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方法论的“会馆”——时间与空间
第六章 作为方法论的“会馆”
——时间与空间
自中国明代开始,会馆开始广泛建立,成为外乡人的同乡组织,这是中国传统籍贯观念的体现。著名史学家何炳棣先生认为“会馆是同乡人士在京师和其他异乡城市所建立,专为同乡停留聚会或推进业务的场所。狭义的会馆指同乡所公立的建筑,广义的会馆指同乡组织”[1],指明了会馆的同籍贯特征。无论是通都大邑,还是边陲小镇,都可以看到外乡人集聚的现象。
“籍贯”是一个家族族群认定的某一时期的某一位祖先的出生地,或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对于马来西亚华人来说,很多人都是在中国出生长大之后南渡,因此籍贯就带有出发时的时代色彩,不会随着中国行政区域的变化而更改。“籍贯”带有强烈的层次感,在不同的环境适用不同的层次,体现出一种地域上的“差序格局”观。“差序格局”指中国社会结构是以人伦为基石,以己为中心,推出与自己产生社会关系的人群。就像石子投入水中一般,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关系,每个人在不同时间、地点所动用的圈子也是不同的。[2]在传统的亲属关系之外,同族、同乡、同姓、同窗,乃至门生故旧以及同业等都是重要的社会关系。“差序格局”超越规则的束缚和一切制度化的秩序,成为人们处理社会关系的根本准则。其中南来马来亚和婆罗洲的华人多数单枪匹马,最容易依据的认同层次就是建立在共同方言基础上的“同乡”。[3]由于方言群在语言和风俗上有诸多差异,在缺乏了解和无法沟通的情况下,他们以方言群为划分方式,组成各自的群体。[4]作为重要的地缘因素,建立在不同层次的“籍贯”观念上的“同乡”就成为人际交往和获取心理归属感的重要途径。[5]
作为重要的华人社团组织,会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在华人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理解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会馆就是重要的切入点。吴华先生在马来西亚华人会馆研究方面贡献卓著,笔者是在其著述的基础上,才窥得马来西亚华人会馆的研究门径,而本章就是笔者对马来西亚华人会馆研究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