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指标优化
由于哈巴湖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类型为荒漠生态系统,所以其生态服务功能评估工作,主要依据《荒漠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LY/T 2006—2012)进行。考虑到保护区兼有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等成本,因而在开展具体评估指标核算时,辅助参考和借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 38582—2020)、《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LY/T 2899—2017)、《戈壁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LY/T 2792—2017)等规范,对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指标类别、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等进行完善和优化(图2-1)。
针对本次评估的实际情况,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供给服务功能、调节服务功能、支持服务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进行评估指标类型和评估指标的优化调整。其中,在《荒漠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LY/T 2006—2012)规定之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标类别、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完善和优化情况,说明如下。
(1)根据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对评估指标的归类进行优化
由于《荒漠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LY/T 2006—2012)在制定过程中,未区分生态服务功能的类型,将属于供给服务的凝结水形成与属于调节服务功能的净化水质,归入水资源调控生态服务功能。在本次评估工作中,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将凝结水形成归入供给服务功能类型,将水质净化则调整至调节服务功能类型,以便科学核算不同荒漠生态系统不同服务类型的潜在价值。
由于一般的荒漠生态系统,均远离人类大型聚集区,所以荒漠生态系统形成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主要体现为水资源的存储功能,即属于一种荒漠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而保护区周边的盐池县城、5 个乡镇(30 个行政村、97 个自然村)的生产生活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利用程度相对较高,因此,本次评估中将原属于荒漠生态系统调节功能的“荒漠储水”评估指标,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属于荒漠生态系统供给服务的“荒漠产水”评估指标。
(2)根据保护区实际情况,完善评估指标体系
①补充释氧评估指标,构建固碳释氧评估指标类别
生态系统固碳和释氧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分别具有独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然而,《荒漠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LY/T 2006—2012)中,仅规定了固碳服务功能的评估内容和方法,缺少释氧服务功能的评估内容和方法。而保护区分布有相当规模的灌木林、乔木林和疏林,其释氧功能具有相当规模,对其进行科学评估十分必要。因此,本次评估参考《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 38582—2020)等标准规范的相关方法,对保护区灌木林、乔木林和疏林的释氧服务功能进行评估。
②补充净化大气评估指标类别及评估指标
盐池县现有相当规模的油气、化工和采矿产业,同时也是沙尘天气的重要影响区域,而保护区的灌木林、乔木林和疏林在净化大气、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次评估工作,参考《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 38582—2020)等规范,对保护区内灌木林、乔木林和疏林的净化大气生态服务功能(吸收大气污染物和滞尘)进行科学评估。
③补充科学教育指标类别及评估指标
由于保护区的复合型荒漠生态系统具有极强的独特性和典型性,而保护区的荒漠化防治工作也成效显著,这具有极强的科普宣教功能。然而,《荒漠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LY/T 2006—2012)中未对荒漠生态系统科学教育服务功能如何评估进行规定。因此,在对保护区荒漠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进行评估过程中,补充荒漠生态系统科学教育服务功能指标类别,并借鉴《戈壁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LY/T 2792—2017)相关方法,对保护区的科学教育服务功能进行合理评估。
(3)为提升评估可操作性,对部分评估方法做了优化
①优化了固碳释氧服务功能物质量的评估方法
鉴于保护区荒漠生态系统以灌木林为主体,不适用于传统的林木调查方法准确计量灌木林的固碳释氧功能。因此,采用涡度相关技术,通过长期监测保护区灌木林的碳循环动态,确定单位面积灌木林的多年平均固碳功能,并根据固碳功能的评估结果换算出单位面积灌木林的多年平均释氧功能。
②优化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的价值评估方法
在《荒漠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LY/T 2006—2012)中,对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的价值评估,需在明确每一种生物的保育价值的基础上加以确定。由于该方法尚不成熟,致使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在本次评估中,对保护区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功能的评估,参考《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 38582—2020)等规范,根据特定地类的植物和动物(鸟类)的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指数),确定不同地类单位面积土地的植物物种保育价值和动物(鸟类)物种保育价值,进而评估保护区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持服务功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