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科学教育

1.3.2 科学教育

(1)科教基地

哈巴湖保护区科普基地,包括保护区博物馆(科研宣教中心)和北京林业大学盐池生态站两部分(图1-25、图1-26)。

图1-25 保护区博物馆(科研宣教中心)

图1-26 盐池生态站

①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保护区哈巴湖管理站,是一座集自然生态、人文历史于一体的博物馆,是保护区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盐池县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博物馆建筑面积2942.9 m2、展览面积2630 m2,总投资2000 余万元。博物馆全方位展示保护区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人文历史和发展历程,担负着保护区自然状况、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究与宣传教育的职责,现已成为区域荒漠化防治、荒漠生物资源保护、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科普基地。

②盐池生态站

北京林业大学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简称“盐池生态站”)位于保护区二道湖管理站,是我国半干旱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推广示范、国际合作和公众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开放野外观测研究站,主要开展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地表过程及其驱动机制、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荒漠化发生与逆转机制及生态修复技术、沙化土地综合整治及土壤快速培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盐池生态站于2008 年加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2012 年成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2013 年加入中国荒漠—草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野外站联盟。

2019 年,盐池生态站共有固定研究人员17 名、客座研究人员9 名、研究生30 余名;各类用房建筑面积1000m2,建设投资约300 万元;各类观测样地20 余块,成套仪器设备百余台(套)(仪器设备投资1700 余万元),具备完备的气象观测、生态系统碳水热通量观测、荒漠植物生理生态监测、土壤风蚀观测、大气颗粒物及氮沉降监测场地和设备。截至2019 年,盐池生态站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近200 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3 件,登记软件著作权13 件。

盐池生态站作为宁夏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缩影,在过去十余年间,其荒漠化防治取得良好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盐池生态站作为盐池县重要的科普宣教基地,重点展示土地荒漠化成因、风沙运动规律、荒漠化防治措施、荒漠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沙地土壤改良技术等,每年组织或承接各类科普宣传活动十余次,受众覆盖中小学生、大学生、管理与行业技术人员、周边城镇居民等,并根据受众特点制定针对性的科普宣传方案,以便实现更好的科普宣传效果。

近年来,盐池生态站在荒漠化防治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示范和人才培养等工作产生了广泛的国内外影响,已成为盐池县和保护区宣传荒漠化防治及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主要展示基地和对外窗口。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晓光,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党委书记陈建国,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李彦凯,中国科协书记处原书记刘恕等领导先后访问盐池生态站。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网、凤凰卫视、光明网、宁夏日报、科学网、中国科学院网站和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站等媒体和机构先后对盐池生态站报道50 余次。加拿大、芬兰、法国、古巴、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沙特、也门、乍得等国大批科学家、政府官员在盐池生态站开展合作研究和参观访问。

表1-1 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各管理站林地及非林地面积统计表(单位:hm2

表1-2 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起源和龄组乔木林面积和蓄积统计表(单位:hm2、m3

表1-3 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各管理站土地利用状况统计表(单位: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