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引文献
征引文献
一、中英文史料
(清)瑞麟、戴肇辰等修,史澄等纂:《广州府志》,光绪五年(1879),《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
(清)屠英等修,江藩等纂:《肇庆府志》,道光十三年(1833),《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清)薛福成著,蔡少卿整理:《薛福成日记》,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
(清)曾纪泽:《曾惠敏公奏疏》,《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3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咨送前出使日本参赞黄遵宪所著日本国志一书请查阅》,《黄遵宪著呈日本国志案》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宗,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十七日,馆藏号01-34-003-09-01(“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
《槟榔屿副领事改派同知梁廷芳已咨会英外部请查照由》,《张德彝使英》册,《外务部》全宗,馆藏号02-12-010-02-015(“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
(清)张煜南:《海国公余辑录》,上海:上海古籍书店,2005年。
(清)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林远辉、张应龙编:《中文古籍中的马来西亚资料汇编》,吉隆坡: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1998年。
余定邦、黄重言等编:《中国古籍中有关新加坡马来西亚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释宝慈:《槟城鹤山极乐寺志》,白话文、张智主编:《中国佛寺志丛刊》第99册,扬州:广陵书社,2011年。
星洲日报社编:《星洲十年》,《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
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邱菽园:《菽园诗集》,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37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
许金顶编:《新阳历史文化资料选编》,广州:花城出版社,2016年。
郑振满、[美]丁荷生编纂:《福建宗教碑铭汇编·泉州府分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仲伟、林子雄、崔志民编著:《广州寺庵碑铭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饶宗颐编:《新加坡古事记》,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
陈荆和、陈育崧编著:《新加坡华文碑铭集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3年。
[德]傅吾康、[美]陈铁凡:《马来西亚华文铭刻萃编》,吉隆坡:马来亚大学出版部,1985年。
[新加坡]李庆年编:《南洋竹枝词汇编》,新加坡:今古书画店,2012年。
[马来西亚]张少宽:《槟榔屿福建公冢暨家冢碑铭集》,新加坡:亚洲学会,1997年。
[马来西亚]黄文斌编著:《马六甲三宝山墓碑集录》,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2013年。
《新江邱曾氏族谱(续编)》,2014年。
《雪兰莪福建会馆会议簿》。
《商务官报》。
《申报》。
《南洋商报》。
《槟城新报》。
《循环日报》。
《南洋文摘》。
The Straits Times.
Straits Times Weekly Issue.
Straits Time Overland Journal.
J.R. Innes, Report on the census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1901, Singapore: Printed at the Govt. Print. Off., 1901.
.J.E. Nathan, The census of British Malaya 1921, Kuala Lumpur:Federated Malay States. Superintendent of the Census, 1921.
Census of the State of Perak 1891. Taiping: Printed at the Perak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892.
General Remarks on the census, Kuala Lumpur: Federated Malay States, 1901.
二、特刊
《第二届星马胡氏恳亲大会暨槟城帝君胡公司144周年纪念特刊》,槟城:帝君胡公司,2008年。
《马来西亚槟城同安金厦公会庆祝成立七十五周年钻禧纪念特刊》,槟城:槟城同安金厦公会,1998年。
《槟榔州南安会馆一百年纪念特刊》,槟城:槟榔州南安会馆,1994年。
《槟榔屿安溪会馆重建落成纪念特刊1919-2007》,槟城:槟榔屿安溪会馆,2007年。
《槟榔屿晋江会馆九十周年庆典特辑1919-2009》,槟城:槟榔屿晋江会馆,2009年。
《马来西亚槟榔屿惠安公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特刊》,槟城:槟榔屿惠安公会,2013年。
《槟榔州福建会馆成立五十三周年纪念特刊》,槟城:槟榔州福建会馆,2012年。
《槟城联合福建公冢二百年》,槟城:槟城福建联合公冢董事会,1994年。
《马来西亚槟榔屿三都联络局105周年纪念特刊1900-2005》,槟城:槟榔屿三都联络局,2005年。
《槟榔屿漳州会馆金禧纪念特刊1928-1978》,槟城:槟榔屿漳州会馆,1978年。
《马来西亚吡叻州怡保南天洞(南道院)创立120周年纪念特刊》,怡保:南天洞,1988年。
《槟榔屿大埔同乡会三十周年纪念刊》,槟城:槟榔屿大埔同乡会,1968年。
《槟州永定同乡会银禧纪念特刊》,槟城:永定同乡会,1977年。
《马来西亚琼乐会馆联合会成立特刊》,槟城:马来西亚琼乐会馆联合会,1988年。
《吉隆坡中华女校七十周年纪念特刊》,吉隆坡:中华女校,1995年。
《吉隆坡中华女校国民型华文小学八十周年纪念暨二零零五年第六十五届毕业特刊》,吉隆坡:吉隆坡中华女校国民型华文小学,2005年。
《雪兰莪暨吉隆坡福建会馆125周年纪念特刊》,吉隆坡:雪兰莪暨吉隆坡福建会馆,2010年。
《马来西亚古冈州六邑总会特刊》,槟城:庇能台山宁阳会馆,1964年。
三、今人论著
江亢虎:《南游回想记》,上海:中华书局,1925年。
刘熏学:《南洋游记》,上海:开明书店,1930年。
陈枚安:《南洋生活》,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
梁绍文:《南洋旅行漫记》,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白玉国:《马来西亚华人佛教信仰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
释大愿讲述:《大愿与地藏法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
严如平、熊尚厚:《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民国人物传》第八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罗哲文、刘文渊、韩桂艳:《中国名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林应麟:《福建书业史——建本发展轨迹考》,厦门:鹭江出版社,2004年。
同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同安县志》(上),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林殿阁主编:《漳州姓氏》(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
饶伟新主编:《族谱研究》(第1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惠阳市侨务办公室编:《惠阳华侨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杨大金:《近代中国实业通志》,南京:钟山书局,1933年。
陈玉女:《明代佛门内外僧俗交涉的场域》,台北:稻乡出版社,2010年。
林和等编:《鼓山石刻》,福州:海风出版社,2002年。
张克宏:《亡命天南的岁月:康有为在新马》,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2006年。
刘朝晖:《超越乡土社会:一个侨乡村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结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马西沙、韩秉文:《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丽英:《广州道书考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吴光正主编:《八仙文化与八仙文学的现代阐释:二十世纪国际八仙研究论丛》,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张磊编著:《东莞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
周大鸣,吕俊彪编著:《珠江流域的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鹤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鹤山县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韦生理主编《晚晴文存》,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黄金河:《文化三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
詹伯慧、陈晓锦编:《东莞方言词典》,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
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惠州市志4》,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郝平、高建国主编:《多学科视野下的华北灾荒与社会变迁研究》,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年。
曾玲:《新加坡华人宗乡文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
黄建淳:《晚清新马华侨对国家认同之研究——以赈捐投资封爵为例》,台北:海外华人研究学会,1993年。
[马来西亚]陈秋平:《移民与佛教:英殖民时代的槟城佛教》,柔佛:南方学院,2004年。
[马来西亚]邝国祥:《槟城散记》,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有限公司,1958年。
[马来西亚]张少宽:《槟榔屿华人史话》,吉隆坡:燧人氏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
[马来西亚]范立言主编:《马来西亚华人义山资料汇编》,吉隆坡: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华总),2000年。
[马来西亚]伍连德:《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程光胜、马学博译,王丽凤校,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
[马来西亚]朱志强、[马来西亚]陈耀威:《槟城龙山堂邱公司:历史与建筑》,槟城:龙山堂邱公司,2003年。
[马来西亚]陈剑虹:《槟城福建公司》,槟城:槟城福建公司,2014年。
[马来西亚]黄裕端:《19世纪槟城华商五大姓的崛起与没落》,[马来西亚]陈耀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马来西亚]陈剑虹:《槟榔屿华人史图录》,槟城:Areca Books,2007年。
[马来西亚]张集强:《英参政时期的吉隆坡》,吉隆坡:大将出版社,2007年。
[马来西亚]曾衍盛:《青云亭个案研究》,吉隆坡:曾衍盛,2011年。
[马来西亚]陈长兴:《金宝100年(1886-1986)》,直落英丹:瑞文印务有限公司,2001年。
[新加坡]麦留芳:《方言群认同:早期星马华人的分类法则》,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1974年。
[新加坡]黄贤强:《跨域史学:近代中国与南洋华人研究的新视野》,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
[新加坡]柯木林:《石叻史记》,新加坡:青年书局,2007年。
[新加坡]柯木林主编:《新华历史人物列传》,新加坡:教育出版私营有限公司,1995年。
[美]陈铁凡:《南洋华裔文物论集》,台北:燕京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美]何炳棣:《中国会馆史论》,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
[加拿大]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英]理查德·温斯泰德:《马来亚史》(下册),姚梓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
[英]王思福:《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赵旭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法]禄是遒:《中国民间崇拜 道教仙话》,王惠庆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
[日]今堀诚二:《马来亚华人社会》,刘果因译,槟榔屿:槟城嘉应会馆扩建委员会,1974年。
[澳洲]颜清湟:《新马华人社会史》,粟明鲜等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
[澳洲]颜清湟:《海外华人史研究》,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1992年。
J.D.Vaughan, The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Chinese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54.
G.T.hare (ed.), A Text Book of Documentary Chinese, selected and designed for the special use of members of the civil service of the Straits Settlments and the Protected Malay States, Singapore,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894.
L.A.Mills, British Malaya: 1824-67, Kuala. Lumpur: MBRAS, 1961.
Wong Choon San, "Kek Lok Si" Temple of Paradise, Singapore: Malaysian Soci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Ltd., 1963.
Wong Choon San, A Gallery of Chinese Kapitan, Singapore: Dewan Bahasa dan Kebudayaan Kebangsaan, Ministry of Culture, 1963.
M.Turnbull,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1826-67: Indian Presidency to Crown Colon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Khoo Kay Kim, The Western Malay States 1850-1873: The Political Effects of The Growth of Economic Activities,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John R. Clammer, Straits Chinese Society: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the Baba Communities of Malaya and Singapore,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80.
Danny Wong Tze K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 Immigrant Society: A study of the Chinese of Sabah, London: Asean Academic Press, 1998.
Tan Chee Beng, The Baba of Melaka, Petaling Jaya: Pelanduk Publications. 1998.
Wu Xiao An, Chinese business in the making of a Malay state, 1882-1941: Kedah and Penang, London: Routledge. 2003.
Nordin Hussin, Trade and Society in the Straits of Melaka: Dutch Melaka and English Penang, 1780-1830, Singapore: NUS Press, Copenhagen: NIAS Press, 2007.
Saw Swee-Hock, The Population of Peninsular Malaysia,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ingapore, 2007.
Andrew Barber, Penang under the East India Company 1786-1858, Kuala Lumpur: AB&A, 2009.
四、今人论文
傅衣凌:《厦门海沧石塘〈谢氏家乘〉有关华侨史料》,《华侨问题资料》1981年第1期。
颜清湟:《清朝对华侨看法的变化》,《南洋资料译丛》1984年第3期。
陈美华:《马来西亚的汉语系佛教:历史的足迹、近现代再传入与在地扎根》,载《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的宗教认同:伊斯兰、佛教与华人信仰》,台北:“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2009年。
郑筱筠:《试论马来西亚佛教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宗风》庚寅夏之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张长河:《明溪纯客家县的界定》,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数据编辑室、福建省明溪县委员会文史数据编辑室编《明溪文史数据》(第十五辑),2003年。
詹冠群:《陈宝琛与漳厦铁路的筹建》,唐文基等主编:《陈宝琛与中国近代社会》,福州:陈宝琛教育基金筹委会,1997年。
冀满红、赵金文:《丘逢甲与南洋华侨》,《东南亚研究》2010年第6期。
杨净麟:《青莲教祖师著述新考》,《四川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宋燕鹏:《19世纪上半叶马六甲青云亭亭主领导权的式微与再造尝试》,《华人研究国际学报》(新加坡)2013年第2期。
徐云:《早期报刊史料在华侨研究中的价值——以〈申报〉为例的分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5年第3期。
庄英章:《台湾汉人宗族发展的若干问题——寺庙宗祠与竹山的垦殖型态》,《“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36期,1974年。
陈伟玉:《中国驻婆罗洲领事馆的设立及其职能之探讨(1913—1950)》,《亚洲文化》第32期,2008年6月。
张海钟、姜永志:《中国人老乡观念的区域跨文化心理学解析》,《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张翰碧、张维安、利亮时:《神的信仰、人的关系与社会的组织:槟城海珠屿大伯公及其祭祀组织》,《全球客家研究》第3期,2014年11月。
[马来西亚]张晓威:《近代中国驻外领事与海外华人社会领袖角色的递换——以驻槟榔屿副领事谢荣光(1895-1907)为例》,《“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2期,2004年11月。
[马来西亚]陈爱梅:《霹雳州近打县百年观音庙及当代观音信仰调查》《亚州文化》,第37期,2013年。
[马来西亚]陈爱梅:《英属马来亚华人二战前社会运动类型》,《南洋问题研究》2014年第3期。
[马来西亚]陈爱梅:《客家的建构和想象——以马来西亚槟城大伯公信仰和海陆丰社群为例》,《华侨华人文献学刊》(第四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马来西亚]陈爱梅、孙源智:《福州寺院的南洋印记——福州佛教与马来亚华人社会关系探析》,《华侨华人文献学刊》(第六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
[马来西亚]陈耀威:《殖民城市的血缘聚落:槟城五大姓公司》,载[马来西亚]林忠强、陈庆地、[中国]庄国土、聂德宁主编:《东南亚的福建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
Owen Rutter, British North Borneo,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Arts, Vol. 71, No. 3658 (DECEMBER 29, 1922). pp. 103-109.
George Mc T. Kahin,The State of North Borneo 1881-1946, 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 Vol. 7, No. 1 (Nov., 1947). pp. 43-65.
Liow Woon-Khin Benny, Buddhist Temple and Association in Penang: 1845-1948, JMBRAS, Vol. 62, No.1 (256) (1989). pp. 5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