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旅游资源
哈巴湖保护区所在的盐池县,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保护区境内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相互交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多样。奇特壮丽的自然景观、雄浑的大漠风光、旖旎的田园景色、古朴的历代长城文化、悠久传奇的草原文化构成了旅游资源的主要景色,形成集观光游览、康复疗养、娱乐休憩、避暑度假、科学考察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资源。
保护区内地势起伏,有森林景观又有田园风光,有人文古迹又有历史遗迹,有浩瀚沙海又有百鸟乐园。时而沙海连绵,时而碧波荡漾,时而山涧跳跃,时而灌丛密布,游历其中,心旷神怡。2002 年12 月,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花马寺国家森林公园,辖哈巴湖景区、城南景区和骆驼井景区。
(1)自然旅游资源
①植被景观
哈巴湖保护区位于半干旱荒漠草原植被带,其植物群落由旱生的短花针茅、戈壁针茅、沙生针茅、隐子草等多年生丛生小禾草及旱生、超旱生的猫头刺、刺旋花、蓍状亚菊(Ajania achilleoides)等小灌木、小半灌木群种或优势植物组成。
由于受土地沙化影响,保护区分布有较大面积的黑沙蒿、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甘草、沙芦草、白草(Pennisetum flaccidam)等沙生植物组成的植物群落。同时,通过人工造林和封育管理,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人工乔木林(榆树林、杨树林、樟子松林、旱柳林和沙枣林等)和人工灌木林(小叶锦鸡儿林、柠条锦鸡儿林、沙柳林和柽柳林等)。由于植被类型丰富、镶嵌分布,保护区在不同季节呈现多样化的植被景观特征,或高低错落有致,或黄绿相依出彩,总能使人感受到生态之美(图1-18)。
图1-18 乔—灌—草镶嵌组合的植被景观
②地貌景观
哈巴湖保护区位于鄂尔多斯台地,地貌以缓坡丘陵为主,并有相当数量的风成地貌和河流冲沟分布。保护区地形地貌总体给人以原野旷达之感,又能体会到沙丘起伏、河流蜿蜒带来的丰富视觉享受,同时也会激发观者对自然变迁、生态演变的思考,促使其体会到茫茫沙地变为绿色宝库的心灵震撼(图1-19)。
③湿地景观
哈巴湖保护区内分布有湿地10720.9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2.8%。在半干旱荒漠草原区,丰富的湿地资源不仅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主要栖息地,也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保护区景观的丰富度,并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湿地在调节区域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图1-20)。
保护区湿地景观主要有哈巴湖湿地、花马湖湿地、二道湖湿地、苟池西畔湿地、八字洼湖湿地等。哈巴湖湿地位于保护区哈巴湖管理站境内,由季节性咸水湖和沼泽组成,植被以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群系等水生植被、碱蓬群系等盐生草甸为主,为鲤鱼(Cyprinus carpio)等水生生物、黑鹳等湿地鸟类提供栖息地。花马池湿地位于保护区城南管理站境内,由人工水面、沼泽和湿地草甸组成,植被以芦苇群系等水生植被为主,为苍鹭(Ardea cinerea)、大白鹭(Egretta alba)等湿地鸟类提供栖息、觅食和迁徙停留场所。二道湖湿地位于保护区二道湖管理站境内,由永久性咸水湖、水库、沼泽和湿地草甸构成,植被以芦苇群系、扁秆藨草群系和长叶碱毛茛群系等为主,为大天鹅、灰鹤等珍稀鸟类提供栖息或迁徙停留场所。苟池西畔湿地和八字洼湖湿地位于保护区骆驼井管理站境内,由永久性咸水湖、沼泽、湿地草甸和沙丘组成,植被以碱蓬群系、盐爪爪群系、白刺群系为主,分布有包括小天鹅、蓑羽鹤、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等湿地鸟类。
图1-19 流动沙丘地貌景观
图1-20 花马湖湿地景观
(2)人文旅游资源
①古城遗址
铁柱泉古城位于保护区哈巴湖管理站境内,为自治区级历史文物保护遗址。铁柱泉古城遗址规模巨大,西墙正中有腰墩,四隅有角台,门面东门带瓮城并已废圮,城内残砖碎瓦触目皆是。明代胡伺著《铁柱泉颂》记载:“铁柱泉者,方数百里,绝无水泉。胡马南牧,兹焉是赖”;明代管律著《铁柱泉记》记载:“(铁柱泉)水涌甘冽,日饮数万骑弗之涸,幅员数百里,又皆沃壤可耕之地”。明嘉靖十五年(1536 年)兵部侍郎总制三边的刘天和,在此修筑铁柱泉城,以阻止游牧民族南下牧马。
20 世纪60 年代初,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实地考察铁柱泉古城时,惊叹仅过去400 余年,水草丰茂之地已为盐碱地和沙丘所取代。侯仁之教授在历次沙漠历史地理考察中发现,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与人类活动存在密切关系。战争、野蛮开垦和盲目开发,都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应限制人类活动干扰、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铁柱泉古城作为中国西北地区依泉而建的著名古代城池,见证了铁马金戈的历史,是区域重要的历史文化标志。铁柱泉古城日益荒废的过程,是区域人类活动持续加剧、自然环境不断破坏的历程,也是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重要历史见证。
②长城遗址
哈巴湖保护区内部及周边现有多个明代墩堠遗址,其作为古代长城的附属建筑,在传递军情和指示交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1-21、图1-22)。
保护区所在的盐池县,被称作“长城博物馆”,境内分布有长城四条,其中一条为隋长城、三条为明长城。距保护区5km 的明长城,俗称“头道边”,筑于明嘉靖年间,因内筑墙外挑壕沟,又名深沟高垒,其是宁夏境内现存古长城遗迹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距离保护区8 km,有一段露出地表的深色墙体与深沟高垒,每隔1km 还有筑于墙体外侧的敌台,此即为弥足珍贵的隋长城遗迹。
保护区内的明代墩堠遗址、铁柱泉古城遗址,与邻近保护区的明长城和隋长城遥相呼应,构成完备的古代战略防御体系,也形成了具有极高辨识度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图1-21 保护区周边的长城遗址
图1-22 保护区周边的墩堠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