半岛西北侧,是东南亚海域的一座历史名城,南北长24千米,东西宽15千米,面积285平方千米。1786年英殖民者开埠之后,就有大量华人南迁于此,很快...
7
第二章 由五大姓宗族组织建构看19世纪英属槟榔屿福建社群的形塑途径
海外华人史研究,既要考虑个人在大历史的环境下的调适,更要着眼于华人社群在海外异文化的社会状况之下,是如何集聚,并形成组织的。这些华人社群的形塑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8
第一节 1786年槟榔屿开埠后英国人统治下的华人社会
1786年槟榔屿开埠,归东印度公司孟加拉参政区(Residency)管辖。后者在1805年就升级为一个同加尔各答、马德拉斯和孟买相同的行政区,只隶属于印度大总督...
9
第二节 19世纪槟榔屿五大姓为代表的闽南宗族组织的兴盛
南来的福建漳州社群,在槟榔屿19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一环,他们大抵聚族而居。陈育崧先生对此有论:“我们也发觉槟城华人社会结构的一些特征,例如帮的...
10
第三节 19世纪邱氏宗族组织在槟榔屿的再建构
五大姓中,邱、谢、林及后来的杨氏皆来自漳州海澄县三都(在今厦门市海沧区),其中邱氏皆来自新江社。马六甲三宝山在乾隆时期就已经有新江邱氏的墓碑。如乾隆丙辰年(17...
11
第三章 20世纪上半叶英属马来亚槟榔屿福建省社群组织的形成
众所周知,马来西亚闽南话被称为福建话,相应地闽南人被称为福建人,这不仅是华人内部的称呼,英国殖民政府在1891年做人口统计的时候,也将操闽南话者记录为福建人(H...
12
第一节 被排挤的福建省其他社群在1900年前后的崛起
泉州府和漳州府,自宋代以降,就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别。尤其是宋代泉州进士的数目要远远多于漳州。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上,甚至是同属闽南方言的漳州话和泉州话,都有明显差...
13
第二节 1900年前后福建省社群意识的形成
19世纪中期开始,被五大姓所把持的福建公司,不仅不能成为五大姓的代言机构,也无法维护福建社群的边界。大量非漳州社群的南下,改变了原有的槟榔屿福建社群的基本生态。...
14
第四章 霹雳州华人宗教与帮群的个案透视
...
15
第一节 中华道教近代海外传播的个案:马来西亚霹雳州南天洞
1900年3月初,丘逢甲(1864—1912)偕同王恩翔应广东保商局之邀,以联络南洋各埠闽粤商民的名义展开其生平第一次远行。他在新马游历的地区,除了新加坡和槟榔...
16
第二节 20世纪初马来亚霹雳州金宝地区广东社群的帮群结构——以金宝古庙为考察中心
自从麦留芳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方言群认同”的观点后,近30年来的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基本上是在这个框架下进行的,并且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对方言群内部的次生社...
17
第五章 19世纪后期中国有关今马来西亚地区的认知——以《申报》记述为考察中心
研究南海周边国家,不仅靠当地语言记载的史料,中国的文献记载也提供了“他者”的视角。1998年,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出版《中文古籍中的马来西亚资料汇编》,收录了...
18
第一节 19世纪后期中国有关星马的知识来源
马来西亚在1963年才成立。1965年,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虽然如此,在很长的时间内,新加坡和马来半岛同属一家——英国殖民地,因新加坡原被称...
19
第二节 1882年前后中国有关北婆罗洲的叙述
今天所谓的加里曼丹岛,被国际社会普遍认知为“婆罗洲”(Borneo),是全亚洲最大的岛,也是全球第三大岛。今日之婆罗洲分属三个国家,即文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20
第六章 作为方法论的“会馆”——时间与空间
自中国明代开始,会馆开始广泛建立,成为外乡人的同乡组织,这是中国传统籍贯观念的体现。著名史学家何炳棣先生认为“会馆是同乡人士在京师和其他异乡城市所建立,专为同乡...
21
第一节 作为社群集聚的认同标准:会馆构成的区域差异——以槟榔屿广东暨汀州社群为例
海外华人社群的形塑,并无固定的规律可循。因为每个地区华人的祖籍地、移民经验等都大相径庭,由此就造成各地华人社群的形塑途径各不相同,具有相当明显的在地化的特色。这...
22
第二节 社会关系的演变:时间里的会馆——以20世纪30年代雪兰莪福建会馆为例
马来西亚的华人会馆,规模大大小小,不一而足。但是论在地的社会功能,虽然看起来大同小异,但是细究起来,却也各有千秋。比如,雪兰莪福建会馆管理吉隆坡福建义山和威镇宫...
23
第三节 作为公共的场域:空间里的会馆
会馆一定有会所,无论最初是亚达屋还是租借房屋,最后总要在有财力之后,建造独立的建筑物,然后将底层出租,以租金来维持会馆的日常开支。所以那些历史悠久的地缘会馆,往...
24
附录 沙巴华北人调查散记
新马地区以闽粤人为多,还有一些广西人,都属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此外,在新加坡还有所谓“三江”社群,就是“浙江、江苏、江西”,上海人也应该包括在内。当然,现在“三...
25
征引文献
(清)瑞麟、戴肇辰等修,史澄等纂:《广州府志》,光绪五年(1879),《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 (清)屠英等修,江藩等...
26
后记
看一本书,最喜欢看后记,因为那是个人情感的表达区,想来诸位读者应该和我有一样的习惯。可是这本书的后记,从正文交稿到写出来,已经过了大半年。除了交稿时候的懒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