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槟榔屿五大姓为代表的闽南宗族组织的兴盛
南来的福建漳州社群,在槟榔屿19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一环,他们大抵聚族而居。陈育崧先生对此有论:“我们也发觉槟城华人社会结构的一些特征,例如帮的发展带有极其浓厚的宗亲观念,所谓五姓邱、杨、谢、林、陈等宗亲组织,其中四姓是单姓村移民……只有陈姓是从各地来的……这种以宗亲组织为基础的帮的结构,槟城以外找不到。”[14]
在一个移民社会中,汉人宗族组织的出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要积累到一定家族规模才能完成。人类学家庄英章对台湾竹山移民社会进行考察之后认为:“竹山移民初期的社会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而非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些主要的聚落都是先有寺庙的兴建,直到移民的第二阶段,由于人口的压力增加,汉人被迫再向山区拓垦,同时平原聚落的姓氏械斗经常发生,宗族组织因而形成。由此可见,宗族组织的形成并非边疆环境的刺激所致,而是移民的第二阶段因人口增加,血亲群扩大而形成的。”[15]说明移民社会,首先要有寺庙,而后随着宗族成员的增加,才会形成宗族组织。槟榔屿来自漳州的姓氏社群,基本上也是走了这一条发展道路。
19世纪初的槟榔屿华人捐赠活动中,捐款都是以个人名义捐赠的。而在1841年槟榔屿福建公冢筑造冢亭时,捐款者则以姓氏宗族为中心,如谢家捐银160元,邱家捐银140元,林家捐银120元,陈家捐银60元,杨家捐银60元,李家捐银40元,王家捐银30元,黄家捐银30元,叶家捐银26元,柯家、关家、吴家各捐银24元,尤家、何家各捐银20元,庄家、翁家各捐银13元,颜家、温家、郑家、张家、梁家、宋家、苏家、蔡家各捐银12元,辜家捐银10元,卢家捐银6元。[16]可见,在19世纪上半叶,槟榔屿闽南社群充斥着宗族势力。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有的宗族愈发强大,有的就衰落了。下面对愈发强大的五大姓宗族的情况做一分析。
建立宗族组织,首先要有宗族观念。这些南来槟榔屿的邱氏成员们在新江老家的时候,对自己的房支和宗族祭祀活动,都是非常熟悉的,他们到槟榔屿以后,也因宗族观念而聚集起来。邱氏在原乡围绕正顺宫进行大使爷的祭祀,下南洋的邱氏宗族成员,也会将大使爷祭祀带到移居地。槟榔屿的邱氏宗族成员,首先建立了大使爷的祭祀组织。在1818年海澄新江原乡重修正顺宫的时候,捐款排名第一的是“大使爷槟城公银百弍元”[17]。说明槟城在19世纪初就已经围绕祭祀大使爷,有了“公银”即公共祭祀基金。海五房邱埈整“为人公平正直,轻财尚义,乡人推为族长,在槟榔屿倡率捐资建置店屋,以为本族公业”[18]。可见在槟榔屿的邱氏宗族成员,仿照原乡,也推举了族长作为自己的领袖。海五房邱埈益“素重义,在屿募捐公项,族人利赖,公实倡之”[19],从而形成邱氏宗族组织的雏形。邱氏宗族原乡的大宗祠是诒穀堂,槟榔屿邱氏宗族不可能每年都回到原乡祭祖,因此在槟榔屿的邱氏宗族只能暂居本族店屋祭祖,因此邱氏大宗祠在槟榔屿有必要建立起来。“槟城诒穀堂者,经始于道光乙未之秋也。初我族人捐赀,不过数百金,上下继承,兢兢业业,分毫不敢涉私,至是遂成一大基础。”[20]而后随着第二代土生邱氏族人和原乡南下邱氏族人不断增加,1851年龙山堂的大宗祠最终建立起来,并于1891年8月20日注册为合法社团。[21]邱氏同时在同治二年(1863)续修族谱,从族产、族谱、祠堂三个角度完成了槟榔屿邱氏宗族组织的再建构。原乡的邱氏宗族按照五派、九房头、十三房、四大角来辨别房支[22],南下槟榔屿的邱氏宗族也依此来辨别世系亲疏。槟榔屿大宗组织——龙山堂成型的同时,随着邱氏各房人数的不断增加,小宗组织的建构也在进行。海墘房文山堂最先建立,此外由松、屿、门、井、梧房即另三大角内的五房合组槟榔屿邱氏敦敬堂公司,又称五角祖。梧房、宅房、井房又另立绍德堂邱公司。进入20世纪,各房头的小宗祠也陆续建立,如海五房的追远堂、门房的垂统堂、宅派的澍德堂、岑房的金山堂、井房的耀德堂、梧房的绳德堂、屿房的德统堂等都先后成立。这反映出在宗族人数与日俱增的情况下,槟榔屿邱氏宗族架构开始完全向原乡宗族形态靠近。
谢氏来自海澄县三都石塘社,据《谢氏家乘》记载,肇始祖铭欣公号东山,在南宋绍定六年(1233)迁居三都石塘社。[23]明代万历时期谢氏就已经有葬在海外的记载。最早葬在槟榔屿的是谢于荣,嘉庆四年(1799)葬在岛上。[24]以后葬在槟榔屿的谢氏族人一直存在,说明石塘谢氏南下的宗族成员不断增加。1810年创建谢氏福侯公(张巡和许远)的祭祀组织。1828年以“二位福侯公”的名义,购置乔治市第20区内的土地作为族产。1828年谢清恩、谢(寒)掩和谢(大)房联合以“谢家福侯公公司”名义,购买了今天谢公司的土地。1858年是石塘谢氏在槟榔屿发展的重要一年,17世的谢昭盼、18世的谢绍科和19世的谢伯夷,团结族人,动用积存的族产租项12367元,在公司屋业土地上建造起宗祠,称宗德堂谢家庙,常年供奉两位福侯公,完成宗祠和祖庙的合一。[25]1862年原乡《谢氏家乘》编修完毕,以世序带出南下槟榔屿的族人谱系。1891年8月20日,由谢允协领导正式注册为谢公司[26],并由石塘谢氏西山、水头、霞美、前郊、后郊、河尾、顶东坑、下东坑、庵仔前、涂埕下厝十个角头的后代共14人组成信理委员会负责一切活动事务。[27]

图2-1 笔者在槟城世德堂谢公司(2017年8月7日,李天霖摄)
杨氏族人嘉庆年间有上瑶社杨文正、文贤和大埕等南下槟榔屿,因南来族众颇多,于是在望卡兰(Pengkalan)设立四知堂,作为议会之所,并为贫病失业同乡提供基本生活福利,也供奉原乡保护神使头公神像,后移到乔治市区。[28]南来各社皆有家长,上瑶社家长杨叔民、商民和杨秀苗,后溪社家长杨百蚶、文追,浮南桥郑店社家长杨清合,厦门家长杨月明,潮州郡家长杨源顺等,每逢六月十八日迎神,各社轮流帮理。公项皆由霞阳社杨一潜掌管。杨一潜去世后,公项因霞阳社族人人多势众而霸占,为此其他社族人还曾向华民护卫司状告此事。此事记录在《三州府文件修集》,没有具体年份落款。[29]华民护卫司1877年方在新加坡设立,想必此事发生在1877年之后。如今霞阳社应元宫最早出现的记录是在1886年《创建平章会馆碑》,霞阳社独占杨氏祭祀公项,应该也在此年之前,即1877—1886年之间。可知19世纪上半叶杨氏并非一般认为的都来自海澄三都霞阳社,而是由共同的始祖元末杨德斌派下各地,上瑶社属同安县[30],后溪社亦属同安[31],浮南桥郑店社属漳州南靖县[32],加上厦门和潮州的杨氏族人,可见槟榔屿的杨氏在19世纪上半叶属于郑振满教授所说的合同式宗族。直至1877年之后方排除三都以外的杨氏族人,单独成为只有霞阳社成员的杨公司。1891年8月19日注册为合法社团。[33]槟榔屿的霞阳社杨氏,承继三都世系,分为四房,大房一角,二房七角,总称桥头,三房一角,四房九角二社。

图2-2 闭门谢客的槟城植德堂杨公司(2016年8月6日,宋燕鹏摄)
林氏九牧派裔孙莆田林让,元末明初迁居海澄县三都鳌冠社,后裔共分宫前、下河、石椅、竹脚、红厝后、山尾6个角头,前两个角头组成勉述堂,6个角头又共组敦本堂祭拜祖先晋安郡王林禄和天上圣母妈祖林默娘,也属于祠堂和神庙二合一。[34]自1821年起,来自中国福建省漳州府海澄县三都鳌冠社的林姓族人先后往返槟城与鳌冠社之间经商谋生。1863年,原籍鳌冠社的族长林清甲在槟城组设敦本堂及勉述堂,他们在槟城港仔口街门牌164号恒茂号附设联络处。直到1866年林氏九龙堂建成之后,两堂才迁入九龙堂内。1891年8月20日,九龙堂林公司注册为合法社团。[35]与原乡鳌冠社敦本堂只是6个角头后裔相比,林氏九龙堂接纳来自福建省漳州海澄三都的林姓族人为会员。勉述堂的会员则是其中两个角头,即宫前及下河的林氏后裔。虽然这三个组织同处一个屋檐下,但他们拥有不同的管理机构,并各自处理堂务。[36]林氏九龙堂内主祀天上圣母,每年农历三月廿三举行隆重祭奠欢庆妈祖诞辰。可知林氏九龙堂在鳌冠社林氏的基础上,扩大到三都的林氏宗亲。此点与邱、谢、杨三姓仅限原乡单一村社宗族成员明显不同。

图2-3 大门紧锁的槟城九龙堂林公司(2016年8月6日,宋燕鹏摄)
陈氏来源复杂,并非来自海澄县三都。1801年的一张地契说陈圣王公司在大街13号购买了一个单位的土地[37],证明陈公司是五大姓里最早成立的。嘉庆十五年(1810)一份《公议书》记载了陈氏宗亲对陈圣王的祭祀情况。
盖闻公业虽借神之所建,夫蓄积必因人而所成,惟值事之人,秉公方能有成。前我姓陈名雅意者,有置厝一间,因其身故无所归著,是以众议将此厝配入为圣王公业,收取税银以为逐年寿诞庆贺之资,并雅意之忌祭亦不致缺废,是使神龟具有受享,皆我同宗之义举也。然已年久且又同姓众多,贤愚不一,恐公业废弃无存。再议此厝不得胎借他人银两,如逐年值事之人,著有殷实之人保认,方得收此厝字,再待过别值事,则收厝字交付其收存,至费用之账,若有存项,公议借与他人则可聚而不散,方为绵远,年年轮流,周而复兴。[38]
1831年,槟榔屿陈氏正式创建威惠庙,奉祀开漳圣王陈元光。1837年陈秀枣将大街三间屋业,从个人信托转换为陈圣王公司。陈元光是北宋以来闽南各地威惠庙所祭祀的神明,被闽南陈氏奉为始祖。1878年的《开漳圣王碑》正式将开漳圣王庙定位为陈氏的家庙。[39]槟榔屿筹建家庙的陈氏族人多来自同安。光绪四年(1878)颍川堂陈公司重修,在光绪四年和五年捐赠匾额的乔治市区的陈氏裔孙的籍贯是:同邑莲花社,泉郡同邑集美社、内头社、郭厝社、岑头社,琼州府,泉郡南邑十五都溪霞乡、龟湖乡,泉郡南邑潮州府。[40]来自同安县的有莲花社、集美社、内头社、郭厝社、岑头社,皆属同安,后四社在同安县南部,集美社、岑头社属今厦门市集美区,内头社属翔安区,郭厝社属同安区。另外还有南安县和琼州府、潮州府的陈氏裔孙。可知槟榔屿陈氏来源复杂。陈公司是在想象的共同始祖陈元光的名号之下,聚集起来的宗族组织。陈公司于1890年9月11日注册为合法社团。[41]

图2-4 槟城颍川堂陈公司(2015年4月5日,宋燕鹏摄)

图2-5 槟城颍川堂陈公司内的“威惠庙”匾额(2015年4月5日,宋燕鹏摄)
通过上述可知,五大姓最终的宗族组织模式,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邱、谢、杨三姓的单纯宗族,都来自中国海澄县三都村社(新江社、石塘社、霞阳社);第二类是林氏的跨村社的宗族组织,林氏以鳌冠社为主体,吸收了三都其他村社的成员;第三类是陈公司以虚拟祖先陈元光为血缘联系纽带而建立的跨地域的宗族组织。19世纪中期以来成立的闽南宗族组织还有海澄三都钟山社的蔡氏[42],紧邻三都的同安祥露庄氏、鼎美胡氏[43]、南安叶氏[44]等,尤其是庄氏在19世纪后期的建德堂领导层也多有人物,他们在泰南通扣坡、马来亚吉打州和槟榔屿进行商业活动,经济实力不容小觑。[45]五大姓并不是在19世纪初就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在咸丰六年(1856)之后,挟着建德堂的影响,它们才在帮群内积极地参加活动,并树立起它独特的形象,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福建帮在华人社会中所扮演的领导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