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沙巴华北人调查散记
附录 沙巴华北人调查散记
新马地区以闽粤人为多,还有一些广西人,都属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此外,在新加坡还有所谓“三江”社群,就是“浙江、江苏、江西”,上海人也应该包括在内。当然,现在“三江”已经不限于上述区域了。
但是,淮河以北地区的华北社群呢?在清代后期,河北、山东要“闯关东”,开发大东北;山西要“走西口”去内蒙古。而由于历史的机缘巧合,有一批来自华北的社群却来到了亚庇(Kota Kinabalu),最后扎根于宾南邦县(Penampang),成为东南亚唯一的华北人社群。
得知沙巴还有华北人社群,缘于2013年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张晓君在写关于沙巴华北人的论文。张晓君来自亚庇,虽然不是华北人,却选择了一个很好的题材来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当时我也惊讶于马来西亚境内居然还有来自华北的社群,而且在东南亚是唯一的。
我第一次去沙巴是2013年7月,纯粹旅游;第二次是2015年11月,当时是有备而去,幸得张晓君的帮助,联系上了沙巴华北同乡会会长甲必丹张景程和总务聂惠庆先生。聂先生是第二代华北人,可他用一口南洋的华语跟我说话,我说:“您是华北人,还会说华北的方言吗?”他马上跟我说……(此处省略很多字,因为都是骂人的话),我居然都听得懂,第一次在马来西亚说老家的方言,而且有人能听懂,别提多奇妙了。聂先生带我去华北同乡会的会所参观,给我看了一些华北人的照片和史料。

附录图1 沙巴华北同乡会会长甲必丹张景程(右)与笔者分享当年华北人南下的过程(2015年11月14日,黄伟程摄)

附录图2 为了纪念先祖北移南下落地生根的百年历史,亚庇华北人隆重举办100周年庆典(沙巴华北同乡会提供)

附录图3 新春联欢会,张景程会长和华北同乡总会的理事分派红包给年长的乡亲(沙巴华北同乡会提供)
一、流落亚庇的华北民俗
参观完会所,聂先生带我去吃沙巴的北方食物,这家“北方凉面包子馆”是聂先生的亲戚(山东济南人后裔)开的。我在这里吃到了韭菜鸡蛋馅儿的包子。在来沙巴之前,我已经在西马逗留了好几天,能够吃到面食十分满足。来到此地吃到韭菜鸡蛋馅儿包子,配着南洋咖啡,这会是什么样的情怀呢?
原本以面食为主的华北人,已经习惯以米饭为主食。但是庆祝节庆的时候,面食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节庆食品。进入农历十二月,初八是好日子,家家户户煮腊八饭或捞汤圆粥吃。腊八饭是米和糙米混合且加上一些红枣煮成,一家大小享用。

附录图4 在“北方凉面包子馆”吃一口韭菜鸡蛋馅儿包子,配着南洋咖啡,细品沙巴北方食物的文化(2015年11月13日,宋燕鹏摄)
年关将至,一家大小打扫卫生,把不用的丢掉,购置新的餐具,为儿孙购置新衣服,贴对联。年二十七到年三十,家长都带着子孙到津侨义山去祭拜祖先。除夕当晚,半夜子时吃水饺,并放鞭炮驱邪,守夜到天亮。
有句俗语:“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因为北方人的过年习俗,年初一吃饺子,年初二吃面条,长长的面条,意思是长长久久,顺顺利利。年初三包合子,吃了合子,长辈嘴里不停地说“包合子、吃合子”,好运往家转,祝愿儿女们在新的一年里行好运,好事都转回家来。合子是用菜、粉条、炸油条等掺起来做成素馅儿来包的。
年初四没事,年初五一家人再次包饺子吃。年初六大家开工大吉,放鞭炮开始干活。然后是年十五庆元宵,吃元宵,一家人动手煮几道美味菜肴,春节到此结束。虽然饮食中已经增加了华北以外的因素,但总体上还是能说明华北人对节庆饮食的坚持。
二、在海上吃老鼠
第二天见到张会长,他向我转述父亲给他讲的当年华北人南下的过程。1913年,百余户华北人从天津乘轮船出海,在船上待了一个多月时间,上船的时候就带着一大包窝窝头(玉米面做的食物),只能啃那个。还有一个礼拜差不多要到的时候,连船上的老鼠都逮来吃完了。很多大老鼠,又肥又胖,逮着一只老鼠,一天都不愁了。
没水了,就等海上下雨,用衣服接了水再拧到桶里。到了沙巴,个个都病了,大伙儿没坐过船,吐得稀里哗啦。来了语言也不通,看见土人种木薯,就去拔来吃。土人说话听不懂,以为是骂人的话。张会长的祖父辈都是会武功的,一顿打就把土人打服了。土人以后看见山东人就闪,怕挨揍。
第二拨来的就是散客,偷渡来的。英国殖民地政府占领北婆罗洲之后,四个外国集团种橡胶,人手不够,就来华北招工。英国人分配的土地,后来华北人都卖给了开发商。
在中国北方学的东西,到这里一概用不上。英国人派发的玉米、绿豆、水稻种子,统统种不起来。后来改种橡胶树,但是橡胶树过了15年就老了,所以华北人就不再种橡胶树。张会长的祖父来亚庇时,跟土人学种橡胶树,当时的橡胶树没有好的品种,只能对付着。后来把地卖了,拿了钱开了店。
“二战”时期,日本还未侵略北婆罗洲之前,有一年疟疾肆虐,华北人只能用土人的方法来治,治得早就治好了,治得晚就死了。英国人在当地没什么管理,因为没有收成,华北人就不用缴税。有的华北人修铁路,修了一半不修了,就自己种木薯。十年八年以后才有点钱买一点面粉包饺子,能自己养鸡养猪,年底宰猪过年。

附录图5 沙巴华北人的“归宿”(2015年11月14日,宋燕鹏摄)
三、同在异乡为异客
当初到这里落户的,只有四家是山东人,其他都是河北人。当时天津属于河北,而且天津靠港,所以河北人之中又以天津人为最多。最初,英国人是要招徕山东人,不料河北人纷纷上船冒充自己是山东人。所以,宾南邦成了“山东村”,实际上是天津人多。
第一批到亚庇的华北人有106户人家,1913年11月25日在天津港登上“惠州号”,约一周后(12月2日)抵达香港转乘“婆罗洲号”,最终在12月6日到达目的地沙巴亚庇(当时叫杰士顿,Jesselton),共有149名男人,110名女人,105名男孩和69名女孩(包括婴儿)。随行的还有中国委派的监理员谢天保(后来他成为第一任中华民国驻北婆罗洲的领事),以及中介公司负责人和医护人员等。
此外,船上还运载了华北人的主食,如高粱、麦、绿豆、黄豆等。百余户人家,来自76个不同的乡村,显然在移民之前他们彼此是不认识的。单单男丁就有51个不同的姓氏,妇女的姓氏也有20个。虽然原来都不认识,但是飘零海外,在航程中,他们就已经通过收养子,为年幼的女儿找夫婿或结拜等方式,建立起彼此之间牢固的“亲属”关系。
在宾南邦的第三天,我拜访了“津侨义山”,义山在一座山坡上,非常难找。义山最早什么时候开辟的已经不好说了,当然不会早于1913年。匾额“津侨坟地”最早的纪年是“民国廿九年”,就是公元1940年。
义山的墓碑还保持着南来后人们对原乡的记忆。比如“河北天津”,因为在1913年南来的时候,河北省的省会是天津。还有“天津北平”的籍贯,北平当时属于河北省,而天津是河北省省会,所以在老人家的记忆里,北平就是属于天津的吧。
另外,这当中也有一小部分是穆斯林,因为河北省在孟村、献县等就有不少回族,所以南来的108户里也有穆斯林。与“津侨义山”紧邻,有小小的“津侨回教义山”,昭示着沙巴华北人有穆斯林。回族人去世之后,依照穆斯林的方式安葬,由华北穆斯林理事会处理。所以,华北同乡会设有小组,如有白事由小组主任通知政府设立的回教理事会来处理葬礼。沙巴的华北人穆斯林对华北同乡会的会所建设慷慨解囊,乡情不改。
四、他乡已成了故乡
晚上,在张会长邀请下,我有幸参加了中英学校的百年庆典。这所小学就是以前的“津侨小学”,是1915年渣打公司按照合约为华北人建立的小学。1954年,因为增加了英文课程,改名“中英学校”。1967年之前该校学生几乎全部都是华北人的孩子。英殖民政府规定,只有津侨区的儿童才有资格享受该校提供的一切利益,因为习惯之故,1967年之后,附近新村儿童才来就学。

附录图6 笔者受邀参加中英(津侨)学校100周年庆典(2015年11月14日,黄伟程摄)
华北同乡,原本都在宾南邦两个山东村聚居,由政府委任的甲必丹(即村长)来进行日常管理。随着华北人人数不断壮大,1976年正式组织华北同乡会作为同乡联谊组织。
1999年,华北人已经从当初的108户发展到9000多人。华北人在经历几十年的社群内部通婚之后,不断和土著及其他方言社群通婚,原有的华北方言乃至民俗活动也开始出现淡化的倾向,掺杂进来一些华南乃至沙巴土著的风俗内容。这是一个移民社群在异地再造之后必然发生的现象。好在南迁百年后,我们还能见到来自华北的一些风俗习惯。

附录图7 中英(津侨)学校100周年庆典,象征着华北人在沙巴生生不息(沙巴华北同乡会提供)
现在研究沙巴华北人的学者还比较少,它作为在南洋唯一现存的中国北方移民社群,值得我们加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