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科研监测

1.3.1 科研监测

(1)工作机制

哈巴湖保护区管理局下设科学技术与宣传教育科,负责组织保护区承担或在保护区开展的各项科研任务,并负责保护区的科技推广、科普宣教有关工作。

由于保护区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相对短缺,因而科研及监测工作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以合作方式开展。保护区先后与北京林业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宁夏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宁夏林业调查规划院等单位共同开展荒漠化监测、荒漠化防治、森林病虫害防治、生物多样性监测、林业产业开发、土地生态补偿和社区参与式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和监测合作(图1-23、图1-24)。

图1-23 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监测

图1-24 保护区鸟类多样性监测

(2)主要内容

①保护区及周边区域荒漠化监测和土地退化评估

依托国家林业局全国荒漠化定位监测项目(2006 年至今)、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粮农组织(GEF-FAO)干旱土地退化评估项目(2008—2009 年),哈巴湖保护区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共同完成保护区及周边区域荒漠化过程长期定位监测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植被、土壤和风蚀监测数据,总体掌握了保护区及盐池县荒漠化动态特征,完成了盐池县土地退化报告,为保护区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提供了诸多基础数据。

②荒漠林重大生物灾害防治技术研发

哈巴湖保护区参与了由北京林业大学牵头,宁夏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国家林业局森防站等机构共同参与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并提出了荒漠化地区生态林重大生物灾害预警和精准监测技术,该技术是集化学生态调控、营林控制、环境协调性化学防治、天敌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极大提升了我国荒漠林重大生物灾害防治科技水平。

③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与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建设

哈巴湖保护区会同宁夏林业厅、宁夏环境保护厅、宁夏林业调查规划院、北京林业大学、南开大学、宁夏大学等机构和人员,先后于2006—2008 年、2013—2014 年开展了两次综合科学考察,对保护区土壤、植物、脊椎动物、昆虫、水生生物、社会经济情况等进行了系统性调查和描述,并实现了地理信息技术与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的融合,不仅极大提升了保护区各项工作管理的效率、规范性和科学性,也为保护区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提供了大量基础资料。

④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研究

2014 年,哈巴湖保护区被列入全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名单,随后启动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研究项目,旨在通过合理安排项目资金,开展周边社区生计受损补偿、湿地生态修复、社区环境整治,以实现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协同发展。该项工作的开展,在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研究,对开展保护区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指标类型确定、参数选择和评估方法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3)重要成果

①专著报告

自2006 年以来,哈巴湖保护区通过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和实施科研监测项目,先后出版专著6 部,完成专题报告数十件。这些专著与专题报告,为开展保护区荒漠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提供了基本情况、历史沿革、土地利用、土壤状况、生物多样性、森林资源、旅游资源、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基础资料。其中,专著包括《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生态恢复理论与宁夏盐池植被恢复技术》《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手册昆虫图册》《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手册动物图册》《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手册植物图册》《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志》等;专题报告包括《湿地生态补偿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2015)》《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基线调查报告(2014)》《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报告(2014)》《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基线调查报告(2013)》《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6—2025)》《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9 年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成果报告》等。

②学术论文

2006 年以来,哈巴湖保护区与北京林业大学、南开大学、宁夏大学等单位,共同培养研究生100 余名,独立或共同发表科研论文300 余篇。这些学位论文及研究论文,涉及荒漠化防治、荒漠生态系统功能与过程、林草生态修复、湿地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监测、林木病虫害监测与防治等方面,为开展保护区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提供了荒漠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和蒸散发数据、荒漠凝结水监测数据、荒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数据等,极大提升了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