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赋秋声——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师生音乐会

笛赋秋声

——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师生音乐会

“笛赋秋声”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师生专场音乐会,于2019年11月2日晚在浙江音乐学院标准音乐厅圆满奏响。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霜降已过去一周有余,浙音校园已渐入一幅深秋之景,中心师生借景抒情,笛鸣歌以赋秋声。音乐厅内近六百人座位满座无余,台阶走道上站满了前来聆听的观众们。中国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会长林文增教授、赵松庭笛箫公益艺术中心王建元先生、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副书记、副主任刘彬先生、西安音乐学院高纯华老师、上海排箫学会会长吴亚秋老师等嘉宾观摩本场音乐会。

首先由中心外聘教授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吴樟华老师带来一首赵松庭先生创作的笛曲《幽兰逢春》,这首乐曲是赵松庭、曹星创作于1977—1978年间的一首笛子独奏曲。乐曲采自昆曲音调,慢板主题取材于昆曲《二郎神》,快板取材于昆曲《上东山》曲牌。悠扬雅致,委婉抒情,从压抑到舒展,赞美了兰花的清雅幽馨,以幽兰之逢春来表现人在困境中哀而不怨,悲而不伤的心境。该曲是赵松庭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首曲子,是其艺术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随后是由中心本科四年级的王丹骅同学,演奏马水龙创作的竹笛协奏曲《梆笛协奏曲》第一乐章。“梆笛具有清丽、优雅、细致、活泼而明亮的音质,符合所谓的丝竹之美,能确切地表达出江南烟雨朦胧般的诗情,也能展现平原山川辽阔、壮硕的气势。这两种深刻的感受,在作曲者马水龙的内心,形成了创作上的冲击力,一个轻快,一个博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对比,就成为马水龙写《梆笛协奏曲》构想的主要方向。”其第一乐章中钢琴与笛子时而交相辉映、时而护卫陪衬;时而此起彼伏、时而琴瑟和鸣般的默契,描绘出辽阔的平原、壮硕的山川气势和朦胧烟雨的秀丽江南景色。呈现出我国南北景色的差异。第一乐章从结构上由前奏、引子、主题A、间奏、主题B、间奏、笛子独奏C和尾声组成,是带有间奏的三部曲式。

第三位出场的是浙江音乐学院附属音乐学校青年竹笛教师韩慧慧,演奏陈柏忠作曲的《情诗》,乐曲原为西洋长笛作品,1985年由陈中申移植为竹笛独奏,首次发表。曲子以七声音阶、五声音阶交互使用,重叠五度和弦配合泛音音列之和弦而写成。曾被选为台北市1998年笛子协奏大赛指定曲,曲调绵长多情,不同于戏曲风的标题音乐。

随后是中心学生游子翼带来的《春悟》,乐曲是描写曲作者刘铁男教授对初春的感悟。初春,春天最佳之情,四季最美之景,充满遐想,充满生机,不求回报,只希望新的开始。冷冷清风,召唤着踏青的脚步,等候着风筝的眷顾。绵绵细雨,带着厚重不老的情丝,初春时节,且行且惜。

上半场最后一首是由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竹笛教师赵琦老师带来的与孔德杰共同创作的《秋暝》。深秋时节,短暂.且易失落,追忆.却易感伤!然伴随着满地金黄的秋叶,令人心绪不宁,思绪万千!此曲作于2017年10月,作者通过写意的手法,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全曲分五个段落:引子、慢板、华彩、快板、慢板再现,分别对应着风絮、忆梦、萧瑟、残月、归宁五个标题。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深秋节,今宵梦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今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万般思情,更与何人说!

经过中场休息,下半场由中心外聘教授国家一级演奏员屠靖南老师开场,演奏雁飞篪独奏《雁南飞》,该作品为杜如松教授为雁飞篪首创的独奏作品,曲作者根据唐朝诗人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的一首“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来归?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有感于诗中“南飞雁”所引发的思乡情怀及对映人生境遇的喟叹,巧妙地结合雁飞篪做一种古乐器新诠释的尝试性创作,以景叙情,颇具文意。

随后是中心学生演奏《春风夜雨情》,这是一首由台湾作曲家卢亮辉移植于长笛的新作品,内容以台湾歌谣的素材加以发展而成,以高昂明亮的曲调展现出风光明媚的秀丽春晨景色。大段音阶式的大跳转换和看似平淡实则饱含深情的主题旋律极其考验演奏者的功力,甜美而不失张力。

继而是中心学生朱云骄与朱超威演绎移植作品改编的竹笛二重奏《流浪者之歌》,这首作品又名《吉卜赛之歌》,是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萨拉萨蒂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回肠荡气的伤感色彩与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织出来的绚烂效果,任何人听后都会心荡神驰不已。吉卜赛民族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但都是从不定居的流浪民族,世世代代过着清苦而又饱受歧视的生活,但这个民族活泼、乐观、能歌善舞。曲作家运用十分恰当的手笔描写了这一民族性格的几个侧面,使得旋律性与技巧性得到相当完美的结合。

之后是两首齐奏作品,分别由毛泽楠、丁建、吴大伟、李佑、徐睿涛、覃大滨齐奏的《寒江残雪》,以及杜如松教授携毛泽楠、丁建、吴大伟、李佑、徐睿涛、覃大滨齐奏的《二凡》。整场音乐会在返场《三五七》中结束。

笛类吹管乐器在我国历史文化中贯穿始终,从代表着八千年的先民音乐实践可考历史的骨笛,至20世纪60年代《喜相逢》一曲正式将竹笛引入独奏的发展之路,竹笛在我国历史上曾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笛在每个历史阶段中都以其审美娱乐功能对当时的音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广泛运用于宫廷音乐、军乐、民间音乐等多种形式之中,其影响力十分广泛。在春秋战国、魏晋以及隋唐等人文思想鼎盛时期,笛箫作为“竹”类衍生乐器,为文人隐士所赞赏,使得笛在我国古典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中成为文人寄情之物。自此,历史中也有不少诗词书画引用了笛箫之形。

中心师生继7月无锡大剧院专场音乐会后,再次登台,向学院乃至杭城展现中心教学成果。前后两场音乐会中感受着实践音乐营造的画面感,以及音乐中蕴含着的情绪,也是音乐表演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音乐作为一种形而上的思想精神产物,作为一种负载几千年民族文化的艺术语言,在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它在伴随时间而消逝的同时,其透露的文化与人文情怀却得以积淀下来。当从音频、视频、现场中去聆听、感受这首作品,直至自己尝试练习、探究这“渔笛”何以妙“清幽”。在这一反复揣摩的过程中,竟收获一处思绪豁然开朗的感受——乐曲的创作、演绎及其变化,只是不同时空下对一份内心意境的表达。

韩慧慧