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五大姓宗族组织建构看19世纪英属槟榔屿福建社群的形塑途径
第二章 由五大姓宗族组织建构看19世纪英属槟榔屿福建社群的形塑途径
海外华人史研究,既要考虑个人在大历史的环境下的调适,更要着眼于华人社群在海外异文化的社会状况之下,是如何集聚,并形成组织的。这些华人社群的形塑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历史发展演变而成。因此对相关华人社群的历史研究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众所周知,在华人社群形塑过程中,血缘、地缘和业缘是重要的指标。其中对方言群为代表的地缘关系的研究,长期被人们所重视,而对以血缘关系为代表的宗族姓氏组织,关注则较少。
现有的汉人宗族研究的成果,以华南宗族研究最为成熟。一般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还是血缘的,因此宗族往往成为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础,这一点在闽粤农村尤其重要。马来西亚华人早期多数来自于闽粤两省,同一宗族姓氏南来的所在皆有,但是形成宗族组织,并在当地华人社群产生重大影响的,提到马来西亚,首先想到的就是以邱、谢、杨、林、陈为代表的槟城五大姓。这些姓氏人数众多,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成为19世纪槟城华人史上的一道风景线。相比这些姓氏宗族的风光,长期以来对这些姓氏宗族组织的研究,却并不太多。相关研究以马来西亚学者为主,如朱志强、陈耀威对槟城邱公司的建筑和历史的概述[1],陈剑虹对五大姓为主构成的福建公司的研究[2],黄裕端对槟城五大姓在19世纪的商业网络的研究[3],都是典型代表。国内学者的研究,笔者仅见刘朝晖对厦门海沧区新垵邱氏侨乡的研究,其中涉及对槟城邱氏的叙述,但因重点在侨乡,所以对槟城部分的叙述略显薄弱。[4]上述论著对19世纪槟榔屿五大姓宗族组织的再建构和福建社群的形塑皆少涉及。相比之下,其他姓氏宗族的研究更是付诸阙如。
本章主要针对五大姓在离开原乡后,在英属槟榔屿如何进行宗族组织建构进行分析,以此透视作为血缘因素的宗族组织,在19世纪英属槟榔屿时期福建社群的形塑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因早期南来槟城的福建省人主要来自闽南地区,因此在英国殖民政府的人口调查中,称闽南话为福建话,相应称闽南人为福建人。本章所叙述之福建人,即闽南人。附带说明的是,从2013年11月迄今,笔者曾多次赴槟城乔治市进行田野考察,也曾在厦门海沧区对五大姓原乡进行田调工作。[5]本章所使用的资料,除了标注出处者外,皆为笔者田调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